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思佳
長沙市長郡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2
“雙主式”模式與漢語言網絡學習的融合嘗試
龍思佳
長沙市長郡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2
漢語言網絡學習模式要求下,以學生為本還是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始終是導致此種學習模式存在爭議的焦點。“雙主式模式”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作為主導的要求,可作為目前漢語言網絡學習模式應用的依據。然,如何在漢語言網絡學習模式與“雙主式模式”融合過程中,以保障學生學習成效為前提,引導學生的學習,如何突出學生的自主地位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雙主式模式;漢語言網絡學習;融合
漢語言教學方式和學習模式伴隨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出現了對應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改變了中小學課程側重知識傳授的教、學傾向,學生逐漸成為漢語言學習主體,以學生為本位的要求,為漢語語言學習從師本為向學生本位過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正因為如此,伴隨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思維和習慣有意識的培養,在互聯網的環境下,以教師作為主導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改變了學生原有的漢語言學習方式與方法,對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和影響力。
“雙主式模式”即探討“主導——主體”之間的關系,最終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此種模式可以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可幫助教師進一步調整自身的課堂設計和課下操縱的思維。在漢語言網絡學習過程中,教師無法全程操控和感知學生的學習狀況,比如學生在家里的學習,即便教師無法親眼目睹,因此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程度和學習情況的辨別依據。因此,在漢語言網絡學習模式下,“雙主式模式”的應用必須堅持以學生作為主體,激發全體教師參與到此模式應用中并參與教學模式探究的熱情。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兩種思維模式的過渡和調整,更需要學生真正參與到漢語言網絡學習中,一方面增加自己對與漢語言網絡學習相關的各類資料的查找和歸類,使之應用到漢語言網絡學習學習中來,另一層面則需要漢語言網絡學習者統籌全局,按照漢語言網絡學習要求,將漢語言知識點編織成知識網,繼而按照“主導——主體”的模式,著手漢語言網絡學習主題的策劃、組織及應用。
(一)“雙主式模式”應用的理論基礎
“雙主式模式”應用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按照建構主義所提出的學習與知識獲取的關系來看,漢語言作為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獲得并非依賴于教授的傳授,而是依賴于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或情境下,借助學習伙伴和教師等他人的幫助,逐漸運用原有知識來解構新知識,從而建立對新知識的認知與記憶。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轉變成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幫助者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正是“雙主式模式”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雙主式模式”依賴的另一項理論是奧蘇貝爾提出的學習理論。奧蘇貝爾堅持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需要有先行組織者和動機理論作為補充。其更為提倡以教師為中心。與當前網絡環境中漢語言學習的現狀和要求相比,建構主義理論和奧蘇貝爾提出的學習理論兩種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以其中的一種來批判另外一種。
(二)“雙主式模式”應用的客觀憑據
相對而言,網絡學習環境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為漢語言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在此種條件下,“雙主式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以及專業傳授經驗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和輔助者。按照學生最近發展區和認知規律,逐步從現代網絡環境中抽取符合學生學習漢語言需求的材料、技能和方法等,此種模式應用解決了學生在漢語言學習方面存在的技巧經驗的不足的問題。因此,“雙主式模式”與當前漢語言網絡學習環境是契合的,也同樣能滿足新課標推動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促動理念。
(一)充分發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良好應用網絡環境及資源
由于傳統現代漢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內外的操縱者和控制者,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傳授和“擺弄”。學生的整個漢語言學習過程僅是被動的接受,僵化的消化與記憶。
因此,在“雙主式模式”的輔助與引導下,漢語言的學習者可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好奇心,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接受教師或者學校的引導。在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漢語言“雙主式模式”教學環境下,學生可借助網絡來不斷補充自己在漢語言學習中缺乏的必要的技巧和知識點。正因為在網絡環境下漢語言學習者,包括中青年群體的漢語言學習,就不會受到教師過度干涉的影響。因此,如何自主選擇合宜的網絡環境及資源,如何借此來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方法,甚至參與到與其他學生的知識共享、經驗分享中來,自然應該成為此階段漢語言學習者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重點。
(二)積極參加多類課外活動,拓展漢語言應用范圍
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和講解模式提供了新的表現空間。漢語言學習者在充分利用校園局域網和互聯網所提供的網絡技術平臺、網絡教材多媒體課件的同時,可以靈活調整與他人的合作模式,可以通過信息共享和經驗共享的方式與他人展開交流,進一步拓展自身對漢語言文字及內涵和應用方式的認知。在漢語言學習者積極努力拓展漢語言應用范圍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借助教師所提供的個性化面授、師生討論、教師網上答疑以及網絡課堂遠程講解等來拓展語言認知的深度與廣度。
在互聯網的技術輔助下,借助網絡環境的優勢,漢語言學習者可吸納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精華,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競爭意識,引導和促進學生著力于漢語言學習和應用。漢語言學習者、參與者可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書法比賽、征文比賽、詩歌朗誦比賽、板書比賽、普通話比賽、暑假社會實踐等各項活動,來進一步拓展學生漢語語言應用的范圍,進一步提升學生漢語語言學習的成效。
[1]李小麗.網絡環境對高職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影響探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77-80.
[2]伍小英.探析網絡用語對現代漢語詞匯的影響[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1):130.
[3]戈雙峰.探析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及意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0):334-335.
H
A
1006-0049-(2017)20-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