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村民自治探討
劉 巖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村民自治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形式。它是由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它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創舉,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重要政治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現實困境;路徑選擇
(一)村民自治研究的背景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目前還有一半是農民。自古以來,農村的經濟發展關系和決定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然而農村經濟的發展一直不容樂觀。如今,農民貧窮和農村貧困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農村的治理直接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果離開了農村政治的保障,農村經濟變革的困難可想而知。
村民自治作為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的政治形式,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創舉。它的推行使我國農村的治理發生重大改變,國家對農村社會不再直接管理,而是賦予農村社會自我管理的權利,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這樣既有利于實現國家對農村社會的有效管理,又可以充分調動農村社會參政的積極性和熱情,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二)村民自治研究的目的
農村的穩定和發展是整個中國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只要把農村的經濟搞好了才能穩定整個中國的經濟,才能提升整個國家自身的綜合國力和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通過探索和研究指出村民自治現階段面臨的困境,根據困境分析影響村民自治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使村民自治得以發展。
(三)村民自治研究的意義
1.有利于實現村民當家作主。村民自治在很多方面讓村民獲得參與政治的機會,為村民實現當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村民對于本村的事務依法享有相關法律所賦予的各種權力,村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主要體現在四個“民主”上。首先,村民享有民主選舉權,有權依法選舉自己認為合適的村干部;其次,村民享有民主決策的權利,有權依法參與本村與村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大小事務的決策。再次,村民享有民主管理的權利,有權依法參與本村事務的管理。最后,村民享有民主監督權,有權依法監督自己選出來的村干部及他們的工作。
2.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村民自治結束了村干部由主管部門直接行政命令的長期局面,這一點改變了村干部為上主義思想和脫離廣大農村群主的狀況。通過民主選舉,那些素質高、領導能力強、思想作風好、肯為村民辦實事的人當選為村委會干部,他們當然會想方設法地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本村的各方面利益,在他們的帶領下,必然會促進農村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3.有利于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村民自治是以村民普遍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實行村務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解決村民的實際問題,維護村民的切身利益。在這一民主體制中,村民可以行使的權利主要有民主選舉權、民主決策權、民主管理權和民主監督權。村民自治實行的是一種直接的民主,有利于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發展。
村民自治自實行以來,國家頒布了許多法律、規定和章程來保障村民自治的順利進行。2010年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根據這個法律又陸續制定了民主選舉權、民主決策權、民主管理權和民主監督權這些相關權力的相關規定和章程,這說明國家對村民自治的重視,同時也為村民自治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一)村民自治的理論支撐
村民自治作為中國特色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形式,在其產生的三十多年中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成果豐碩。基于不同視角和特定環境下的研究,研究成果也會不一樣。無論是哪種研究成果都是該領域寶貴的產物,對村民自治的建設和后人的借鑒引用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1.國內關于村民自治的研究
(1)村民自治的產生原因及歷史回顧。人民公社體制解散后,國家將重心轉移至城市,減緩對于農村的政治的改革和民主化進程,農村政治權力的喪失和農村經濟社會生活領域的發展,為了農村的發展村民自治應運而生。趙秀玲和白鋼主編的《村民自治通論》中,梳理了有關村民自治的文獻和村民自治發展歷程,考察了村民自治的真實性、歷史性和復雜性。
(2)關于影響村民自治的原因分析。影響因素主要分為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村民自治受政治環境影響,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經濟發展程度影響農村管理方式和自治程度;社會變動(人才流失、家族宗教等)影響自治。
(3)村民自治帶來的影響。村民自治既有積極影響,但也有局限性。但整體來看積極影響遠大于局限性。
(二)村民自治的主要內容
村民自治是農民群眾直接行使自身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民主集中的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內容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1.民主選舉。民主選舉是村民自治的前提條件。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0年10月28日頒布并實行)中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村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三年。通過民主選舉,村民選出合適的村干部為群眾和本村的事務服務。
2.民主決策。這一點是實行村民自治的核心。是村民自治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是為保證村委會干部在處理日常事務過程中真正按少數服從多數民意見辦事的一種民主機制。村里的大小事都需要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以村民的利益出發,以促進本村發展為主要目的來做決策。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實行村民自治的關鍵。它是由村委會發動全村根據黨和政府有關政策方針及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共同討論制定和完善村務管理各方面的章程制度,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全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讓村民直接參與管理,從而調動村民群主參與和管理的積極性。
4.民主監督。民主監督是實行村民自治的相應保障。它是指村委會在依法行使職權中,必須依法接受村民的監督,村民有權依法對村委會及成員的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督促村委會及其成員依法辦事。民主監督的主要形式有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定期召開村民會議或向村民代表報告工作等。
[1]董江愛,著.中國農村基層民主與治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7.
[2]董紅撰.當代中國村民自治問題研究.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頁.
D
A
1006-0049-(2017)24-01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