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梅
大同煤礦集團朔州朔煤王坪煤電公司工會,山西 朔州 038300
?
新時期企業女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王樹梅
大同煤礦集團朔州朔煤王坪煤電公司工會,山西 朔州 0383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特別是女性對工作觀念的不斷轉變,女性不再是只會相夫教子的附屬品,而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新女性。她們改變著人們對傳統女性的看法,她們參加工作,在企業工作中大放異彩,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工作的同時,她們的權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女職工在維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學者對女職工的關注和研究也越來越多,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企業女職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引發了一系列的探討。
女職工;合法權益;孕婦工傷;法律保護
在法治中國的大潮流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法律,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新時期的企業女職工,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全國總工會女工部發布的對全國女職工對法律了解狀況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各類所有制單位的女職工對法律法規的了解、掌握程度不盡相同。有數據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單位女職工知道《婦女權益保障法》、《工會法》、《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勞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5門法律法規的具體內容的比例最高,而集體企業中的女職工平均對法律法規知道的比例和對每一個具體法律法規知道比例均低于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以及私營、個體企業。這些調查結果表明,女職工對法律的知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對法律的普及。外商投資的企業,對法律會比較看重,因此對法律重要性的宣傳普及會更加頻繁,因此,女職工對法律的了解會更多。反觀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因其一切以利益為重,在不少地方存在壓榨女員工的行為,必定不會向女職工普及《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因此,向女職工普及法律法規成為了亟待進行的工作。在普及過程中,還要著重注意對不同年齡段的女職工以及對不同文化程度的女職工進行普及。
在國有、集體、外商投資和個體私營4種不同經濟類型的企業中,女職工受到的勞動待遇差別很大。有數據顯示,在私營企業工作的女職工所享受的勞動保護待遇最差,然后是集體企業中的女職工。在某勞動行政部門對該縣52家私營企業貫徹、執行國家《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情況進行全面執法檢查時發現,這些私營企業在女職工勞動保護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安排女職工從事禁忌勞動、存在安排懷孕女職工從事夜班勞動和延長工作時間、女職工產假沒有保證、降低“三期”內女職工基本工資、隨意解除“三期”女職工勞動合同等現象[1]。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觀方面,是大部分鄉鎮企業的領導缺乏法律意識,不能正確認識婦女生養子女的重要作用,反而將女職工的“三期”看做是企業的包袱,不注重對女職工的勞動保護。客觀方面,我國的大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程度低,文化普及率低,從業人員素質低,這樣就造成了女職工的權益不斷受到侵害的局面。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加強對《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勞動法》等法律的宣傳,加強鄉鎮企業對女職工的保護意識,同時,婦聯組織、工會組織要充分發揮對女職工合法的勞動權益的保護作用,并以有效的形式增強私營企業的女職工自我保護的意識。最后,有關部門要對那些在女職工保護方面存在著問題的企業予以糾正,對損害女職工合法利益的企業予以嚴懲,只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她們的權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當今社會,性別歧視似乎已經成為歷史,女性與男性在很多工作崗位上擁有平等的待遇,而且,在我國許多有關勞動與婦女的相關法規中,女性還受到了特殊照顧。然而,在這種看似平等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極大的疏漏,即孕婦工傷問題。在傳統的工傷概念中,工傷是一種工作風險,又稱為產業傷害、職業傷害、工業傷害、工作傷害,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傷害和職業病傷害。我國原勞動部1996年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對工傷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而在《工傷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屬于工傷。但是,這種工傷范圍的認定,僅僅包括本單位的職工在實行與本單位工作相關的工作過程中造成的傷害。而孕婦腹中的胎兒,在這種情況下,并不屬于單位職工,其隨母體所受到的傷害,單位往往不會承擔責任。這就造成許多在工作中因為工傷而受傷的胎兒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法律忽視了這一方面,在醫學上看來,懷孕婦女與胎兒其實是一個整體,其因工傷受到的傷害,具有復合性,胎兒因其脆弱性,極易受到外界的傷害,其在母體時期受到的傷害如若不予以解決,則其出生后的民事權利必定得不到很好的保護。這是性別歧視下,由平等表面掩蓋著的一種非差別的待遇,是一種忽略,會造成一種表面平等,而婦女的實際合法利益受損的事實。而更為可怕的是,孕婦工傷問題是大多數企業女職工都可能出現的問題,法律卻沒有相關條文予以解決。其原因是在我國,法律的客觀中性面目往往會掩蓋法律的男性權利特征,而在漫長的法律構建中,多數地方都是以男性的經驗為基礎,為女性著想的少之又少,造成女性在法律方面話語權的長期缺失,即使在很多領域,越來越多的女性角色開始出現,也并沒有改變這一局面。這一缺陷,即使在《婦女權益保護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以及《勞動法》中均沒有被考慮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必須打破法律的男性標準。男性標準本來是一種歧視,以男性標準作為衡量歧視的尺度,更不能獲得性別平等。不論追求的婦女解救方法是同一性還是差異性,運用男性標準只會加強并保持以等級和性別為基礎的社會體系,這種社會體系把女性保持在“圈外和底層”。
政府對現代企業的勞動用工制度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仍在繼續,而對于企業女職工的勞動保護問題的解決也在不斷深化。我們要抓住改革的浪潮,關注鄉鎮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國有企業對女職工的勞動保護進程,推動女職工的就業、生育、保險制度的改革,維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讓女職工能真正地享受國家、法制進步的成果。
[1]王玉信.當前私營企業女職工勞動保護權益亟待改善[J].勞動保障世界,2003.9.
[2]郭慧敏,段燕華,高濤.“孕婦工傷胎兒受損”的個案分析——兼論工傷法中的性別盲點及性別歧視[J].2004.7.
D
A
1006-0049-(2017)07-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