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秀 羅 丹
1.桂林醫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3.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辦事處,山東 昌樂 262400
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內在關聯性
王光秀1,2*羅 丹3
1.桂林醫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3.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辦事處,山東 昌樂 2624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觀念、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已經成為近年中央高度重視的問題,繼而成為各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視閾出發,以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價值、人的發展為理論依據,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內在關聯性,為實踐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馬克思主義人學;內在關聯
(一)人的本質論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的本質問題。只有理清這一本源性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馬克思的人學思想。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科學化的過程。根據馬克思的文本,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有三個界定,即:勞動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①這三個界定是馬克思于不同時期先后給出的,這三個界定之間并非孤立無聯系,而是有其深刻的關聯性。
(二)人的需要論
需要理論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視角是人的實踐和在實踐中形成的多重社會關系。人的需要的產生和滿足經由實踐來實現,人的實踐也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實踐和社會關系中經過對人的需要的考察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三者之間層層遞進,由低到高。
(三)人的價值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審視人的價值時,依然是立足于實踐基礎上的。因此,我們不能離開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離開人在社會中的關系來抽象地孤立地談論人的價值,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在社會關系中從事著實踐勞動的現實的人才有價值。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人只有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出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②馬克思在《德法年鑒》時期,就確立了他一生的哲學價值訴求是人的解放,即“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③同時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價值,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價值觀進行辯論,樹立高尚的價值觀,自覺抵制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觀、個人主義人生價值觀、實用主義人生價值觀,培養馬克思主義的積極人生價值觀。
(四)人的發展論
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觀點散見于其諸多著作中,雖未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但馬克思始終都將人的發展作為考察人類社會的重要內容。人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性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表彰著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的發展史。因此,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關人的發展的三種形態:“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自由個性”階段。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其中蘊含的內容每一層面又包含許多具體的方面,以上四個內容僅作為其主要內容加以梳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為研究其他學科和活動提供一項基礎性的理論。實踐證明,在諸多實踐活動中如果不去認真審視人的作用,思考人在實踐活動中的作用,就容易在其中產生偏差,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以其實踐性、批判性、開放性、發展性未解決當代現實問題和人的困境提供了科學指導。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是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范式人學轉換的理論基礎
“范式”是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是指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同擁有的研究傳統、理論框架、研究方式、話語體系等等。④建國后,我國未能自覺地關注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而,學者近年來的研究范式正逐漸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哲學范式向人學范式轉換,使研究進一步回歸生活、貼近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提出便是此轉換研究的成果之一。馬克思主義人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范式人學轉換的哲學基礎,為其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上的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本身就是培育人、塑造人的實踐活動,它的對象是人,其最終目的也指向人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便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人的本質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質上規定了實踐教學要立足于人的現實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人的需要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提供了參考,要注意滿足學生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的動力;人的價值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清晰的價值目標,在注重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統一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人的發展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過程性目標,將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貫穿性目標,分階段推進一以貫之,注意實踐教學的連續性。不難看出,要想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范式的人學轉換勢必要將研究重點放在“人”的身上,放在實踐著的“人”的身上,在實踐教學中突出人的主體性、需要以及價值。只有這樣才符合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根本要求,才能真正發揮理論對于現實的指導作用。總之,馬克思人學理論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硬教條的,要具有靈活性、開拓性、創新性,要在實踐中產生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⑤
(二)充分把握人的主體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對舊唯物主義教育觀進行了批判:“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⑥馬克思、恩格斯在此就特別強調指出人的能動的作用對環境和教育的改造,并看到了基于實踐的環境和教育、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人既然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同樣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之主體。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把握人的主體性對于實踐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教育者是否真正明確了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主體性,并且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能夠將學生作為主體加以思考。比如,是否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的需求、不同年級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接受程度等。其次是高校能夠提供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順利實施的物質支持,比如學生用于實踐教學的時間分配、教師課時量和課時費與理論課的區別度、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等。再次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否能提供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人性化評估標準,人的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難以量化,因此在評價時應注意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事實上,不僅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充分把握人的主體性,而且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為發揮人的主體性作用提供了一個優異的環境和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是物質世界的改造者和社會歷史創造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的觀念,明確自己的社會歷史使命。在實踐教學中激發人的需要,滿足人的健康合理的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增強和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人的主體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是屬于規定性的要求,實踐教學必然要求其過程中人的作用的發揮,而人想要在此其中切實發揮作用勢必要確保其能動的主體性的地位。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大學為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優渥的環境和理想的場所。高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個具體的目標都應該圍繞著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來制定和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課教學有著極大的優勢,其靈活性、多樣性、實踐性能夠在實際行為中將語言、文字、符號無法表達的知識傳遞給受教育者,學生通過直接性的經驗獲得知識和感悟,這無疑更有助于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根本性目標,它的每個環節中都應將此目標一以貫之,并且應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目標來實現,建立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前面我們提到過教育和實踐相結合是實現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途徑,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便應該成為一項長期應該堅持的教學環節,并將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實踐教學的持續性目標。教育的延遲性使得其功能和效果的發揮也許并不能立竿見影,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也不是通過三到四年的學習就能實現的。但它對人的影響卻是植根于人的思想深處的,人的氣質、道德品質、思想覺悟、工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等都會顯現出當年所受教育的影子。我們不能因為在短期內不能實現的目標而否定這一目標的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不應只是工具性的,因此,將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長期性和根本性目標是十分必要的,對于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定位有著重要作用。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從宏觀上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現實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在理論課的教學中也多是宏觀性的說理的內容,雖然高校教師已經在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力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的豐富性、生動性和通俗性,但由于單一課堂形式的局限難以達到預想效果。在探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諸多研究中,以實踐性為根本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能夠以其靈活性和多樣性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操性,為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架起橋梁。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身來說就是專門育人的工作,人通過教育發展的程度如何是丈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標尺。大學教育應該是既能夠發展學生實用性的能力和技能,又能夠有利于培養其良好的文化底蘊、道德品行和健全人格的發展性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優勢之一就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系統的、有組織的、有正確導向的教育指導,為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扎穩根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是從實踐理性的角度出發,由內向外地通過主觀意識作用于實踐,并外化于客觀實在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的是最直接最主觀的感受,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帶動更高級需要和發展的成長和實現。這是單純的理論課教學所不具有的優勢。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以實踐的理論基礎來實現實踐著的人的發展的最高目標,從人的需要、人的本質、人的價值的人學視角出發去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更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實質性回歸。
[注釋]
①趙家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界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7):20.
②張南生.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理論[J].湖湘論壇,2009(1):32.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3.
④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
⑤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6.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1]鄭永廷,主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建霞.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實現的認識[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2):93.
[3]張南生.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理論[J].湖湘論壇,2009(1):32.
[4]趙家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界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7):25.
[5]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
王光秀(1963-),女,廣西桂林人,博士,教授,桂林醫學院,思政部主任,桂林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比較德育教育研究等;羅丹(1989-),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辦事處,科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等。
G
A
1006-0049-(2017)24-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