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淺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成因及對策
張 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從社會、高校和大學生的視角,淺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并提出了通過國家政策支持、高校教育改革和大學生自身完善等對策,進一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就業;高校;生涯;大學生
據統計,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共計795余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往年沒有實現就業的人員,可以說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一直都是一項民生問題,不單單與學生本人的發展和前途有關系,也深深影響著國家及社會的安定。
(一)社會層面
人才市場結構性就業失衡導致就業難。高校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形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
1.大批量求職人員的競爭,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
這幾年,大學生就業困難,各地不斷涌出的新生就業人員和原本的下崗待業人員,就業人數一直提升,市場勞動力持續處在供過于求的局面。如此,大學生雖然學歷較高,但工作經驗較少,很難得到用人單位認可。
2.東西部經濟發展有差異,發達地區恐難實現就業
東西部在地勢、經濟、機會、待遇等方面有很大區別。如此,畢業生想去的東部地區企業不需要那么多的求職人員,再加上畢業生本身能力素質還無法達到企業用工的要求,然而經濟落后的西部、邊緣、貧困等地區卻是很少招到大學生。
3.用人單位盲目追求導致就業難
企業盲目設置招聘條件,對應聘者的工作經歷、學歷要求過于苛刻,企業要求職者必須有工作經驗和高等學歷。這樣一來,很多高校畢業生就會被拒之門外,一些有能力的學歷不高的畢業生將會十分受阻。
(二)高校層面
1.教學模式滯后
很大一部分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仍使用以往的模式,僅在乎傳授理論知識,輕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沒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一來,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很難勝任企業的崗位要求。
2.就業指導缺乏系統規范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勝任能力的培養需要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應如生涯規劃般貫穿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不能光憑幾場就業指導講座,那樣很難讓學生找到合適的職業。
(三)畢業生層面
1.大學生的自身素質不高
進入大學后,一部分學生因自我約束能力差很容易誤入歧途,迷失自己。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只要能通過考試就行,一點也不重視實驗實踐課程,導致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除此,還有很多高校的畢業生適應社會能力差,怕吃苦,心理的承受能力差,往往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些困難和挫折,就會表現的悲觀失望,對未來失去信心。
2.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
據調查,很多應屆畢業在畢業的時候都很少有職業生涯認知,對自身認識不夠,對未來發展概念模糊。在校期間,對自身學習和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更不用說對就業政策及就業形勢等問題的有較完整的了解了。
3.就業觀念存在誤區
有些學生認為自己至少是大學生,應該享受很好的待遇,殊不知社會和用人單位并不能買賬。他們還認為發展中城市缺乏機會,不愿意去就業,處于眼高手低的局面。此外,還有些畢業生仍傾向去國企、央企等國有單位工作。
(一)國家層面強化社會職責
1.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的體系
國家可將大學生就業問題編制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促使大學生就業逐步人性化、規范化、法制化。可以按照企業的崗位要求,安排合適的崗位培訓和業務能力培訓,給予就業困難的學生一定的經濟救濟。
2.加強調控,促使人才合理分配
各個地方,可以制定合理的人才招聘政策,積極鼓勵畢業生們深入基層,甚至支援西部,實現人生價值。同時可以指導企業積極走向高校,與高校學生進行接觸,為人才對接提供平臺。
(二)高校加強就業指導
1.根據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
高校應當培養符合社會和就業市場的高級人才,針對一些用人較多的崗位,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加強并創新專業建設。
2.根據需求,加強課程設置
社會需要有理論、懂專業的綜合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當以此為目標,以構建“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模式,在課程建設做足功課,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多花心思。
(三)轉變傳統就業觀念
1.立足長遠,樹立良好就業觀
在小城市、小企業存在大量崗位,很多崗位都有針對大學生的政策保障,對此,畢業生應當積極應聘。千萬要虛心學習,找到自己合適的崗位,不可以眼高手低,要踏踏實實地從基層做起,不斷學習和進步,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2.全面發展,提高就業競爭力
就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大學畢業生要不斷適應社會需求。不僅重視專業和技能的學習,而且也要努力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養。
3.實現自主創業,解決就業問題
國家支持大學生創業,目前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這是一條可以既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又可以為其他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的路徑。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是學生和家長殷切需要,是保持高等教育良好發展的需要,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是國家關心人民群眾利益的具體表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的解決有待于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1]陳秋.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對策淺析.中國電力教育,2008(1).
[2]耿濤,蔡紅,朱軍,丹紅.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宿州學院學報,2010,25(2).
[3]馬增.大學生就業問題現狀及對策分析[J].內江科技,2010(2).
G
A
1006-0049-(2017)22-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