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魏亞旭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
李曉丹*魏亞旭*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隨著新型媒體的快速發展,高等學校思政教育領域的發展在呈現出好的一面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弊端。新型媒體提供了更好的、及時有效的手段來促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但對高等學校講授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難度也提出了新的高度,落差的出現容易導致學生的認知思維受到影響。
新媒體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21世紀是科技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手段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的傳遞方式隨著因特網和移動終端以及多媒體數字化的大量應用,產生了較為多變的輿論景象,新的挑戰和機會影響著高等學府的思政教育工作。使用新興科技方式有效地開展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主要的目標是如何通過新興的媒介使高校學生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舊的思政理論的教課優勢不僅要發揚和繼承下去,而且要與新興媒介的講授思政教育的作用完全的利用起來,把持續的創新和機會發展成為挑戰,不斷的擴大高校學生的講授思政理論的新地點。
依據歷史的發展,新興媒介傳輸對象的涵義和概念也在慢慢發生變化。新興媒介進行信息傳遞時,與傳統媒體相較而言,主要區別在于面對點的傳遞手段,呈現出交互性強和傳播時效性強等特點。充足的信息和快速有效;信息共享性強和即時通訊性強;現實和虛幻差異性低和操作簡單等都是在教育層面的優點。物質的生產來源于方式的革新,學生的教育和學習以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改變來源于新興媒介的數字化以及合理的信息傳遞思維,很好的為現階段的教育提供了新的依據。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等學校的思政教育要依托新興媒介平臺
當前新的媒介形式是新興媒介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顯現的。先進信息傳遞模式相互整合的數字方式和各種各樣的形態,使之交叉融合且即時性強,成為因特網和移動終端,促進了數字媒體的出現,并展現出在消息的傳遞過程中不受地理和文化差異限制的特征。作為特別關注并積極使用新興事物的高校學生來講,可以通過整合新興媒介的優點來擴大移動終端和因特網的APP功能的使用,建立講授思政理論體系的多種平臺。主要的使用手段有媒體網站和移動終端的信息推送,微博客和即時通訊工具等交互能力強的學校平臺,所進行信息傳輸的思政理論內容要以吸引學生群體的方式,為構成信息交互的校園思政教育的傳播平臺而努力。
(二)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離不開新興媒介的時效和便捷
新媒體傳播信息的特點呈現出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其傳播方式隨之改變的特點,傳播的思政理念可使用終端對終端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媒體互動”和“資源同享”的手段,提高了相互連通共享的個人PC與移動終端和形式各異的瀏覽工具之間的融合,“流媒體”模式因此而生,很大地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率,全面實現了對高校學員的全部涵蓋,以及新興媒介的使用在整個過程的滲入。高校學生收取知識和消息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和即時通訊工具等新興媒介,而且可以不受時間和位置的限制。高校學生借助新興媒介的平臺及時地獲取國內外時政和熱點事件等等,對我國的各項政策解讀、國際人文交流以及社會問題等進行時時了解。比如大范圍傳遞民族愛心的四川大地震中的“大愛思想”,影響力和作用都在不同的層面均有展現。綜合來講,不斷地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離不開新興媒介的時效和便捷,擴大了涵蓋范圍的高校學生思政理論教育,提升了信息傳遞的教育理念,扎實的可靠度使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于不敗之地。
(一)高等學校的思政教育面臨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
新興媒介可以創造思維,構建不同觀念,進行信息的傳遞只是其中一方面功能。因此,個別西方不同的意識形態和企圖破壞我國的分裂的意識形態也在積極使用新興媒介擴大影響力,以此來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學校各項消息的傳遞公告和工作中的使用,在新興媒介融入后變得等價方便簡單,但是個別歐美國家利用對因特網的控制和壟斷,將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思維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通過因特網向我國進行滲透傳播。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暫未成型,這些西方的敵對意識形態以及一些不符合我國國情的信息對我國高校學生長期加以影響,將會造成學生錯誤價值觀的形成,甚至道德淪喪,增加高等學校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的工作難度。
(二)新媒體的虛擬性容易引發部分大學生出現人格障礙和認知偏差
虛擬和匿名性是新興媒介傳播中較為廣為人知的特點,不僅可以使網民在網絡中的人格化擴大,而且可以發展使用因特網主體的創新性。對于沒有形成成熟心理和辨別能力較弱的高校學生來說,一方面是現實社會,另一方面的是虛無的網絡世界,身份不斷調換的同時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疾病和責任感的降低;部分逃離現實世界的高校學生,在網絡虛幻世界的成就中深陷不能自拔,出現不能接受網絡世界與現實存在的差異性,社交能力缺乏以及心理疾病發病率高等特點,甚至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不惜以身試法,觸犯國家法律法規成為罪犯。
綜合來講,傳統的教學手段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的傳遞方式產生了較為多變的輿論景象,新的挑戰和機會影響著高等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常態化的教育應該與新興媒介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時應不斷擴大高等學府優秀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力,在充實講授方式的同時主動汲取并很好地利用新型媒介為自身開展工作,以此來達到講授水平的穩步提高。
[1]段京肅,杜駿飛.媒介素養導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6-2l(1).
[3]趙啟迪.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李曉丹(1985-),女,河南鞏義人,碩士,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亞旭(1988-),男,河南鞏義人,碩士,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07-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