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淑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弱化及應對措施
王文淑*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慢慢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都具有其獨特的形式和內涵。但現階段,青少年群體對傳統節日文化認同感下降,部分學生青睞西方節日。如何傳承文明,回歸傳統成為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國傳統節日;青少年;文化認知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日趨弱化的現狀
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價值。比如春節,春節在漢代被固定下來,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個辭舊迎新的節日,更被賦予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春節成為人們情感的寄托,生活的動力,這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的孩子會不遠萬里回到家里,一家人除夕夜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飯、守歲,大年初一孩子們一起去拜年,這樣團圓的日子才叫“年”。此外春節越來越多的經濟價值也被挖掘出來,在節日前后,超市、商場的打折活動,各種各樣的新年禮品,舞獅子、耍龍燈等慶祝活動都訴說著熱鬧的氛圍。許多城市出于安全、環保等因素的影響禁止燃放鞭炮,手寫春聯也變成了普遍的印刷品,這些做法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讓人們包括青少年逐漸忘記傳統節日的由來。
(二)中國傳統節日日趨弱化的原因
1.傳統節日單一的形式及文化內涵逐漸被遺失
春節的餃子、年糕,正月十五的湯圓,老人節的菊花酒,五月初五的粽子,團圓節的月餅、桂花酒等展現出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其次,傳統節日的服飾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漢族主要是漢服,又稱華服,蒙古族的蒙古袍,維吾爾族的花帽等都展現出本民族獨有的特色。在一些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大多以簡捷的長衣長褲打扮為主,在一些正式的場合中,會穿戴民族服飾。然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生存和生活的問題上,忽視節日的慶祝活動,使得現在節日形式毫無新意。而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具有新鮮性,而且節日形式也同傳統節日形式大不相同。青少年對傳統節日充滿新鮮感,對西方文化更易接受,對傳統節日缺少興趣。
2.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中國現階段經濟增長,社會結構多元化,科技發展迅速,國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傳統節日是在中國古代逐漸形成并傳承下來,如今傳統節日逐漸淡化也成為事實。
中秋節的主要傳統習俗有賞月、觀潮、猜謎、吃月餅等,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日子。但是現在,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遠離家鄉,中秋節已經很難再團聚在一起,加上網絡、手機等通訊工具的發展,思鄉之情可以通過其它方式表達,節日的意義和氛圍大不如前。
(一)有利于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青少年時期是求學的關鍵期,他們會不斷發現自己、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理念,只有讓他們在這個階段理解傳統節日的價值才有利于以后的傳承。勞動人民在日常勞作生活中也總結了許多相關的諺語,如“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等,這些諺語至今仍被廣泛傳用。社日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是勞動人民在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的,在北方被稱為龍抬頭節。它的習俗有引龍、除蟲、剃龍頭等,而南北方因信仰和文化的不同,過節的方式也有所差異。只有真正了解其深刻的文化來源以及蘊含的民族精神、民族內涵才能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二)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社會主流思想為青少年形成正確人格指引方向,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但是,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生活化、普遍化,才能吸引大眾目光,在日常中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名合格的青少年。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傳統節日文化相結合,才能引導青少年了解節日文化的價值,不斷影響青少年的成長。
(一)整合社會資源,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
社會各方在建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尊重歷史,不可以任意修改,保留其最淳樸、最健康、最本真的東西,避免不負責任的夸大或渲染其內涵,讓節日過得有意義,給青少年傳承節日文化、增強道德意識樹立一個好榜樣。但是,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注重創新。
(二)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
針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淡化的情況,學校應采取措施改善,學校可以在課程設置做一些補充,將關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知識作為學習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幫助青少年建立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也可以舉辦一些活動,如春節攝影展、手工技藝活動,在節假日為敬老院的老人表演節目,還可以觀賞戲劇、歌舞、各種民間技藝等,通過實踐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傳統節日文化,而不只停留在表面。
(三)正確對待“洋節”現象,吸收國外成功經驗
西方節日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有些西方節日的氛圍甚至超越了傳統節日。比如圣誕節,圣誕音樂、裝飾品以及禮品讓人目不暇接,圣誕老人的裝扮尤其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商場里的打折商品,商店向學生銷售的“平安果”以及平安夜的狂歡都在訴說著圣誕節的熱鬧的氛圍。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好方式傳播傳統文化,我們恐懼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種文化的發展都有其他文化的某種成果,我們怕的是人們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照單全收。但對于洋節,我們不一定采取極端的排斥態度,對洋節選擇性的接納,對傳統節日也要堅持、發揚和保留,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自我。
[1]吳婷.中國傳統節日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淡化原因探究及應對方法[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1(3).
[2]趙小芹.傳統節日文化建設的原因和途徑[J].黃岡師范學院期刊,2014(5).
[3]孫體楠.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周口師范學院期刊,2015(6).
[4]吳藝.傳統節日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5).
[5]孫體楠.大學生繼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的思考[J].周口師范學院,2010(1).
王文淑(1994-),女,內蒙古赤峰人,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K892.1;D
A
1006-0049-(2017)24-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