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驍
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
論環境侵權責任的減免責任
王志驍*
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經濟的高速發展,難以避免的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環境污染治理的不到位不僅會導致人類環境的惡化、國家資源的浪費和流失,還會產生由于環境污染所導致的侵權行為。公平的訴訟機會不僅要保護受害人的權利不受侵害,還要為排污者提供公平的辯駁機會。事物的自我否定推動著事物的進步,我們為環境污染設立的嚴格責任的規則原則,只有減免責任的合理適用,才能使嚴格責任原則平穩地運行。
環境污染侵權;過錯;侵權責任的減免責任
(一)不可抗力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免除
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于承擔責任。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對不可抗力的責任免除事由作了比較完整的規定。
(二)受害人過錯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免除
受害人過錯,是指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或擴大,受害人自身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三)第三人過錯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免除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免責條款適用于環境污染侵權。第三人的過錯是指侵害人和受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具有的主觀過錯。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也有類似規定,由第三人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污染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一)不可抗力的適用條件
對于環境污染侵權案件中的不可抗力情形主要表現為“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責任是以排污者施行了有污染環境的危險行為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排污者的排污行為或生產行為,即使遭遇不可抗力事件,也不會發生環境污染的損害后果,然而,根據現實情況和民法制定的精神,在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時,作為環境污染侵權方的公司和企業也實際上并不一定是污染的排放方,很可能是由于自然災害導致了侵權方污染防治手段的失效,他們本身也是自然災害中的的受害者。所以,在企業采取了合理措施仍不能免除污染損害的情況下,這部分賠償損害的污染成本不應當計入排污者的污染成本,賠償或者補救的責任也就不應當由排污者自行承擔。
此外,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二條還規定了戰爭的免除責任條款,同一般的侵權責任理論類似,戰爭狀況下,造成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不應當是實際的污染方,而是戰爭的責任方和戰爭中的過錯方。
(二)受害人過錯的適用條件
從侵害的程度劃分,受害人的過錯分兩種,一是損害完全是由于受害人的原因造成的,二是損害是由受害人和排污者雙方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同時,受害人過錯不僅要求受害人行為與受侵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還要求受害人有過錯能力。
(三)第三人過錯的適用條件
第三人過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作為環境污染責任中排污者的免責事由。第三人可能是造成損害的全部原因,也可能是造成損害的部分原因,所以在什么情況下免除,免除多少的責任,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案件進行具體分析。
第三人過錯在實踐中的問題比較突出。與《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八條相對應,第六十八條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這一條的規定為受害人維護自身的權利提供了便利,將訴訟的風險轉移給了排污者一方,但是這項規定在實踐操作中仍有不健全之處。
(一)減免責任中一般法與特殊法的關系
《侵權責任法》第五條規定,其他法律對侵權責任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在環境污染侵權領域,《侵權責任法》的環境污染侵權章節的規定比較籠統,比較抽象,具體的對于環境污染侵權的內容,集中體現在環境保護諸法中環境污染處理的條款之中。
在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認定,以及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減免責任認定過程中,對侵權責任的減免的原因應以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和第三人過錯為基本的原則,但是具體的原因則應以具體環境保護法中的具體條文為依據。對環境污染責任減免責任在具體法中的認定,是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減免責任的來源,在實踐中保持這種特殊性,可以實現環境法與侵權責任法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從而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二)對于減免責任舉證責任的實現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這條規定可以看出,這條規定了環境污染侵權的舉證責任,是在嚴格責任之下的舉證責任倒置,這也就要求排污者在侵權之訴中,不僅要對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進行舉證,還要承擔對減輕和免除自身責任的舉證。
從整體上看,排污者對環境污染侵權之訴中承擔的舉證責任比例較大,風險較重,難度也相對困難,這就要求無論是公司、企業還是個人的排污者嚴格對待自己的排污行為,否則就會增加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成本,付出更多的代價。
(三)政府救濟與污染侵權保險中的權益相抵
對于不同規模的污染事件,政府的處理對策也不一樣,對于嚴重的大規模污染事件,首先,政府沒有做到監管控制的義務,其次,政府對受污染影響的民眾有救助的義務。政府在救助的過程中第一位的是避免事故的擴大,同時還要調動國家資源進行適當的補救。污染侵權保險制度在國內雖已陷入停頓狀態,但世界范圍內的污染侵權保險制度還是在不斷發展,無論是政府對受害人的救助還是投保人在風險事由發生應當得到的保險公司理賠都可以對由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補償,在這兩種框架下,政府救濟和保險理賠都可以形成權益相抵。從理論上講,權益相抵也可以成為排污人要求減輕和免除責任的情形之一。
[1]李佳.環境污染責任免責事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1.
[2]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30.
[3]曹明德.環境侵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6.
[4]蔡守秋.環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53.李艷芳.環境損害賠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68.
[5]張梓太.環境民事糾紛處理制度障礙分析[A].張梓太.環境糾紛處理前沿問題研究——中曰韓學者談[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0.
[6]張民安,梅偉.侵權法(第三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381.
王志驍(1990-),男,漢族,遼寧大連人,遼寧省大連市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922.284;D
A
1006-0049-(2017)07-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