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瑋 邱云云
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羅 瑋 邱云云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本文主要探討蘇區精神的時代價值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構建蘇區精神為主線的育人格局,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蘇區精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
在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正在被前所未有的得到重視。但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高校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本文主要討論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從而啟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點燃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蘇區精神的內涵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1年首次提出并被定義為28個字:“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1]。這一論述,賦予了“蘇區精神”深刻的內涵和價值,值得深入研究學習,傳承下去。首先需要認真解讀“蘇區精神”的重要內容,重溫“蘇區精神”在新時代的重要價值,將其充分融入到高校教書育人的工作事業中去。
(一)堅定信念
自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全體共產黨員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定的理想信念,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但永遠不變的是其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共產黨員要堅持補充“理想信念”這一精神之“鈣”。在蘇區時期,革命先烈們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在新時代,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廣大學生堅定信念,始終要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二)求真務實
求真務實,意思是在任何時候,都要發現事物發展的真正規律,要去找尋事物的本質特征。在蘇區,求真務實在共產黨人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如毛澤東在尋烏縣曾經開展了一項調研工作,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就是毛澤東深入實際調研后得出的結論。這就是實事求是開展工作的具體體現。在新時代,這樣的理論品質更值得堅持和傳承。高校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找到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與時俱進,不斷用科學理論去指導工作實踐,教育學生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將求真務實的科學觀念傳承下去。
(三)一心為民
在蘇區時期,軍民融洽,群眾愛戴擁護共產黨,正是因為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關于“一心為民”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毛澤東在瑞金葉坪村挖下的那口紅井。“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是人民群眾記在心里的話,而毛澤東用他的親身經歷,真實反映出當時共產黨人的價值宗旨,就是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蘇區干部真正做到了關心愛護人民群眾,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新時代,一心為民的價值觀念應該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中去,青年一代是有為的一代,著重讓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擔當精神,學會關心社會,回報社會,在追尋自己的“中國夢”中接過接力棒。每一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中國就能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四)清正廉潔
清正廉潔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蘇區精神非常重要的內涵之一。有一首被廣泛傳唱的山歌《蘇區干部好作風》,便是當時蘇區干部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歌里描繪的“夜訪貧農”也描繪出蘇區干部與人民群眾交心、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并盡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期盼。清正廉潔這一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意義,則更為突出。用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從青年一代培養他們的廉潔觀念,將廉潔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不斷發揚優良傳統,教育大學生誠信和自律,這也是做合格大學生的底線要求。
(五)艱苦奮斗
在蘇區時期,因中央蘇區面臨著反動軍隊的“圍剿”和經濟封鎖,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共產黨人不畏艱苦,克己奉公,寧愿自己少吃一點,也不愿讓人民群眾受苦,下到老百姓家里家訪時,也自帶干糧,不吃百姓的一粒米。毛澤東曾說過,“要節省每一個銅板”。這是所有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在新時代,艱苦奮斗的品質也極具時代意義。把艱苦奮斗的精神融入每一個大學生的血脈中,尤其是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初期,更需要在條件艱苦的狀態下堅持奮斗,這種堅定的精神品質,可以順利幫助大學生度過創業的每一個困難時期。
(六)爭創一流
爭創一流是蘇區精神的鮮明特色。當時為了創造第一等的工作,蘇區干部主動自覺的行動起來,努力建設、發展、保衛廣大蘇區,方方面面都走在前面,動員號召老百姓跟隨著黨行動起來,比如說當時的“擴紅運動”,蘇區干部們紛紛帶頭加入紅軍隊伍中,并帶動了廣大群眾參加到紅軍的隊伍里來,最終擴大到30多萬的紅軍隊伍。蘇區干部在各方面都起到了模范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爭創一流這樣的鮮明特色,時代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現今我國高校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雙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了高校發展的關鍵環節。而“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發展,除了高校自身的軟硬件配套,重點還有高校為國家培養了多少人才。要把爭創一流的特質融入學生的思維方式中去,刻苦學習、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奮力拼搏,創造出一流的成績。這一精神實質適用于學生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七)無私奉獻
毛澤東有一句詩句描述當年的革命戰爭時期:“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共產黨人無私奉獻,不怕流血和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在“擴紅運動”中,有很多感人的畫面,如瑞金的“八子參軍”的事例,八個兒女壯烈犧牲,就是當時贛南中央蘇區人民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典型代表。許許多多的革命烈士不能一一枚舉,如古柏、劉伯堅、何叔衡等人的犧牲,都是“為了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真實寫照。將自己的丈夫、孩子全部送上戰場,割舍親情的背后是為了偉大的革命事業,還有什么是比這個更無私的嗎?無私奉獻是蘇區精神的最核心的精神,是共產黨人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所有共產黨人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大學生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青年一代,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如何,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展,要把這無私奉獻的精神刻進每一個大學生的心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蘇區精神的這七個方面,無論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質還是精神特質方面,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時代價值,與井岡山精神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科學論述體系。