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山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
探析“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
薛 山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目前階段,隨著網絡時代的全面到來,我國高校學生的社交幾乎都保存在一個手機上,比如說微博、微信等,而微信作為一個功能齊全的社交軟件幾乎被所有的大學生所使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育的同時要做到與時俱進,應該充分的與當今大環境中的“微形式”所結合,從“微形式”的角度認真分析,如何更好的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文淺析“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旨在能夠從此角度介入,更好的全面的展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微形式;高校思政教育;影響;策略
現如今是一個網絡盛行的年代,智能手機、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幾乎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當然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利用微博和微信來關注社會上的熱點新聞,實時動態,與同學之間的感情交流,大多數的情況下也會借用“微形式”與其他的同學進行互動,網絡時代、數據時代、微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就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來說,與之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從純理論的角度出發,授之與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勢必是不愿意以此種方法來接受的。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等,相關老師以及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當今時代鮮明的特點,積極借用“微形式”來展開相應的教學。
(一)有助于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生活化
現如今網絡盛行的時代,幾乎每一個大學生都參與到網絡的熱潮當中。就微博、微信而言,每一個大學生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中都裝有這樣的社交軟件,用來進行聊天、發表自己的心情、思想活動等。老師在校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時積極的借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比如說與大學生互相關注、互加好友,當大學生表發自己心情動態的時候,老師就能夠清楚的知道此時他們的具體思想活動,然后根據這樣的思想活動再進行針對性的思政教育課程授課。
(二)成功打破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傳統的思政教育課程都是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授課,老師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老師無法真正知道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活動并不知曉。微博、微信的方式能夠打破傳統課上授課的形式,可以通過微信、微博互動就能夠快速的知曉學生內心的思想,成功的打破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三)將學生真正的轉變成為思政教育學習的主體
大學生無論是在身體還是心理都已經比較成熟,在學習方面具有比較強的主觀能動性,由于大學教育體制的限制,使得大學生無法發揮自身的真正地位。隨著“微形式”模式的出現,大學生能夠真正的將內心的真實想法、思想活動、情感態度等真實的表現出來,使得大學生真正的成為思政教育課程學習的主體。
(一)打消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
在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最佳時期,在此時期也是樹立正確三觀的最佳時期,與此同時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理想與信念需要在此階段進行熏陶與培養。而隨著微信、微博進入大學生的生活當中,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在網上進行觀看新聞,這些新聞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就不乏有一些新聞會是破壞我國國際形象,打消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煽動社會主義反動言論,使大學生受到負面的消極影響。
(二)網絡監督難度大
大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在網上上傳自己的動態或者是信息,以此來表達自身的思想活動。網絡信息時代是飛速發展的,比如說信息傳出時,會得到迅速的復制,在這其中如果有人想要利用網絡散發謠言,很難查出具體是誰,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多的不良信息。
(一)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增加老師與大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利用微博、微信等老師與大學生應該互加好友或者互相關注,大學生發表動態,老師就能夠及時的看到。通過朋友圈的動態或者微博的動態,表現自身當時的心情、思想活動以及情感態度等,老師通過與大學生互加好友就能夠快速的、清楚的知曉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此來了解大學生的內心思想以及情感,隨后老師就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具體心理進行針對性的思政教育課程中的理論授課,與此同時老師通過發表動態也應該讓大學生能夠更加真切的認識老師,而不再是以往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感覺。
(二)引導大學生積極的進行校園內論壇的互動
在高校校園中都有自身的校園論壇,老師可以在校園論壇當中先發表一個動態,這個動態是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與在校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密切的關系,這樣當老師發表完之后大學生就能夠及時的跟進,將自身的想法表達出來,在論壇上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增進了大學生彼此之間的友誼,與此同時也會有效的將老師也帶入其中,以此來實現思政教育活動。
(三)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
任何職業都具有相關的職業素養,在網絡社交活動中也應該具有相關的媒介素養。比如說,大學生在利用微博、微信等進行交流、社交、某些活動時,應該具備比較高的媒介素養,看到網上的負面信息,不去進行詆毀,不以訛傳訛,不欺騙,不能因為某種私欲而在網上進行不真實信息的發布。思政教育課程其中的理論知識就是在告知大學生一定要遵紀守法,這就與在網絡時代利用社交軟件進行活動時的媒介素養具有同樣的性質。
網絡時代已經到來,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體,幾乎每日都會使用網絡社交軟件。高校思政教育應該與“微形式”進行結合,對于傳統額教育教學方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的結合“微形式”進行思政教育課程的展開。
[1]賈金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析[J].亞太教育,2015(24).
[2]烏仁圖雅.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途徑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4(16).
[3]李中信.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
[4]陳潔.高校思政工作微博的使用現狀研究[J].教育界,2013(07).
G
A
1006-0049-(2017)11-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