王 丹 田煒明
河北農業大學文管學院,河北 黃驊 061100
?
探討精神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
王 丹**田煒明*
河北農業大學文管學院,河北 黃驊 061100
文化載體具有攜帶、儲存和傳播的重要功能,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作為文化載體的一個分支,它處處可尋,時時可做,事事可循,本身所具有的柔性特點將有效的促進價值觀培育易接受、理解和消化,對其進行充分恰當的挖掘和利用將推動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工作。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精神文化
(一)精神文化源遠流長,今人薪火繼承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偉大的精神文化,扎根于歷史上下五千年,不斷流傳,亙古不息。古有管仲、鮑叔牙佳話,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美談;越王臥薪嘗膽,匡衡鑿壁偷光;文天祥鐵血丹心,岳飛精忠報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包公剛正不阿。至今這些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依然留存,我們依然學習、研究、鉆研、效仿古人的浩然正氣、傲岸風骨。看今朝,有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色革命精神,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刻苦鉆研的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眾志成城的抗震救災精神,愛崗敬業和誠實守信精神,桃花莊人塔隊精神,中國女排精神等。其中涌現出的眾多可歌可泣事跡和英雄人物一直鼓舞著我們每代人塑造嶄新的精神形象,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完善高尚道德情操,與人為善,開拓創新,勇于拼搏,共建美好家園。
(二)社會對精神文化的支持
精神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力量源泉。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走向完善,協同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習主席提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口號,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又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央視等各大衛視也積極響應號召推出《感動中國》、《孝心青年》、《朗讀者》等節目,用榜樣洗滌我們的靈魂,用文字帶我們感悟精神的力量。
(一)受到西方精神文化沖擊
隨著我們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市場經濟浪潮的澎湃以及網絡傳媒的發展之迅速,西方思想、西方價值觀念隨之悄然傳入,沖擊著我們本土精神文化思想。大學生作為相對脆弱的成長群體,心智不夠成熟,明辨是非能力不足,思想、價值觀、思維方式、心理發展等容易受到外來文化侵蝕。比如,由于現實壓力而渴望西方世界的恬靜安逸態度,崇尚金錢,自私欲望有所膨脹等等。
(二)大學生精神文化意識有待提高
精神文化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固有精神文化的繼承創新上,現在的部分學生缺失對精神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意識,比如,看一場《感動中國》,被人們的堅持剛毅、無私奉獻、愛崗敬業……感動的落淚,內心洶涌澎湃,立志要和他們一樣,豐富自己,為社會貢獻力量,但是等看完了,哭完了,當時的勵志力量便慢慢減弱,那種繼承和創新意識也就被淡化。二是對精神文化的表現力上,現在部分學生的表現與固有精神文化所蘊含的意義格格不入,比如,現在的消費觀念,有的學生消費大手大腳,擺豪氣,比奢侈,炫地位,這并不符合我們一直所信奉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原則。這是對精神文化深意表現的一種誤讀,偏離了精髓的正確方向,缺失對涵義的真正表現。
(一)高校開創精神文化主陣地
高校作為培養青年學生的主要據點,其精神文化環境圈的建立將有效的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沾染從而促進正確價值觀的教育。高校應開創大學生精神文化陣地,建設體現自身特色的多元校園文化,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化作涓涓細流以一種柔軟的態勢時刻流在學生的心田;招聘、錄用、培養既能為校園文化發展出謀劃策,又能為學生文化活動提供更多的建議和指導的教師隊伍,同時也要注重師德建設,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另一方面,為學生的精神文化活動搭建平臺,給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擔當舞臺主角,歌唱學生喜聞樂見的曲目;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適當的引入獎懲制度,一則,鼓勵、嘉獎模范學生,讓事跡感染學生,內心受到碰撞,從而起到效仿作用;二來,對學生的不當行為作批評教育,為學生的行為舉止提供一把度量的尺子,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為。
(二)思政課程助力精神文化意識的樹立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是大學生初入大學首先要求學習的理論,它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提高大學生精神文化意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教我們要加強素質修養,提高道德水平;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適應轉變,認清使命;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將該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其教授應擺脫過去的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新型化方式教學。比如,可以適當的引入圖片、圖像、聲音等現代傳媒手段,增強生動性和有效性;準備接地氣的、新鮮的話題、人物、事跡進行講解,用理論解釋現實,用現實感悟歷史精神;教師在豐富自身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學習和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語言,拉近關系,起到方便教學的目的;適時地開展行為活動,情景模擬,實地感受,親身實踐并教之理論,相信理論會更加容易吸收。將理論用一種嶄新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化,起到一種催生、啟蒙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精神文化意識。
但是這些新型模式的實現離不開一支師資隊伍的支撐,這支隊伍必須掌握足夠的理論課程知識,處理師生關系融洽,善于走入學生的內心,善于掌握、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具有建設性、使命感、責任感,敢于創新,保持與時俱進。高校應給予持續支持與鼓勵,相信學生們的精神文化意識將會逐漸樹立并不斷加深。
精神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育人存在,也是人類前進路上不竭的動力源泉,它以一種柔軟的姿態指引、規范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教我們誠信友善,愛崗敬業,樂于助人,無私奉獻,正直泰然,教我們守本遵根,與時俱進,薪火傳承,開拓創新,教我們做人,做事,為己,為他,更為國。
[1]劉芳.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趨向與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6.
*河北農業大學2016年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載體研究(課題編號:201604040115)。
王丹(1995-),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文管學院,2014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教育,經濟管理;通訊作者:田煒明(1982-),男,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1-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