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龍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中的教學應用思考
蔣 龍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在高等院校師范類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中,對于和聲學基礎的教學一直是各個高校進行探討的廣泛領域。對于這一學科的教學不僅僅是理論體系的框架講解,更重要的是實踐應用,甚至還與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銜接有密切關系。在教育部開始推行的課程改革中,提出新型的綜合性課程。這門課程要實行一套區(qū)別于傳統(tǒng)和聲學教學模式,并使之有效運用于實踐。
多聲部音樂;和聲;和弦連接;寫作
在高等院校師范類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中的一門必修課“多聲部音樂”。這門專業(yè)必修課是王安國教授提出的一個綜合性課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在筆者工作的教學單位中,這門課程從教育部開始推行的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代替原有的和聲基礎課程。
原有的和聲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是參照“四部和聲”的教學大綱進行,而這個教學模式是針對作曲專業(yè)從寫作多聲音樂的角度設計的。對于作曲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四部和聲的教學模式經過西方音樂幾百年的發(fā)展,已經達到非常成熟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無論從學術研究還是作曲實踐的角度看,對于和聲的學習,四部和聲都發(fā)揮著重要的邏輯訓練能力。
傳統(tǒng)的四部和聲教學中,國內影響最深遠的是《和聲學教程》斯波索賓等四人合著教材,該書的教學安排,已經建立起完整的邏輯體系,教材本身已經將傳統(tǒng)和聲學歸納的非常科學、井然有序。對于音樂學(教師教育)的非作曲專業(yè)的師范生而言,四部和聲的和聲練習題對于師范類的專業(yè)應用關聯(lián)并不是太大,甚至由于脫離于實踐應用而做的和聲練習題會顯得和聲學理論晦澀難懂,過于抽象。這種現象在高等師范類院校的音樂教育中早就有了廣泛探討,但是時至今日,并未能統(tǒng)一出來有效的教學模式。
2007年教育部開始推行的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改革的試點工作,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原湛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成為廣東省唯一的一家試點單位。從推行至今,時至今日正好十年整,在這十年期間,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這門課程學院的教師也出版了教材,筆者有幸承擔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再此對于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傳統(tǒng)四部和聲的練習題,訓練的重點是和弦連接的邏輯關系以及聲部進行關系。而師范生的訓練側重點在于為旋律配置和弦,也就是和弦選擇上面。所以在教材中選擇的練習旋律均是耳熟能詳的歌曲片段,并且絕大部分歌曲都是方整性樂段為主,即八小節(jié)。
這樣的訓練優(yōu)點:首先,樂句、旋律線條清晰;其次,為旋律配置和弦,對于和聲節(jié)奏的把握相對容易些。

圖1
課程名稱為《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堂教學中分析旋律與編配,還得訓練寫作思維。這種多聲寫作訓練符合四部和聲寫作要求的。比如禁止所有聲部同向進行;屬七和弦解決要求不穩(wěn)定音解決到最近的穩(wěn)定音等等(見圖1)。這些傳統(tǒng)的寫作訓練要求同樣也運用于多聲部寫作的課堂訓練中。
對于非作曲專業(yè)的師范生而言,傳統(tǒng)和聲學基礎課程通常安排一學年課時,也就是兩個學期,一學期教學周16周,每周2節(jié)課,一學年就是64節(jié)課。在這64節(jié)課時安排中需要講解完成調性和聲所有框架脈絡。
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安排是在第一學期講解到正三和弦連接與屬七和弦及其解決,第二學期完成副三和弦、重屬和弦與副屬和弦。看似第二學期的課時任務量會多些,但其實重屬與副屬和弦本質上還是屬七和弦解決的離調應用。所以第二學期的重點教學任務還是副三和弦。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與之密切相關的課程有兩門,即興伴奏與視唱練耳課程。多聲部寫作課堂上除了要求寫作和弦連接外,還要求彈奏和弦連接。從手指機能上直接與即興伴奏相關,另外,彈奏和弦連接又增加了和弦聽辯的訓練。例如副三和弦連接的彈奏,I—vi—IV—ii—V7—I連接,在課程中要求左手彈奏八度,右手彈奏和弦連接,右手的和弦連接與視唱練耳課程里和弦連接要求相同。這就相當于同時練習了視唱練耳的和弦連接,又為大三開設的即興伴奏打下了扎實的和弦連接彈奏基礎。
當然課程并不是非常完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就遇到的問題談談自己的建議。
首先,這門課程的前期與鋼琴基礎和基本樂理課程的學習關聯(lián)較大。學生在高考階段的學習大多是應試性質的,以基本樂理為例,在入學前的學習中都是做練習題為主,對于理論的實踐理解相對較差,如三連音,絕大部份學生都知道三連音代替原有的兩個音時值,但在應用中往往經常出錯。
其次,教學中權衡和弦連接彈奏與和弦連接寫作的平衡比例關系。在每個教學班中都有一部分學生只會寫而不會彈,或者相反。畢竟寫作與彈奏的訓練目標不相同。
針對以上兩點問題筆者的建議如下,1.加強該課程密切相關的課程訓練學習,在大一階段就大好基礎,特別要做基本功訓練,要讓學生成功從高考應試與應用中轉變過來。2.針對每個教學班中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主要解決和弦連接彈奏與和弦連接寫作平衡比例關系,盡量合理分配兩種訓練的比例,達到同時進行、雙管齊下的效果。■
[1] 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 斯波索賓等著,陳敏譯.和聲學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3] 張力.多聲部音樂寫作基礎教程.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