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英
吉林省團校,吉林 長春 130012
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德育實效性及途徑
王洪英*
吉林省團校,吉林 長春 130012
青少年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新時期的青少年有著與以往不同的心理特點,根據新的時代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新的內容,增強德育實效,提升德育隊伍建設,拓寬教育的渠道,推動中國夢早日實現。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實效性;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7年4月13日印發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全面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領和成長成才服務。規劃中指出,必須清醒認識到,青年發展事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廣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時代性、實效性有待增強。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成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礎。為落實規劃,把培養青少年的工作做好,就要堅持立德樹人,以育人為根本、德育為基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不同的社會階段有各自不同的社會特點,對人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影響更大。因為,青少年是社會上最活躍的分子,最先接受新生事物,并在同階層中產生共鳴,向全社會廣泛傳播?,F階段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在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下,社會、學校、家庭急功近利心態太重,理想、信念教育沒有及時跟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缺乏對青少年未來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社會奉獻教育,導致了當下青少年理想、信念相對薄弱和缺失。
二是對抗、逆反心理較強。人從出生到成年,普遍有兩個明顯的叛逆期,一個是四至五歲期,一個是青春期,而尤以青春期叛逆心理最強。主要表現在不接受學校、父母的說教,抵觸情緒明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全社會范圍內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當代青少年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家庭環境及生活條件較前輩均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生活舒適、物質富足,但約束欠缺,養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使逆反心理增強。
三是抗壓、抗打擊能力薄弱。當今青少年從小就沒有經過風吹雨打,沒有經過艱苦環境的磨難,成長一帆風順。同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比較優越,不需要為了生存和生活憂慮,也談不上為社會承擔責任和義務,對于他們唯獨的壓力就是學習。正是因為缺少必要的歷練,導致了青少年抗壓、抗打擊能力薄弱。一旦遇到困難,在他們心目中天就要塌下來,手足無措,缺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甚至一蹶不振。
四是思想活躍,富有挑戰精神。當代青少年思想敏銳,思路開闊,敢說敢想,思考問題方式方法新穎,不拘一格,呈現出多元化模式,并敢于求新求異,挑戰權威。
五是渴望獨立,強調主體意識。主要表現在:在思維方式上,強調自我,彰顯個性;在思想觀念上,追求平等,可望自立;在日常行為上,我行我素,抵制約束;在審美觀點上,標新立異,個性張揚。
六是注重現實,追求個人發展。當代青少年在思想深處更加注重實效,將看得見、摸得著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在社會觀念中經濟意識增強,理想觀念趨于現實化,擇業取向偏重個人發展和經濟利益。
近年,在社會各方面和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新形勢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挑戰。當前我國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學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大多數學校卻沒有重視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融入到學校的其他課程中去,沒有融合到社會的其他領域中,致使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育沒有達到完全綜合到一起的這個目的。一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存在位置尷尬。具體表現為:首先,德育在學校教育中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德育教育課隨時都要為幾大主科課的考試讓路,德育活動的開展受到時間、資金、場地等多方面限制,德育的師資力量不強等;其次,學生對德育課不感興趣,德育課內容過時,講述大道理,枯燥無味。二是德育教育開展的活動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距離遠,不接地氣。進入新世紀,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德育內容大多數依舊是過去幾十年的內容,和當前紛繁的社會現象相距甚遠,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也不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所以德育教育就成了與學生實際脫節的課程,在各個學校都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三是德育教育中存在形式主義和表面化。很多教育機構把品德量化作為德育的考核方法,只是做簡單的加減法,為學生加分或者減分,作為年終的考核標準。
(二)家庭教育中也存在問題
家庭是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一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家長對待孩子過分溺愛,這就會使孩子產生驕橫、虛榮的性格;有的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過于嚴厲,使孩子沒有自信心,過于懦弱、自卑。有的家長不以身作則,自己每天尋釁滋事,酗酒賭博,經常混跡于社會,使孩子耳濡目染,沾染上很多惡習。
(三)社會大環境方面的教育弱化
新形勢下的新技術,一個是給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同時看到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不良的商人向青少年出售各種充滿暴力和色情的讀物和錄音錄像制品,甚至有些不法的商家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向青少年傳播不良甚至反動的信息,凡此種種給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增添了難度。
(一)社會要加強正面引導,消除負面影響,提高德育的時效性
德育教育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德育對象實際上是受到多重因素復合影響的結果,社會上的各種進步因素,主流道德觀,先進榜樣的作用,都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形成,而各種消極因素也極大地干擾了前者的積極效應。所以要積極凈化社會環境,報刊雜志、影視傳媒、手機電腦等網絡信息媒體,應該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形成社會主流道德觀。
(二)實行家校互動,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來提高德育的時效性
一是提高家長認識,讓家長意識到德育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而使家長重視對孩子的道德修養教育,主動把道德教育滲透于家庭教育之中。
二是請家長參與和協助學校的德育教育。學校的德育培育要求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要有家長的配合。有家長的督促,學校的檢查,效果就會很好。
(三)學校方面要重視實踐性德育,提高德育的時效性
一是加強德育的學科滲透。不僅僅是保證德育課能夠按制定的課
時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在其他學科中,也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使學生的道德水平從各個角度,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提高德育的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通過授課教師巧妙的課堂設計,把枯燥的理論,變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樂意接受,愛學易懂。
三是堅持德育教育活動的多樣性。不僅限于課堂傳授,還應該以新穎多樣的方式,尋找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及成長規律的活動內容,使德育課豐富多彩。
四是完善德育的學科評價。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調動德育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主動投入德育課程的教與學。
(四)“以人為本”作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
使青少年作為主體參與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首先是強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形成青少年主體參與的德育方式,尊重青少年主體地位,把服務與成才緊密結合,讓青少年有更多獲得感,促進青少年在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實現全面發展,堪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生力量。
[1]胡金波.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實現途徑.中國教育報,2013-9-20.
[2]王璐.中小學德育的方法.重慶師范大學.
[3]胡伯平.新形勢下青少年德育現狀分析.233網校論文中心.
[4]戴克明.關于提高德育時效性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12(12).
[5]邱建榮.試論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策略.
王洪英(1970-),女,吉林榆樹人,本科,研究方向:青年思政。
G
A
1006-0049-(2017)20-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