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教育機構和學校的墻里墻外,我們曾無數次看到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大標語,也都懂得“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它們的內涵經過了無數次的實踐檢驗,確實是至理名言。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在新形勢新要求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用實際行動去踐行。
【關鍵詞】教育;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過去學哲學時不懂老師放一個大紅蘋果在講臺上讓我們用十分鐘去觀察描繪的用意;學文藝批評時不懂老師提到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含義。年事稍長,我們逐漸意識到認知主體與被認知客體之間往往有一層不可逾越的距離,可是由許多認知主體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客體,雖說不能求得絕對的真,畢竟會增加穿破表象、把握真相的機會。認識自然界的物固然已很困難,要認識人文界的客體,其困難可想而知。
對于“小事、細節”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正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下觀察紅蘋果,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同樣的一件事,在我們很多老師看來可能是小事,而學生卻很較真。
下面選取了幾則我在分管年級時親歷的教育教學案例,與同仁們共享饗。
2007年的春季,高一的一個男生哭著到辦公室找我討公道,據他說原因是班主任老師把他CD播放機收了,而CD是另一個同學借去聽時被任課老師沒收交到班主任處的,他已代那位同學給班主任道了幾次歉,承認了幾次錯誤班主任就是不理睬,不僅不理睬還當他面與辦公室的其他幾位老師談論他的不足,從過去說到眼 前……這位同學越說越激動,最后他激憤地說:這像什么老師,如此無視學生的存在,要批評就直接來,當事人明明在面前卻不理不睬反而與別的老師談論,簡直不把學生放在眼里。
前不久收到一封學生的聯名信(幾個學生當面交到我手上的),學生在后面都公公正正地簽了真實姓名,還標明“排名不分先后”,可見認真的程度。信中除反映了某老師一些教學上的無良情況外,專門提到“大熱天同學們都能堅持學習,而該老師卻在講臺上大扇扇子。”由此,學生們認為該老師大有無視學生之意,因此覺得該老師不適合再教他們。
某部門負責人說到的事情也讓我有很多感慨:作為部門負責人他非常認真地組織會議,搞好組內各項活動,但總有一些同志愛遲到或請假,他對此多次提出批評,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可極個別的人不僅不聽不改,反而直接向分管領導請假,分管領導也真的就同意了,弄得他很是尷尬,不知該如何處理……
某次暑假學校組織教研組長、中層干部中心學習,辦公室打印名單時,把兩位組長漏了,也沒及時通知,處室主任大而化之,自己檢查時也沒留意,忽視細節,導致兩位組長以“以為自己犯了錯誤,被學校暗地里免職了”為由,到辦公室與主任理論,釀成矛盾。
在此,我并不是對上面所述的老師,分管領導有多么大的意見,只是羅列現象,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工作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犯過這樣的錯誤。上面兩件學生的事情,在我們看來確實是可以忽略的小事,學生們卻都很較真,一個鄭重地來理論、討說法,一個以書面形式具名反映。對兩件管理者的事情,同樣如此,也許有些事對我們老師而言,對管理者而言可能是偶一為之,但對學生、對被管理者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大對小的忽視,往往會招致危害”。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小與大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小孕育著大,小中有大。正如世界最大的軟件開發和供應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公司取名微軟一樣,事實上這微軟既不“微”也不“軟”。
從幾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認知到,在我們眼里沒長大的小孩子實際上早已是有思想、有個性、有主見的人,說不定他們的觀念、認識是我們這些自認為很了不起的大人們、老師們都沒有的。同樣,在我們分管領導眼里的一些細枝末節,無足輕重的小事,對我們各部門、各教研組工作的正常開展、學校工作的正常秩序影響卻是極大的。
對此,絕非危言聳聽,一些事情的影響目前可能看不出,久而久之,我們肯定會有感受,甚至會嘗到苦澀的滋味。
我們對學生一個親切的舉動,哪怕是拍拍肩,一句熱情的話語,甚至一個善意的眼神對學生的影響都將是終身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小必作于細,重視小事重視細節,體現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有強烈的責任感,才會始終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盡心竭力,唯恐有半點差池和閃失;重視小事,重視細節,彰顯著嚴謹細致的作風,工作不當“馬大哈”,不搞“想當然”,“大概”“也許”都不來;重視小事,重視細節也是一種本領和才能;無論做什么工作,重視小事,重視細節,都檢驗著一個人是否有敏銳的眼光,是否有于細微處洞徹事理的頭腦,是否能在平常事中干出不平凡的業績。沒有小、細,就沒有嚴格要求;沒有小、細,就不可能深入實際;沒有小、細,一切工作都難以得到落實。求真務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想得細,做得實。
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想大事,管大事,干大事,但這決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具體的小事、細節,因為所有的計劃,設想,終究要靠細致而扎實的工作來實現。與人相處,與學生相處更需要我們眼明心細。
作者簡介:羅汝,女,1964年2月生,四川省平武縣人,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