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培養目標與考核方式淺析
——促進本科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
張曉琳*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要高度重視企業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對德語人才的要求,要緊密結合學生將來的工作需要。中德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近年來企業和畢業生反復強調的保證順利開展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德語專業的重視。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分析圍繞本科階段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這一宗旨,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應該達到哪些培養目標,以及如何通過適當的考核方式促進目標的實現。
本科應用型德語人才;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培養目標;考核方式
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是我校德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根據學生實習、工作中的實際需要,在本科階段新增加的專業必修課,旨在通過課程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為實際工作中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和問題奠定一定的基礎。盡管目前該門課程的建設尚處于摸索階段,但經過教學實踐,圍繞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以及學生素質的養成和提高,我們在該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和考核方式方面做了思考,并總結了一部分經驗。
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增設,是我校德語專業在本科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及課程實用性提高方面的一個積極嘗試。近年來,為了解企業對德語人才的要求以及畢業生的實際工作情況,德語專業教師多次深入學生就業單位和實習基地進行調研。在此期間,學生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中德雙方因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禁忌等方面存在差異而產生分歧的情況。而當分歧發生的時候,學生作為溝通的橋梁往往找不到適合的解決辦法,從而造成中德雙方溝通的不暢。針對這個問題,德語專業經過研究、討論,決定增設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以加深學生對中德兩國文化的理解,培養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著重提高其應對和解決中德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和沖突的能力。這是開設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初衷。我們開設的這門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不是簡單的文化講解課程,也不是單純的交際理論講解課程。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以及實踐中語言和文化溝通橋梁作用的真正發揮是課程的主要方面和重點。
根據企業實際工作對學生的要求,我們將培養目標分為了知識、能力、素質三個層面。
(一)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
1.影響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儒家思想。
2.影響德語國家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化的重要因素:基督教。
3.中、德文化在思維模式、價值觀、家庭觀、教育觀、工作觀、生意觀以及交際行為等方面存在的異同。
4.中德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中的常用技巧和禁忌。
5.德國企業以及中德合資企業的企業文化以及商務禮儀。
要求學生理解:
1.中國社會及文化背景: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
2.德語國家的社會及文化背景: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
3.中國文化影響下人們的思維形態和行為方式。
4.德國文化影響下人們的思維形態和行為方式。
5.影響中德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文化層面(認知、行為、情緒)、心理層面(本民族之上主義、偏見、刻板印象)。
6.文化因素在對外翻譯、商務談判、外事接待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學生了解:
1.文化的內涵以及文化的表現形式。
2.交際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際模式。
3.不同文化的特點和交際類型。
4.交際與文化的關系。
5.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特點和作用。
6.時間,距離和位置在交際中的不同文化含義和交際作用。
(二)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
1.對德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敏感性和寬容性。
2.清醒地認識并了解自身的文化歸屬以及由此可能對其他文化產生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3.能夠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設身處地地以別人的文化準則為標準來解釋和評價別人的行為能力。
4.模擬、再現實際工作中出現的中德跨文化交流障礙或沖突。
5.能夠分析出實際跨文化交流實踐中出現阻礙和沖突的原因。
6.根據實際場景,不斷調解交際行為,靈活運用不同的交換策略解決跨文化交際沖突。
(三)素質目標
學生應該:
1.樹立文化平等觀,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2.意識到文化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以及文化現象。
3.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樹立主動開展交流的意識,熟諳涉外禮儀。
4.養成良好的學習精神,提高總結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及對德語國家文化的認識。
結合課程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以及課堂教學內容、教法特點,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平時考核+期末考核。
(一)平時考核
1.課堂報告
教師于學期初將課程涉及中德兩國文化、歷史、習俗等方面的知識介紹類任務根據班級學生人數以專題報告形式將題目一一形式列出,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制訂詳細的報告時間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取一個題目進行深入研究,并在相應的時間向全班作以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報告的信息量、準確度以及學生獨立思考的程度對報告進行打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組織材料的能力,并從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2.課堂模擬演練
在涉及分析思維模式、價值觀、家庭觀、教育觀、工作觀等因素對中德交際產生影響的教學內容中,教師根據各具體因素提供教師自己或我們的畢業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在分析案例產生的原因并討論、總結應對方法的基礎上,現場模擬、再現案例場景,并將解決辦法融合到場景中去。教師根據學生對場景的把握以及對不同元素在中德兩國文化中的理解給定成績。這一考核方式,強調了學生對中德兩國文化的內在理解,為學生提供了反向思考的機會,使學生一方面了解在中國文化影響下自己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另一方面學會設身處地地以別人的文化準則為標準來解釋和評價別人的行為能力。
3.項目成果匯報
考慮到學生畢業后多到德資企業或中德合資企業工作,我們在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了解德資企業以及中德合資企業中的企業文化以及商務禮儀。這一內容,以我們一項目教學的形式展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相關題目,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專業人士采訪、瀏覽相關公司網站宣傳、走訪畢業生、聯系德國大使館以及德國商會等機構以及開展調查問卷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務,并最終通過制作展板、情景表演、新聞發布、實物展示、創建網站等多種方式對其研究成果進行展示、說明。教師根據學生在整個項目開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要素以及最終的成果展示質量進行成績評定。項目教學突出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將跨文化交際落到了實處,因為每個人都是一種文化,在協作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實際上也在進行著跨文化交流。
(二)期末考核
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不采取傳統的閉卷考試,讓學生背概念、記理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本門課程采取學期論文的方式進行期末考核。學生可以在其這一學期做的課堂報告、課堂模擬演練以及項目教學任務中選取一個問題或一個現象作為學期論文的研究內容。要求學生結合整個學期所學,在學期論文中包含一定的理論支撐、深入的原因分析、適當的實踐經驗說明、合理的解決對策以及自己對該問題或現象的獨立思考。
通過同企業和畢業生不斷溝通和交流,以及課程組中外教師對教學內容認識的不斷加深,中德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正在不斷細化和調整,課程的教學模式和考核形式也在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們將結合日后的教學實踐,不斷思考、總結,推進該門課程教學改革力度,真正達到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09.
[3]黎東良.中德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7.
[4]舒雨.中德跨文化交際與管理[M].商務印書館,2011.8.
張曉琳(1986-),女,遼寧沈陽人,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西方語學院德語系,教師,講師,主要從事漢德雙向口筆譯研究與實踐、中德跨文化交際與德語教學法研究。
G642;G
A
1006-0049-(2017)07-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