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 潛江 433100)
淺談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繼承和發展
王 波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 潛江 433100)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經過幾代音樂人的努力,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歌唱體系,但目前聲樂領域出現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現象,需要我們回歸過去,放眼國際。本文將從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和中國傳統戲曲聲樂藝術、西方聲樂藝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比較,以此來探索它們之間相互借鑒的方式,進而完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方法。
民族聲樂;西方聲樂藝術;中國戲曲;聲樂藝術
關于中國民族聲樂和中國戲曲聲樂的關系問題,聲樂界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認為中國民族聲樂應該自成一體,和戲曲聲樂區別開來。而有的人卻認為民族聲樂應該借鑒傳統戲曲聲樂的演唱方法,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得到不斷的改善。近年來,在民族聲樂界出現了歌唱家演唱風格單一,情感表達不夠細膩等問題,致使人們逐漸意識到中國傳統戲曲、曲藝藝術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重要性,向戲曲聲樂學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民族聲樂發展史上不難發現,我國許多優秀的歌唱家都有學習戲曲的經歷,特別是五六十年代的一批優秀的歌唱家。例如著名新歌劇表演藝術家郭蘭英,從小學習山西梆子,京劇等,大膽地將從戲曲習得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程式運用到歌劇表演中,為中國的歌劇做出了突出貢獻。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有著深厚的花鼓戲功底,使得她演唱的作品細膩,委婉。從這些老一輩歌唱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繼承和借鑒。
“潤腔”一詞,最早由于會泳先生于1961提出。《中國音樂詞典》關于潤腔的定義是:“潤腔即加花,民間音樂中使曲調變化的手法,即在基本曲調上加花音,以增加曲調的華彩”席強先生的《潤腔初探》這樣寫道:“潤腔就是在吟唱的基礎上對某個基本曲調進行裝飾的華彩演唱。潤腔的形式多種多樣,它主要是運用上下倚音、復倚音、顫音等方法,在歌唱中使曲調的音高和字音的聲調保持相應的一致性,從而增加其鮮明的藝術風格。”①可見潤腔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所特有的,它依據歌詞內容、歌詞語言的語氣對聲腔進行裝飾,這于西方聲樂藝術中華彩和加花的意義不同。它是演唱中國民族音樂獨特的處理方法,也是體現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必不可少的技巧。
語言是歌唱的基礎,通過清晰地咬字吐字,以及對每個音加以修飾才能夠塑造出成功的聲音形象。彭麗媛將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演繹的非常清晰,情緒激昂時,音色明亮。在表示悲痛時,大量使用哭腔,將音樂層次演繹的淋漓盡致。
無論何種演唱形式,清晰地咬字是表達歌曲內容的重要手段。而現在許多聲樂學習者只注重聲樂演唱技巧的訓練,忽視咬字吐字的清晰度,會極大地損害了中國民族歌曲的藝術表現力。中國傳統戲曲非常重視字音的清晰,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唱字技巧:出字,歸韻,收聲;形成了“以字行腔,字正腔圓”的審美原則。這些方法和理論對今天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我國各地的戲曲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它們都追求唱和演的結合,這樣不僅滿足了觀眾的聽覺需求,還調動了觀眾的視覺體驗。恰當的形體表演可以使情感表現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形象,引起公眾的共鳴。中國傳統戲曲非常重視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經過老藝術家們的探索和積累,總結出了一套“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我們民族聲樂發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是在在民族聲樂的長期發展中,忽視了形體表演的重要性,致使全國大多數歌唱家的演唱風格雷同,缺乏特色。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形體表演訓練的重視,努力做到情感和身心的統一,形成自己獨特的演繹風格。
西方美聲唱法最早起源于歐洲,經過400年的歷史演變,已經形成了一套符合人體發聲規律的科學體系和得到人們普遍認可的美學原則。它的特點是音域寬廣,聲音通暢,具有穿透力以及科學的共鳴和圓潤的連音等。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交流的加強,人們逐漸認識到美聲唱法的魅力,而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族歌曲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欣賞和演唱的需求,急需美聲唱法這股新鮮的血液給與它新的活力。另外民族歌曲在演唱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真假聲音色差別大,音域窄,這些問題都阻礙了中國民族歌曲的發展,因此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結合被提上了日程。
自古歷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將氣息的運用作為重中之重,相同的是都使用的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保持腔體的統一,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參與到共鳴,使得聲音比較松弛,具有穿透力。民族唱法強調聲帶和喉頭之間的配合,腔體運用比較單一,致使聲音僵硬,缺乏活力,因此,可以將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和美聲唱法腔體、氣息的運用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科學的民族唱法,既可以解決民族唱法發音蒼白無力的問題,又可以緩解美聲唱法的吐字不清。
中國民族聲樂自產生以來,經歷了很多挫折,但在人們的不斷探索和實踐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面對如今民族聲樂中出現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現象,我們需要在繼承中國優秀的戲曲演唱方法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美聲演唱方法。但要把握度,既不能一致排外,也不能“全盤西化”。我們需要尋求適合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演唱方法,使我國的民族聲樂既能滿足民族大眾的審美需求,又能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注釋:
① 席強.潤腔初探[J].中國音樂,1991,04:52-53.
[1] 孟妍.試論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演唱方法上的關系[N].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01.
[2] 明王冀.方諸館曲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
[3] 席強.潤腔初探[J].中國音樂,1991,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