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3
生態批評城市維度研究的合理性探析
劉曉麗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3
城市化及城市環境惡化的現實,以及文學文化領域對城市問題的關注,使得城市維度的生態批評研究受到西方諸多學者的關注。這些現實問題及其觸發的生態批評實踐,恰恰能夠共同證明其合理性。
生態批評;城市化;工業化;環境
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以來,“城市”物質環境突顯出嚴重的環境問題。大氣污染、資源短缺等城市生態問題以及成因,使人類開始思考城市物質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城市物質環境問題與人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作用。人在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時忽略了環境后果,這種忽略又加劇了城市物質環境問題。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例,印度科學家拉吉夫·尼加姆曾預測: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印度的三個大城市在2020年將會被海水淹沒。這種情況并不是只有印度才會出現。
城市中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作用日益明顯,也成為文學研究的對象。中、西方有很多與城市環境有關的城市書寫,例如記錄英、美霧霾問題的《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污染史》、《洛杉磯霧霾啟示錄》、《艱難時代》、《王城如海》、《白晝的喘息》等。這些文本為生態批評的城市維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西方生態批評學者對城市環境問題關注較早。“越來越多的批評家認為,生態批評不僅要關注‘荒野’、‘自然’,還要關注那些留下人類足跡、或受到人為破壞的‘非自然’環境”。[1]因此,生態批評開始關注深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尤其是“城市”空間。
1999年,麥克爾·本尼特和戴維·蒂格共同編寫的《城市自然:生態批評和城市環境》中第一次提出“城市生態批評”概念,認為自然書寫可以延伸到對城市題材的關注,從而透過生態視野探討城市問題,“重新認知自然與自然的各種文化再現”。[2]
勞倫斯·布伊爾在《為瀕危的世界寫作》中闡述了他生態批評研究的城市轉向。他的生態視野焦點由“荒野”化的綠色景觀擴展到由城市化和工業化所塑造的“棕色”景觀與其對話的復合景觀中,結合對“毒物話語”、“環境無意識”等概念的闡述,在對惠特曼、奧姆斯特德等經典作家的城市作品的文本分析中,布伊爾強調“環境批評正在致力于挖掘的‘環境’概念近年來有所拓寬——從‘自然’環境發展到城市環境、‘人為’與‘自然’維度相交織的所有地方以及全球化造成的各個本土的相互滲透都囊括在內”。[3]
美國生態批評學者格倫·洛夫在《實用生態學批評:文學、生物學及環境》一書中將城市維度的生態批評與“環境公正”相聯系。他認為“在城市中人類創造無所不在,城市因為這種地位的優勢從來就不曾被忽視過”。[4]這本書的譯者也指出:“環境公正生態批評的‘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人工環境,甚至城市生態也納入生態批評研究的視野,生態批評也由此‘回歸’了人類社會”。[4]
美國生態批評學者厄秀拉·海瑟在其《地方意識與星球意識:環境想象中的全球》一書中,強調“城市”在“生態世界主義”中的重要性。海瑟選取具有典型生態意識和城市色彩的歐美詩歌、小說和電影,例如埃爾利希的《人口炸彈》、布倫納的《站立在桑給巴爾島》上等進行文本分析。她指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許多作家和電影制作人……以一個極度擁擠的城市空間來反映全球景觀”。[5]海斯將擁擠的“城市”納入全球生態主義的思考中,關注這樣擁擠的空間中人的生存狀態和未來。
總得來說,城市維度的生態批評研究,將對于“荒野”和自然寫作的集中關注擴大到城市“人建環境”,并將“環境文本”的對象擴大到具有環境意識的城市書寫文本。它試圖通過打破早期生態批評以“自然寫作”文本為主的傳統,發掘文本中的“城市經驗”,強調城市空間中物質環境與社會環境、人與環境、人與人等既相互依賴又具有互聯性的“生態感覺”,特別是人對城市的“地方意識”和“地方依戀”等情感狀態,為拯救危機四伏的“城市”生態并實現人在城市中的詩意棲居做出努力。
當下,城市化發展及由此引發的城市環境問題使得“生態城市”建設越來越迫切,也對文學批評尤其是生態批評提出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的要求。生態批評作為人文研究,理應擔當起這一重要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1]朱立元,主編,李鈞,劉陽副,主編.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思潮論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Michael Bennett & David W.Teague.“Urban Ecocriticism:An Introduction”,in Michael Bennett and David W.Teague(eds.):The Nature of Cities:Ecocriticism and Urban Environments 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99.
[3][美]勞倫斯·布伊爾,著,劉蓓,譯.環境批評的未來——環境危機與文學想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美]格倫·A.洛夫,胡志紅,王敬民,徐常勇,譯.實用生態批評:文學、生物學及環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美]厄休拉·K.海斯,著,李貴蒼,虞文心,等譯.地方意識與星球意識:環境想象中的全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6]Buell,Law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Buell,Lawrence.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Literature,Culture,and Environment in the U.S.and Beyond.Belknap Press,2003.
I
A
1006-0049-(2017)24-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