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王 慧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很多優秀的影視、音樂、歌舞作品的創作靈感都是取材于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充分滲透著文化積淀。民族舞蹈作為表演藝術的一大類別,最能反映出民族當地的性格情感和審美情趣,一直以來都倍受中外藝術學者和表演者的學習追求和大眾的喜愛,其創作的來源也和各民族精彩紛呈,繽紛各異的文化底蘊、風土人情、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有著非常大的關聯。隨著人類長期的歷史演化和社會文化的進步,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在各自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環境雕琢下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藝術精髓,從表演形式到舞蹈內涵上都閃爍著獨特而精彩的靈魂,豐富多彩,魅力十足。本文就針對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進行深入和全面的闡述和研討,結合傳統和現代的民族舞蹈創作實例來展示民族文化背景對其演變和發展的重要影響,以期提高民族文化的受重視程度和隱含價值,為日后民族舞蹈創作工作在民族文化中的深入挖掘和開展做出貢獻。
民族舞蹈;藝術創作;民族文化;關系;探究分析
我國是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物質生活上地大物博,精神追求上也誕生出了許多凝聚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璀璨如明珠的藝術作品,閃耀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孕育了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其生活環境、民風民俗、語言信仰各異的多元發展也培養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色彩鮮艷的特色舞蹈,裝點了民族藝術的大花壇。其實,民族舞蹈最初的創作起源很簡單,就是舊時人民為了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的勞作之余通過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來放松身心,獲得生活的享受和愉悅,經過一代代人的流傳和在繼承中的歸納創新才形成了今天有著既定風格的舞蹈派系。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孔雀舞,新疆哈薩克族的大雁舞,“會說話”的藏族舞……,無不滲透著民族特色的靈魂。因此,研究分析如數珍寶的多種民族舞蹈創作與該民族文化的深切關系值得舞蹈藝術從業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了解其聯系和影響作用才能更好地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帶給觀眾精彩絕妙的視覺享受。下面即從多個方面淺析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西南北不同的地域環境孕育出的舞蹈藝術也是迥然不同的風格。以來自黃土高原的東北秧歌和云南熱帶竹林里的孔雀舞對比為例,東北秧歌起源于北方人們插秧種田的勞作和過年過節的祭祀祈福活動,黃土地上的人們淳樸熱情,幽默奔放,插秧時的地勢地平,因此設計了木頭制作的高蹺雙腳踩在上面舞蹈,為了維持重心必須動作快速有力,屈伸富有彈性,長期而來演變成了如今活潑熱情的東北秧歌,多半以身體以下的腿部動作為主,踢腿時收放自如,速度快而穩,顛簸蹦跳靈活;而傣族的孔雀舞則是由于云南西雙版納地處亞熱帶的竹林,是孔雀生長和棲息之地,因此當地人民通過長期與動物的接觸中觀察和模仿孔雀行為和神情姿態,提煉出擬人的舞蹈。孔雀舞的表演注重動作如孔雀的婀娜多姿和舞蹈者形體從頭到手、再到腳的和諧一致,表現出孔雀行走、飲水、開屏等行為,還要求面部表情,眼神的優美婉轉,整體有著非常美的藝術欣賞感受,這些也都是處在不同地區的民族孕育出的藝術精華。
舞蹈創作除了基礎的動作還包含了表演者的著裝設計,而不同民族的自然條件差異也影響著民族服飾的創作。例如蒙古舞的服飾多是厚重的粗布麻衣拼接而成,色彩濃重粗獷,鞋子為高幫長筒的羊皮或牛皮靴,這便是因為生活在蒙古的人們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長時間在草原放牧,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環境相對惡劣,因此服飾多耐磨抗寒,方便脫穿;而江南魚米水鄉的氣候濕潤,風景宜人,人們勞作時因雨水天氣多田間積水,多是短袖短衫,褲子也只過膝蓋,布料多是絲綢和棉麻質地,遇水干的快,視覺上也給人南方婉約輕柔的感覺。
歌舞從來都緊密融合在一起,舞蹈離不開音樂的渲染和烘托。不同民族有著獨特的演奏樂器和音樂旋律,因此舞蹈與音樂相結合后呈現出的舞蹈效果也是不同的。云南的主要民樂器是葫蘆絲,因此孔雀舞的表演伴隨著葫蘆絲的悠揚靈動,整體呈現出輕盈的美感;黃土高原的嗩吶和腰鼓是民間傳統樂器,多在鄉村紅白喜事中使用,嗩吶的腔調高亢腰鼓激昂,因此東北的秧歌和鼓子舞等舞蹈往往又唱又跳,活潑隨性;還有蒙古的馬頭琴,新疆彈撥的冬不拉等,都因音樂旋律的不同烘托出不一樣的舞蹈氣氛。
民族的內在精神和傳承信仰也深植在舞蹈藝術創作中,寄托著人們對神靈的崇敬和精神向往。例如黑龍江地區的薩滿文化對動物和神靈等就有著濃厚的信仰,在過節和狩獵活動進行前就會請巫師跳舞鼓樂來祭祀,祈求豐收和平安,具有薩滿特色的舞蹈也因此帶有野性和自然的天性,動作張揚群魔亂舞;類似還有藏族的跳大神和南方少數民族的舞龍舞獅等原始宗教信仰的產物。而強壯矯健的山東漢子跳起的鼓子秧歌和奔放豪邁的蒙古大漢跳起的摔跤舞等,其風格都彰顯出該民族的精神特征。
民族舞蹈創作的最初靈感即來自于人民的日常生產活動,與民族生活習性不可分割。例如蒙古族經典的馬舞和新疆舞蹈即因為他們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多在馬背上游獵,舞蹈動作也和騎馬、牽馬有著很大的關聯;北方地區的勞動人民插秧耕田,因此舞蹈多體現出淳樸的農耕文化和對辛勤勞作的情感抒發。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的靈感來源和藝術根基,在各方面都與創作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而又開枝散葉出各種精彩紛呈的民族碩果,其沉淀下的舞蹈藝術精髓值得我們深入地去感受和追求,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揚。■
[1] 韓珂.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探究[J].大舞臺,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