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煜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公共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李琨煜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工作當中的一種人才類型,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社會對于這種人才需求量很大。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開始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而心理學課程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對于處于大學期間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高校應對公共心理學課程進行改革,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客觀地對待社會現象,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本文主要研究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公共心理學教學存在問題以及解決對策,以期提高高校公共心理學教育質量。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公共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
公共心理課程是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是為了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心理素養而開設的一門課程。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增速,人們的心理壓力普遍增大,各行各業的人都需具備助人自助的心理學知識。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進入大學生活,面對著學習、生活、情感等各類問題,需要學會適應,學會面對,因此高校必須對公共心理課進行改革,重新設定課程目標,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
(一)教學目標單一
大家對于公共心理課程沒有統一的認知,基本上都是教師根據自己對公共心理課的理解來確定教學目標。而傳統的公共心理課程教學目標也比較單一,都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針對教育教學工作展開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心理問題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引導。
(二)教學方法機械
雖然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許多高校教師仍然是以教授理論為主,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發揮。許多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抱有很大的興趣和期待,但在學習這門課程以后,學生領教到了教師的照本宣科方式,對于這種教學方式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學習興趣陡然下降。
(三)教學內容陳舊
由于公共心理課程體系復雜,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化和理論化,教師在講課時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輕視實踐的作用。心理學教材中的概念、理論和規律比重較大,所以教師將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理解消化這些概念,至于應用部分就一筆帶過。因此學生學的心理知識無法應用于學習和實踐,也沒有掌握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相關技能,不利于學生今后從事教育工作或自身發展。
(一)明確心理學的地位
我國的心理學有現實指導目標、人類自我認識目標和職業發展目標這三大目標,首先需要達成現實指導目標,這樣才能指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然后才是自我認識目標和職業發展目標。現實指導目標應作為心理學的首要目標,這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學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所以高校應重新定位心理學,為心理學設定多元化的目標,以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為高校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1]。
(二)調整課程教學內容
心理學所涉及的內容很廣,為了確保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給學生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應當適量地減少心理學教材的內容,然后增加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據此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還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因系施教,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展開因生施教,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針對性強的教學內容展開教學活動[2]。學生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需要經歷這幾個階段:認識心理學、了解個性心理、觀察社會心理現象、提高學習效率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可以參考學生的學習心理歷程,首先要讓學生對心理學有個基本認知,然后再了解人類的心理特點,掌握人的心理變化,進而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
(三)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采用案例分析、心理測驗和小組討論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的單一教學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心理學教學應是以體驗為主的教育,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劃分團體的方式教授心理健康知識,讓他們感受團體活動,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成長[3]。至于教育心理學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也可以組織學生與附近中小學學生接觸,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或到學校周邊社區進行義務心理咨詢,服務社區群眾,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專業素質[4]。
(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公共心理課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在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進行改革之后,教師也需要不斷完善自我,不斷學習最新的心理學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積極學習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增強自我的教育能力,這樣才能體現出公共課的應用性[5]。但教師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高校應組織優秀教師建立一個公共心理課教學團隊,讓各位教師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發揮團隊精神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高校公共心理課的改革圓滿完成。
大學是學生走向成人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更重視與實踐結合,所以高校的公共心理學課程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以能力為辦學本位、以就業為導向,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
[1]蔡笑岳,劉百里,向祖強.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目標與改革[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7(02):58-61.
[2]肖曉瑪.論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25(03):46-48.
[3]吳育紅.從教師角度談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0(12):59-60.
[4]任亮寶,雒煥國.基于心理學專業視角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理論與探討,2014,43(05):100-101.
[5]劉耘.務實致用:對地方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3,11(07):11-12.
B
A
1006-0049-(2017)07-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