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萍
法制觀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曹愛萍*
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新時期下,我國政府提倡依法治國,而高校作為知識和技能的匯聚地,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針對法制觀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高等教育以參考和借鑒。
法制觀念;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分析;探究
在社會新形式下,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以及法律意識,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思政教育內容十分廣泛,其主要包括心理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集體教育以及愛國教育等。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越發顯著,其教育目標是促進學生掌握法律的作用和本質,并且引導學生用法、守法、知法,在生活和學習中養成正確的維法意識和守法習慣。
(一)課程設置不健全
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思政教育與法制觀念充分結合的基礎和保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傳播法律知識的關鍵載體,同時也是實現二者結合的重要渠道。但是當前,我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基本都是縮減版,缺少教學的具體性和針對性,同時,其課時較少、安排不合理,基本只在大一或者大二年級安排,沒有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過程,而授課形式基本而選修大班。
(二)對實踐教育缺乏重視
法制實踐是思政教育的關鍵目標,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對實踐教育缺乏重視,對法制觀念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帶來嚴重影響。首先,由于缺乏重視,導致實踐過程相對簡單,基本只是組織學生開展法律宣傳,并沒有通過有效的活動,幫助學生運用以及鞏固理論知識,學生難以通過有效實踐領悟法律精神;其次,實踐教育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當前,雖然一些高校設置了法制實踐部門,但是卻難以為提供學生有力的實踐途徑,對學生的實踐效果缺乏反饋,難以通過實踐活動指導理論教學、驗證課堂知識。
(三)教師缺乏教學經驗
首先,我國思政教師多為思政專業畢業,很少有教師畢業于法學類,同時,由于大多數教師在畢業后直接進入教育崗位,缺少在社會中進行法制實踐的機會,因此,在法制教育中不夠專業和系統,難以實現思政教育和法制觀念的有機融合;當前,我國一些高校缺乏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在財力以及物力方面缺少投入,無法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培訓和學習的機會,進而導致教師的法制教育水平難以提高。
(一)深化教學創新與改革
第一,高校要以思政教育為載體,對法制必修課進行完善,并且適當增加其課時,為法制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提供教學評價,同時,高校還要合理安排法律必修課課時,結合學生特點以及專業類別,開設相應的法制課程,例如,在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產權、經濟維權以及經濟犯罪是當前社會和公眾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高校也要將其融入到教學中;第二,高校要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通過實踐加強學生對法制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是法制觀念與思政教育融合的主要原則,高校要利用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例如舉辦參觀監獄、模擬法庭、法庭旁聽以及社會宣傳等活動,并且通過實踐教育,實現思政教育以法治觀念的充分結合,通過切身體會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精神。
(二)強化思政教師素養
實現思政教育與法治觀念的充分融合,需要教師結合教學規律和學生特點,按照既定的方法和原則,將二者完美融合,因此,思政教師一定要具備扎實的教學基礎和較高的個人素養。首先,高校要注重建設一支實踐能力較強、理論知識深厚以及政治立場堅定的專業隊伍,而思政教育與法制觀念的融合提供專業支撐;其次,高校要積極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知識水平的專家,在高校中掛職、兼職,積極參與到課程設置中,而二者的融合提供人力支撐;最后,高校要注重提高現有思政教師的教育能力,制定聘用條件、考核標準以及管理機制,并且為教師提供各種培訓的機會,促使教師掌握法制觀念與思政教育充分結合的方法和途徑。
(三)通過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育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以及各個行業中獲得了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和價值也日漸突出,因此,教師要注重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生開展網絡教育。大學生群體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是微博以及微信等新興自媒體的主要應用群體,微博具有隨時分享信息、信息快速更新、信息傳播及時等優勢,受到大學生的追捧和喜愛。通過相關調查顯示,我國88.7%的大學生都在使用微博,并且通過微博瀏覽信息、獲取信息、查看同學動態以及了解當前社會焦點問題。因此,思政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微博或者微信的前沿性和即時性,通過自媒體工作對學生開展網絡教育,在實現法制觀念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利用網絡教育宣傳,引發學生的重視和認同。
總而言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接受習慣、心理特征、行為個性以及思維理念,不斷探索法制觀念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通過有效的教學創新和改革,提高教師團隊的綜合能力,利用網絡開展融入教育,進而提高法制觀念融入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1]闞言婷,趙國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文化學刊,2015(05):150-151.
[2]闞言婷,曾賢貴.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7):124+126.
[3]田靜萍,徐玲平.“中國夢”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9):257-258.
曹愛萍(1984-),女,漢族,江西萬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哲學。
G
A
1006-0049-(2017)22-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