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何提升從“所學”到“所用”中的有效轉化率,是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試從“得意+得言”,言意兼得;“吸納+傾吐”,收發相融;“模仿+創新”,學用合一這三個方面,就如何在說明文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親歷語言實踐、親歷語言表達運用的過程,提升從“所學”到“所用”中的有效轉化率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語用;表達運用;說明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特級教師劉仁增認為,“語用”是學生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妥帖地進行表達,并將已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容,根據語境的需要加以規范、恰當、個性的運用。簡而言之,語用就是語言的表達應用。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何提升從“所學”到“所用”中的有效轉化率,是值得一線教師思考、研究、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筆者對此進行了一定嘗試,主要做法如下:
一、“得意+得言”,言意兼得
傳統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往往注重“得意”,即以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說明對象的特點,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等為核心學習目標。語用視野下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則不僅要得意,更要得言,實現言意兼得。比如《衛星比武》第四自然段,教師先讓學生概括:這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什么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這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形似、警覺、隱蔽、得意等詞語,初步理解詞義,再把句子“它舉起照相機,警覺地搜索軍事目標,一會兒拍攝飛機、潛艇……”和“它十分得意地說”中的“警覺”“十分得意地”去掉,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哪句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這段話主要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人對偵察衛星的外形特點和功能有更深刻的印象。學完了4—8自然段后,再引領學生回顧這些自然段,每個自然段都是先寫什么(外形特點)再寫什么(功能作用),第九自然段呢?(總結)從而實現既得意又得言,言意兼得,自然而然地指引學生學會關注文本的表達方式,為提升語用能力奠定基礎。
二、“吸納+傾吐”,收發相融
(一)領悟中消化語言
為什么學生從文本中接觸、學習了那么多語匯,有效轉化吸收的量卻不高,根源在于這些語匯并沒有納入學生個人的語言系統,沒有與原有的“語言之樹”產生聯結。因此,教學時我們應著力引導學生感悟語匯,在領悟中促進學生消化吸收語言。比如學習《衛星比武》第五自然段的“莊重”一詞,教學時分為這樣幾步:首先理解“莊重”的詞義:沉著穩重,比較嚴肅,不輕浮不隨便。接著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氣象衛星要“莊重”地宣布,讓學生明白它事關大量的財產損失,事關千家萬戶的安危,是很嚴肅的事情;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展延伸,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莊重”一詞?啟發學生了解像升旗儀式、瞻仰烈士墓等嚴肅場合就可以用上“莊重”這個詞語;最后,讓學生用“莊重”說話。至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體會,就從淺層次的理解詞語體驗,步入到運用拓展延伸,激活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駕馭能力。從理解表面詞義,到結合文本深入理解,再到聯系生活拓展延伸,最后運用說話表達,一系列環節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有效促進學生吸收內化、運用表達語言,變消極語匯為積極語匯,語用能力得以提高。
(二)想象中豐富語言
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可以在文本語言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語言,促進語用能力提升。比如學習《衛星比武》,在學習了文中介紹的五種衛星的特點和功能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其他衛星會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功能?或者讓學生想象,未來的各種東西(未來的汽車、學校、房子、筆……)會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就會借鑒文本語言和內容,表達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豐富語言。
(三)擬境中運用語言
模擬一個情境,誘導學生有機結合文本語言,暢談自己的見解,促使文本語言吸納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提升語用能力。比如在《麋鹿》課上,設計了“推薦麋鹿參加奧運吉祥物競選”的環節。麋鹿的競爭對手很多,可能有孫悟空、熊貓、中華鱘……因此,麋鹿要想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把競選報告寫好。那么,麋鹿身上究竟有哪些優勢?讓學生研究課文,參考老師提供的資料,想一想可以寫哪些推薦理由。設計這樣一個靜思讀文的“磁場”,吸引學生深讀文本,引導學生從外形健美的角度、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從國際合作的角度、從象征意義的角度等方面闡述自己的推薦理由。這樣一個模擬情景,讓學生化文本語言為自己的語言,既吸收又傾吐,語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模仿+創新”,學用合一
(一)模仿說明方法
學習并模仿作者的說明方法,是說明文教學提升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學習《鯨》第一自然段,作者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三種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鯨確實是一種龐大無比的動物。學完本段,認識了這些說明方法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具體說明某一事物(如建筑物等)的特點。
(二)模仿說明形式
有些說明文一改死板蒼白的面孔,運用了擬人化、故事化的表達形式,表達方式生動活潑,很值得學習。以學習《衛星比武》為例,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寫一寫《××家族的比武》,如《筆家族比武》《鞋家族比武》《車家族比武》等。有學生在《筆家族比武》小練筆中這樣描寫:筆家族比武正式開始了,參加比武的有儒雅俊秀的毛筆,有剛毅銳利的鋼筆,有圓滑的圓珠筆,有纖細苗條的自動鉛筆……讀來令人耳目一新。長此訓練,語用能力何愁不能提高?
(三)創意加工轉換
對文本語言進行創意加工,轉換成其他表現形式,也十分有利于促進語用能力提升。比如學習完《衛星比武》,課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分別扮演不同的衛星,表演他們比武的場景。或者讓他們根據各種衛星的特點功能,擬定一些廣告語進行宣傳……有趣有益的轉換形式,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收獲語用能力提升的果實!
作者簡介:黃軍茹,女,1971年生,南安市人,福建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小學語文一級教師,長期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