這些時代賦予的價值和意義,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觀念具有深刻的借鑒和引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創新創業中談到:“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2]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給大學生開展創新理論的教學和創業實踐的訓練,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但是在各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比如“地方和高校重視程度不夠,創新創業的師資力量缺乏,教師教學的方式手段單一,不能激發起同學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脫節,缺乏實踐平臺”等[3]。因此,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應該結合實際運用,更新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不斷改革,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完善。例如,筆者所在高校地處贛南原中央蘇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另外,蘇區精神本身包含的科學理念和精神實質這兩方面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需要進行深度挖掘,設計成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同時,還有非常多反映蘇區精神的革命遺址、紀念館、展覽館、文物資料等,有非常多的載體和題材,這些素材均可以作為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育的手段,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去。
(一)有利于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課堂教學過程
蘇區精神是一種教育人、鼓勵人、感染人的精神。蘇區精神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學內容,也從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上給學生以教育引導。現在高校學生普遍都是9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年齡最大的也已經是“95”后了,時代的烙印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標簽。他們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烈,是開放、自信,活躍的一代。教師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課題理論教學過程中時,若僅僅停留在單一知識的傳授、理論的講述,在內容本身不夠吸引人的情況下,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于很多高校來說都是近幾年才開展,還沒有很多的經驗可循,因此都是在邊摸索邊改進的進行著。查閱各發達國家的相關文獻,他們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重視用豐富的實例、全方位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例如他們最常用的案例討論法和翻轉課堂,強調實例的作用。蘇區精神里有非常豐富的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實例,用革命先烈們的這些實例融入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去,可以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彌補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問題。
(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現在的大學生是在祖國的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一代,他們沒有經歷過中國發展的困難時期,他們生活在物質充裕、文化包容,生活條件優越的年代,他們并不了解革命先烈們奮斗歷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逐漸被淡忘。因此,需要不斷重溫老一輩革命家是如何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告訴他們,“革命就是一場偉大的事業”。創業是一條充滿未知的、充滿挑戰的艱難道路,任何人在創業初期都離不開吃苦耐勞的努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同時,創業需要創業者在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時,全力以赴攻克難關,這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導大學生堅定信念、勇于開拓創新,不畏艱難、突破困難,推陳出新、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作風。因此,蘇區精神蘊含的精神內核,讓同學們的心靈受到熏陶,可以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三)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其本質是希望大學生能通過理論來指導實踐,并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實踐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學生們要通過這個環節,為踏上社會真正開始創業行為打下堅實的基礎。蘇區精神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所蘊含著努力奮斗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可以很好的鼓勵并引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給予信念上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促進大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加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一)與創新創業課程融合
可以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習先烈故事、傳唱紅色歌曲、欣賞紅色經典、以及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大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感受革命先烈們如何樹立堅定信念、通過艱苦奮斗創建蘇區并為了蘇區的發展作出的無私奉獻。這些實例不僅豐富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也增添了感染力和感召力,為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提高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效果。
(二)與校園文化融合
蘇區精神對校園文化建設有積極作用,努力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弘揚蘇區精神的主題教育活動,堅持用蘇區精神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夯實了學生的人文底蘊,培育了學生健康向上的品格,同時增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影響力,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引導學生早接觸創新創業,逐步建立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三)與社會實踐融合
蘇區精神是一種實踐精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積極構建紅色文化社會實踐平臺,以瑞金等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重點,加強蘇區精神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吸引力;以暑期社會實踐為重點,推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積極開展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期接觸社會,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勇于擔當,形成立體的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格局。使蘇區精神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為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增添一抹亮色。
[1]蘇區干部好作風[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2]習近平致2013年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組委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3-11-09.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蘇區精神”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編號:MKS1510)。
G
A
1006-0049-(2017)22-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