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張 怡*
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目前我國社會治理領域一次全面系統的結構化調整和精細化修正。我們必須以社會治理精細化、多元化、法治化為著力點,城鄉社區建設為主攻點,人民群眾更多的獲得感為落腳點,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共建;共享;社會治理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關鍵點在于“全民”、“共建”、“共享”,即參與主體的“全民性”、過程涵蓋的“共建性”和目標鎖定的“共享性”,是當前中國社會治理領域一次全面系統的結構化調整和精細化修正。
(一)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五中全會尤其強調“精細化”。所謂精細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求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更加注重事實,推崇理性分析,強調精確性以及服務細節。如何實現“精細化”?第一,理念上,轉變思維方式,以重視基層的協同治理取代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始終以人為本,按照國務院提出的“放管服”的要求,切實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第二,在食品、衛生、教育、醫療以及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全面推行流程再造,實現工作流程標準化,重視服務細節,推進治理精細化。第三,在稅務、行政審批等相對成熟的綜合性信息平臺上,加大數據整合力度,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政務”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二)推進社會治理多元化。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差并不單單是管理與被管理的區別,更是政府職能的轉變,關鍵是治理主體由單一的政府主體向由政府、社會、市場相互合作的多元主體轉變。只有政府、社會、市場在法治框架內各盡其能、各司其職、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
在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政府應該始終發揮的是主導和推動作用,始終堅持責任理念,逐步向市場和社會轉移一部分職能和權力,激活市場和社會力量的活力,實現多元主體的相互信任、平等參與、共同合作。市場應該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發揮市場的競爭機制,促進資源的合理流動,使各個領域部門在市場作用下發揮更大價值,最終實現利益共贏。社會組織應該以主體塑造的方式積極融入到社會治理體系中,逐步從依賴政府扶持的狀態中脫離出來,以獨立的第三方組織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其整合、協調作用,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在提出實現“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法治保障”的內容。這就要求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統籌市場、社會力量,平衡各方利益、調節各種關系、規范各項行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戰略。具體來說,首先,應推進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把社會領域的立法工作作為地方立法工作的重點,加快推進相關法律的出臺和完善。其次,應結合以往社會治理的實踐,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社會矛盾沖突背后的制度問題,建立健全利益表達、利益訴求、利益協調、民主協商、權益保障等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治理中的不和諧因素,形成長效機制。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只有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才能不斷夯實社會治理基礎。
(一)加強基層黨建。建立多層次的區域化黨建平臺,健全區域化黨建組織網絡。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委在區域化黨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街道行政組織黨組對職能部門派出機構的綜合協調作用。社區黨委主要負責區域化黨建工作,積極組織在職黨員參與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通過黨建引領,推進社區共建共享和居民自治。
(二)理順基層體制機制。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必須要堅持權力下放、資源下沉、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社區黨委真正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應賦予街道社區人事考核權,強化部門監督;賦予街道社區綜合管理權,發揮社區組織核心作用;賦予街道社區決策建議權,提高參與積極性。
(三)深化網格化治理。網格化治理解決了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以責任網格為依托,更加精準的將管理延伸拓展到城鄉社區,有利于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實現社會治理資源整合以及管理責任的落實。通過了解網格內人事物地等相關信息,進行實時管控,出現不和諧因素進行“格內”處理,對于群眾的利益訴求進行“格內”整合,形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社會治理本質上就是要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堅持以人為本,把以人民群眾更多的獲得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應始終堅持以解決社會公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為突破口,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目的,暢通溝通表達渠道,深入了解公眾在教育、醫療、就業、環境等重點領域的利益訴求,努力增加優質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全國范圍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二)切實維護群眾利益。構建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努力實現社會各階層利益訴求能夠真實表達;構建有效的利益整合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構建有效的利益均衡機制,真正確保群眾權益受到公平對待。只有公共資源合理公平分配才能最大可能地減少社會利益與公民個人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摩擦,最終形成人人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利益格局。
(三)加強社會關愛。尤其是要加大對殘疾人、農村留守的老人、兒童、婦女以及福利院、養老院內的弱勢群體等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和幫助。在解決好他們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困難的同時,要大力倡導各個領域的社會組織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注重心理輔導和援助,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千方百計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1]李培林.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制度與組織[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周紅云.社會治理[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3]徐漢明.推進國家與社會治理法治化[J].法學,2014(11).
張怡(1987-),女,漢族,河南偃師人,碩士研究生,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D
A
1006-0049-(2017)24-0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