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輝
(撫順市第一中學,遼寧 撫順 113001)
感受合唱藝術中的美
李宇輝
(撫順市第一中學,遼寧 撫順 113001)
近年來,我國合唱藝術在各級各類學校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參加到合唱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在合唱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創造美。這就是合唱教學中的美育,一種審美與創造的教育。
合唱;表演;美育
音樂素養中指出:音樂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會人文素養。高中學生對音樂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音樂,也有助于學生從音樂發展的李妍角度認識社會。教師應帶領學生多欣賞和演唱一些昂揚、歡樂、抒情的合唱作品,加深對合唱藝術的感受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歌詞即歌曲語言,是音樂和語言的最完美結合體,體現了藝術的形象的和言詞的思維和想象。歌詞中美的語言雖然不及詩那樣意蘊深刻,但它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同樣可以準確地表達情感、打動人心。如欣賞無伴奏合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歌詞形象生動,親切樸實,通俗易懂,便于聽者感受、理解。欣賞合唱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草原美景的圖片或視頻,及時地引導學生結合歌詞在有限的畫面里展開無限的想象,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旋律即曲調,因合唱是一個多聲部聲樂曲,所以在合唱欣賞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聽,認真感受理解曲調、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語言的作用,聽懂音樂語言的變化,這種欣賞能力的培養就是在鍛煉提高其審美能力。如欣賞合唱《茉莉花》時,教師帶領學生聽賞由我國東、西、南、北四個不同地域的同名小調改編的合唱,同學們能夠直觀的感受到四首《茉莉花》的音樂旋律各有特色又互相關聯,不但讓我們體會到了旋律變化(音樂語言)對合唱歌曲的情緒情感的影響,而且還讓我們感受理解了不同民族民間音樂所具有的各自獨特的旋律美。
和聲即多種聲音交織在一起的音響。合唱與和聲密切相聯,在合唱中,和聲憑借器樂及人聲的音響或獨立地或同其它因素協同地參與音樂表現。合唱中的和聲美是其他藝術形式很難達到的綜合美感。如欣賞《獵人合唱》,這首選自歌劇《自由射手》的復二部曲式結構的男聲合唱,洋溢著濃郁的德國民間音樂風格。
意境即情緒情感和情景情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如合唱教學中,欣賞童聲合唱《檳榔樹下搖網床》,歌聲純凈甜美。學生在欣賞時感受、理解到合唱的情中有景,景中帶情的情景相融的意境美,在溫馨恬靜的意境中感受到母親對孩子深厚的愛,偉大的母愛在欣賞中得到升華。
音樂實踐能力是學生音樂素養的重點,合唱在普通高中是比其它聲樂形式更重要的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在合唱訓練和演唱中,應激發學生積極地去表現美、創造美。
合唱作為一種群眾性的歌唱形式,除直接用優美的聲音打動聽眾之外,統一姿勢的合唱隊還會讓聽眾從畫面上產生美感,引起聯想,從而增強歌唱的感染力。教師在介紹編排合唱隊常規隊形以外可以啟發學生根據歌曲的特點、自身特點進行再創造,嘗試著編排出多種合唱隊形。另外,也可以讓有舞蹈基礎的同學創編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來增強合唱的畫面美。
1.養成正確的歌唱姿勢,取得最佳的發聲音質
歌唱時姿勢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發聲的質量,正確的姿勢是學生進行正確歌唱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每一位合唱隊員時刻保持良好的姿勢,靈活的口型,合理的換氣,生動的面部表情。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發聲音質。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還能在表演中表現出最佳的臺風和最美的音色。
2.正確的發聲,完美的音色,自然的情感表現
合唱是一種集體的藝術活動,即用集體的聲音來表達共同的音樂內涵與意境,創造整體的藝術效果,要眾口一致,不允許個人的突出和失誤。因此,排練時,除了教師應用準確的示范和嚴格的訓練達到音色統一、均衡、和諧的效果。此外,在合唱排練與演唱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歌唱內容,啟發學生探究如何用音樂表達情感。
為了更好地表達情感、塑造音樂形象,表現、創造合唱藝術的
平衡與和諧美。這就要求合唱排練和演唱中教師要帶領引導學生對合唱橫向(旋律)與縱向(聲部)進行藝術加工與處理:
1.合唱各聲部間的音量和音色的平衡美
合唱中往往用音量與音色的變化去表現作品的基本情緒與風格。只有合唱聲部中每個隊員相互取得音量音色的融合、各聲部(包括合唱與伴奏之間)取得合乎作品要求的音量音色關系時,才能形成合唱整體的平衡美。
2.合唱音準與節奏的和諧美
音準與節奏是音樂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楊鴻年教授在關于合唱音準問題上說:“對合唱整體在技術及藝術手段上的一致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音準、準確的節奏、理想的音色變化。”教師應該重視這方面的訓練,只有表現出音準與節奏的和諧美才能使聽眾得到美的享受。■
[1] 胡蕓菲.探究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由常思思獨特的演唱風格引發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6,02.
[2] 徐武冠,高奉仁.合唱與指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