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冉
江南影視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影寓于像
——新時期攝影影像在繪畫創作中的運用
高 冉*
江南影視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攝影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的繪畫模式——架上繪畫受到巨大的沖擊的背景之下,不但沒有窮途末路,反而在影像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新興的藝術表現形式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當代架上繪畫藝術家將影像作為藝術創作的養料給予,為當代藝術行為創作注入更多新的血液,使繪畫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
攝影影像;繪畫;新的意味
攝影興起,架上繪畫這種傳統的繪畫模式在影像及科技的巨大沖擊之下,不但沒有窮途末路,反而在影像全球化的今天,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這歸功于當代架上繪畫藝術家不僅僅著眼于攝影對繪畫所構成的威脅,也看到了影像將給當代新興的藝術行為創作注入更多新的血液,提供更多的可能。從當下來看,攝影及其影像對架上繪畫在轉變繪畫觀念和繪畫技法上的影響頗為深遠,為繪畫技術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發展方向,為藝術家在嘗試整合現代主義的元素與傳統繪畫技法提供了無數的可能。今天影像并沒有取代傳統的繪畫,而是加速了繪畫從觀念和手法上的轉變,例如將一些現代主義中的元素加以結合豐富的嘗試,使畫面具有形式感等。
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一書中提及:“畫家的任務是構筑,而攝影家的任務是揭示。”,換而言之,攝影的目的是再現,而繪畫則是要走向表現——在藝術創作中,將觀者的視覺對象完整或者通過某種視角表現出來的,是攝影的工作,而將我們的視覺對象從物理結構內部打破再有機地,有“意識”地重新組合,則是畫家的工作,總而言之,攝影技術既可以為藝術家服務,又可以“使繪畫變為參考”。
攝影與繪畫相互獨立,但界限卻越為曖昧。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當代藝術家――其選擇的拍攝對象、異類的拍攝方式和前衛的攝影觀念,但事實上,荒木經惟對于相片的優劣有著自己的評判準則:攝影即人生,“拍照”和“活著”是一樣的。在他的作品里,他只拍他認為最美的那一部分,去尋找最合適的“構圖”與“角度”。從構圖與視角方面來說,他不經意流露出來的一些拍攝習慣,或者說是技巧,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從這一方面來說,他的攝影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帶著一點兒“繪畫性”。
荒木經惟后期的攝影作品,有一部分影像作品在表現形式上與以往單純的相片影像上有很大的區別。在荒木經惟的這部分攝影作品里,他親手在黑白膠片拍攝的影像上涂上油彩,他的這種嘗試,使其攝影作品產生了新的視覺體驗甚至是作品的意義,得到了多方面的改變和提升。當他被問至為何在黑白影像上涂上色彩時,他說:“當我看著這些影像,由于太寂寞了,寂寞到有種想哭的感覺,于是我就將它們涂上顏色,這樣一來,看起來就沒那么寂寥了。”他這種看似無意識的行為,卻使自己的作品有了架上繪畫的意味,讓影像與繪畫之間有了隱隱約約的關聯。
有著“精神表現主義”之稱的美國畫家馬琳·杜馬斯曾說:“藝術不只制造出美麗。”這句言論引導著人們以新的審美角度去理解傳統觀念中的社會意識和社會人的精神狀態。
在杜馬斯的早期作品中,她常常將剪切過的影像和文字“有意識”地拼貼在一起,探索影像、拼貼畫以及文字之間的關系,意圖將“影像”和“文字”兩者以“拼貼”的形式進行“概念研究”,將自己的認知直接表白于觀者,以引起觀者的共鳴為目的,此種藝術行為過于簡單直白,僅僅是將影像和文字本身自帶的敘事交流功能用到了極致。在1984年以后,杜馬斯轉向了傳統人物畫的創作,她一直都把攝影影像作為創作題材的來源,她從一份不斷充實的含有個人快照、偏振攝影以及成千上萬從雜志、報紙上獲取來影像的文檔中找尋其創作的靈感。雖然照相寫實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大行其道,但是杜馬斯卻將這種方式換了一種手法表現即“精神”層面的寫實主義,在影像上復制出現實世界的表象,但作品最終指向的卻是人們的內心世界。
當代的繪畫藝術家脫離了對影像簡單機械的使用,致力于從中挖掘更為深刻的“內在聯系”,他們將自身的視覺體驗與記憶替換影像的自然再現功能,意圖在作品中創造出“第一手的情感”喚起觀者身體的共振與情感的共鳴。蘇格蘭畫家彼得·多伊格,以攝影影像為素材,捕捉大眾對于影像的視覺體驗,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加工與設計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他所收集的影像素材范圍廣泛,從日常生活影像到藝術史影像,從大眾傳媒廣告影像到電影和電視劇照,他在影像里尋找、感受潛藏在影像之下,人們心底的真實情感與記憶,再將這種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所以這就是他的作品總是那么感人的原因。
在多伊格的作品中,攝影影像客觀再現的功能被徹底打破,變成了他繪畫實踐的創作起點。多伊格室外作畫很少,他的繪畫是回憶、真實和影像的混合,風景在藝術家的繪畫中扮演的角色似乎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在畫家所愛的人造光線下,通過記憶或者是影像,慢慢地被創作出來。
科技的發展開啟了全新的觀看視角,在這個時代,影像加速了繪畫從觀念及手法上的轉變,將一些“新的”元素加以結合,使畫面中出現多種可能性。攝影影像在繪畫藝術家的眼中,其內在的母題似乎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夠引起藝術家內心的沖動,并能在作品之中進行影像主題與繪畫主題兩者之間的切換,使得畫家的情緒得到釋放,達到藝術創作的一個過程。影像在開啟了新的視覺經驗以后,新技術誘使繪畫走向運動與多元化,繪畫在當下變的更加具有藝術性的表現。
[1]蘇珊桑塔格.論攝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謝宏聲.影像與觀看.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荒木經惟.寫真的話.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約翰伯格,劉惠媛,譯.《看》.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高冉(1990-),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江南影視藝術學院,助教。
J
A
1006-0049-(2017)24-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