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偉 王丹丹
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山東 龍口 265713
?
淺談求職過程中的性別歧視
李亞偉*王丹丹*
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山東 龍口 265713
隨著社會的發展,性別歧視已是我們隨處可見的亟待解決現象,它已經成為職場中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文章從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入手,從企業經濟控制、女性自身條件、社會福利三個角度分析造成該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措施。
性別歧視;女性;求職過程
在這愈發強調男女平等的年代里,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例如在求職路上,就可能因為性別歧視,女性求職比男性更為艱難。有關數據顯示,高達86.6%的女大學生應聘遭遇性別歧視,工科女大學生占80%以上,女大學生成為就業“弱勢群體”。根據全國婦聯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女大學生表示在求職歷程中曾遇到過不同程度的性別歧視,求職過程中的性別歧視比比皆是,如何解決該問題成為社會和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難題。
(一)性別差異
自古以來,男性和女性天生就存在著各自的特征,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在華夏兒女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男性是力量、理性、兇猛的代表,女性則是賢惠、感性、溫柔的代表,男性和女性最大的差別在于女性承擔著生育的工作。這些天然的性別差異,決定了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分工和事業上的差距。
1.就業范圍小,競爭壓力大
女性身體素質比男性差,工作的強度不能太大,這就決定了女性的工作范圍比男性小。工地,煤礦,石礦,油礦等,這些條件惡劣,強度高的工作是不適合女性的。我們傳統的觀念里,認為幼師,護士,紡織等女性職業領地隨著社會發展、就業競爭的原因也慢慢的有男性侵入,這對女性來說無形的又增加了競爭壓力,就業范圍被壓縮。
2.行業勝任能力差
行業中女性的比例銳減,甚至出現規定不招女性。IT行業、水利行業、航空、電子等等理工類的專業大多數是男性工作者,每個企業除了人事、銷售、行政等部門有零星的幾個女員工之外,幾乎成了男性的天下。在工作條件來看,無關力量的要求,但是在思維和創新方面,男性更勝一籌。
(二)企業經濟成本控制
在社會生活中女性承擔著人類自身再生產的社會責任。一般來講,在女性就業生涯中,存在著一個就業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健全,沒有建立女職工生育基金補償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和福利,必須由用人單位承擔,這加重了企業的經濟負擔。所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高人力資源的效用,都會選擇少招女性,甚至對未婚、新婚、孕育過程中女性存在嚴重的歧視。
(三)社會文化因素
在長期的社會習俗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自然的形成了社會性別的角色的意識,女性需要照顧家庭,而男性會被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對于女性,則更多的強調她們應該承擔家庭責任。
(四)社會輿論
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巨大的,它對人精神上、道義上都會產生無形的影響。輿論提出的“女性需要的不是特殊照顧,而是平等機會”的口號的確很有感染力,但如果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在同等條件下,女性因為生育、家庭等種種原因會對工作造成影響,企業可能因此要負擔更多的成本,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事實。多年以來,社會對男女平等的定位往往在理想主義與極端主義之間搖擺不定,前者追求絕對意義上的機會平等,后者追求絕對意義上的結果平等,這兩種追求都造成了新的不平等。
(一)轉變對保護女性就業權的認識
1.政府首先轉變觀念
政府作為權力的保護機構,應該積極起著解決社會問題的標榜的作用,為女性實現就業權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這既不是對弱者的特殊照顧,也不是給予女性的恩賜和優惠,而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將女性作為一種寶貴的創造型資源,這不僅是平衡社會資源,也是消除傳統社會形成的社會性別歧視的主要途徑。
2.企業需樹立性別平等的觀念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如果企業寧愿雇用低素質的男性取代高素質的女性,必然造成整體勞動率下降,長期下去必將被市場淘汰。在男女勞動效益相等的條件下,企業招收足夠數量的女性,能夠提高本企業的社會信譽,對提高市場競爭力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政府應采取適當的調控措施促使企業盡早轉變觀念,如政府對女性就業提供各種支持和保障措施的企業給予稅收等優惠,促使企業更新觀念,這會加快改變勞動力市場上女性的性別劣勢,從而創造更有利于女性就業發展的條件。
(二)完善有關女性就業權保護的實體法律制度
1.完善現行立法中關于女性就業的法律規定
《勞動合同法》作為勞動方面的基本立法,隨著它不斷的修訂完善,不僅加大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也將促進企業規章制度規范化,但是仍未涉及男女就業平等方面。為提高法律的效率,應借鑒一些國家處理性別歧視案件的有效做法,實行男女平等的法律規定。
2.建立健全生育社會保障制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企業承擔女性的生育風險,這與企業的經濟利益相對立,因此大多數企業不愿意雇用女工。為解決女性公平就業問題,有必要改革阻礙女性公平就業的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健全新制度,女性的生育價值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并由社會補償。特別是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國需進一步完善生育保障。
(三)建立有效的反就業歧視機構,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管機制
我國勞動部門應設專門的保障救濟辦公室,建立有效的保護女性就業機構,使遭遇性別歧視的女性有有效的投訴渠道,而不是讓女性勞動者求助無門。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監督力度,建立有效的勞動力市場監督機制,設立專門的性別平等政策評價、監督機構,勞動部門增設性別平等監管辦公室,勞動力市場設監控窗口處理投訴,使遇到性別歧視的女性勞動者有正常的投訴途徑。
(四)女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發展
新時代女性要樹立獨立的意識,把自己放在與男性同等的地位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才能在競爭如此的激烈的社會上立足。
對于出現求職過程中性別歧視這種結果,我們必須正視。男女差異造成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形勢不同,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存在,這絕非喊幾句“機會平等”的口號就能解決的,甚至,遵循這個思路去解決女性遭遇的就業歧視,也會偏了方向。如果要解決女性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不平等”,就必須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入手,更確切地說,只能從社會福利的角度入手,去追求結果平等。
[1]趙書華,婁梅.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克儉,賈玲.當代女大學生擇業與女性平等就業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女子學院學報,2003(2):46-47.
[3]孫溦.提高人員招聘的有效性對策淺析[J].中國市場,2007(11):86-87.
[4]郝敬京.關于消除我國女性就業歧視的建議[J].法制與社會,2009(2):225.
李亞偉(1995-),女,山東菏澤人,煙臺南山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在讀;王丹丹(1982-),女,山東威海人,碩士,煙臺南山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生態文明、戰略管理。
C
A
1006-0049-(2017)07-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