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峻辰
遼源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遼源 136200
?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劉峻辰*
遼源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遼源 136200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要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也要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確保從思想意識層面提高學習和思想水平。但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還只是以解決少數學生的心理訴求為主,缺乏實效性。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特征和觀點探討出發,對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展開了討論,旨在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
在高校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關鍵的組成要素,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積極心理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也能有效疏導學生的學習心態和生活心態,確保大學生具備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的應對困難和挫折。
(一)積極心理學特征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特征分為以下三點:第一,積極心理學能倡導積極的社會導向,并且引導人在實際生活中以一種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處理問題。積極心理學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事物,并且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幸福感。第二,積極心理學主要致力于實現價值的回歸,確保人們能在實際生活中體會自身問題和價值,在關注生活正方向層面的同時,更加關注自身存在價值。第三,積極心理學是堅持科學實證的學科體系,秉持科學精神,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積極心態的意義[1]。
(二)積極心理學主要觀點
積極心理學作為重要的獨立學科,在學習指導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心理需求和發展框架,不僅是對人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治療措施,也是發現和培養人才的有效路徑,將重點放在心理問題的解決上。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中對于平衡的研究,確保心理學自身的價值導向得到有效的回歸,真正實現對人類積極力量的挖掘,確保培養人的積極品質,更好的實現社會共處。在積極心理學開展過程中,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固有價值的認知,在人文關懷背景中,深度挖掘人的積極心態和樂觀態度,形成一種特有的心理療法。
除此之外,積極心理學也是研究個人積極力量的主要路徑,從主觀層面是深度激發大學生的樂觀心態,更好的融合積極心理素質,在應對問題時,建構積極樂觀的事物看待方式,確保激發心理層面的積極人格。從社會集體層面分析,積極心理學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體驗,獲得更好的人格素質培養模式,確保在社會關系中獲得更好的體驗。
(一)積極心理學對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
在高校心理學開展進程中,傳統心理學只是為了解決學生在社會和生活中存在問題的學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定的。但是,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問題解決只是思想意識提升的一個方式,高校需要借助一個更加徹底化的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借助積極心理學,教師能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獲得幸福感,并且利用專業化的教學結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積極心理學能建構一種動態化的發展框架,教育目標也是鎖定在面向未來。并不是單純的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而是在學習結構中,從發展性的眼光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水平,形成治療與預防相結合的管控模式。
第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構中,也要積極落實個性化發展和教育框架。由于人心理素質存在很大的不同,而積極心理學就是從學生差異化出發的,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能實現思想認知結構和思想理解能力的進一步優化,確保心理健康課程貼合實際發展訴求[2]。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促進作用
在建構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能有效建構更加完善的心理咨詢模型,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短期的問題,而是建構更加有效的成長結構,確保能在豐富心理健康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教育的升級。積極心理學是基于心理疏導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式教學,能輔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意志品質和心理動態,能運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周圍的環境和群體,能在活動中主動獲取幸福感,并更好的體驗積極生活的樂趣。在這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知發展、情緒穩定、意志優化、個性完善以及學習適應等教育形式都被融入到積極心理學中,確保學生在提高自身心態的同時,體會更加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3]。
(三)積極心理學對構建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支持體系的促進作用
構建積極心理學教育也是為了強化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建立統一管控體制的主要路徑,積極心理學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于周圍環境的感受,而環境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心態,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心理素質,就要借助積極心理學形成三者的有效互動,確保組織結構和大學團體之間能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建構有效的系統化處理模型。
總而言之,在大學心理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發揮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需要相關管理人員提高認知,并且積極落實心理訴求的改革。新時期,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教育的必然趨勢,需要高校教師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和訴求,更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教育中,確保教學效果和學生素質的同步優化,從實際教育出發,在心理教育升級后,也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王凱,賈新超.“積極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進展及其對教育人類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5,22(08):73-76.
[2]馬麗媛,陳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護士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4):12-16.
[3]孟娟.“人本的積極心理學”與“實證的積極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方法論比較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5,35(03):202-206.
劉峻辰(1983-),女,漢族,本科,遼源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B
A
1006-0049-(2017)07-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