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初中語文課堂,古典詩詞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面臨著一系列的教學困境,新課改要求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積極探索、主動尋求教學對策。由于詩詞與音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和相通性,將歌曲音樂引入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實踐,有著科學性和可行性。本文試著結合具體課堂實踐提出相關的思考。
【關鍵詞】古典詩詞;歌曲音樂;相融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編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更是其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深入學習古典詩詞,不僅可以幫助中學生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長久積淀的精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也符合教育部各項相關文件里對中學生的要求。
一、當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困境
古典詩詞以其語詞精練、意象豐富和情感充沛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課堂,古典詩詞與作文成為學生兩個最大的學習難點。實際調查中發現,當下中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激情日益衰退,傳統文化底蘊日益減弱。究其主要原因大體有:
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圖書的廣泛使用和以視聽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文化的影響,導致社會普遍出現急功近利的心態和浮躁的心理,無紙化閱讀成為常態,古典詩詞的審美日趨邊緣化。中考這根指揮棒所帶來的巨大升學壓力,往往導致了教師和學生過分注重古典詩詞的工具性的實用教學,而忽略了人文性的審美引導。
眾所周知,古典詩詞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富有凝練性、跳躍性和節奏韻律性。古典詩詞自身含蓄、多義、朦朧等特性,難以“意會”,更難以“言傳”。同時古典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所使用的語詞等對于現在的初中學生而言,時間距離太過遙遠,學生較難獲得深入的情感體驗,導致難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另外,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由“初讀課文、教學字詞——逐段講解、內容分析——總結鞏固、聯系作業”構成的“三段式”課堂結構,純粹把知識單向“填鴨式”地傳授給學生,片面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忽視正確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自主性、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限制了學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
鑒于以上諸多原因,并結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促使我們進行具有可行性的探索和實踐,在個人教學實踐活動中便是將古典詩詞與歌曲音樂在課堂中相融。
二、古典詩詞與歌曲音樂相融教學的科學性
漢代重要文獻《毛詩·詩大序》指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同時,宋詞有著“依律填詞”的文學傳統。這說明了詩詞與音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和相通性,二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相融交織,不可分割。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使得歌曲音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對于歌曲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喜愛之情。將歌曲音樂引入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有利于改變原本枯燥、單調、無味的詩詞解說,進而活躍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積極性。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學生有比較大的時間距離,同時由于古典詩詞自身文體的特殊性,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而用相關聯的歌曲音樂,可以更好地再現詩詞創作的背景,輔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領悟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
再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就為在古典詩詞教學中融入相關聯的歌曲音樂,使得學生在古典詩詞和配樂歌曲中產生情感共鳴,加強學生健康感情的熏陶和培養,進而在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增強語文教學的情感性提供了學理依據。
最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及資金投入,教學設施也日益現代化,這為古典詩詞和歌曲音樂的相融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多媒體的使用,使得二者的相融教學不受外界客觀因素或條件的影響。
古典詩詞與歌曲音樂的相融教學有著多方面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二者的有機結合,能確實加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知度,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因文制宜地架起“意會”與“言傳”的橋梁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中國古典詩詞,可謂每篇都充滿著審美情趣,而其中的審美情趣又并非每個學生都可以感知。這就需要將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和文字有機結合起來,其中可行方式便是引入相融的介質:歌曲音樂。讓歌曲音樂走進語文課程古典詩詞教學實踐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本古典詩詞教學中經常遇見的既難以“言傳”、又不好“意會”的大難題。結合具體的課堂實踐,方式有:
(一)運用主題,巧設導語
優秀的新課的導入語,是吸引學生學習新內容的良好的開端。使用歌曲音樂作為導入,有利于調整和平靜學生“課間十分鐘”的喧鬧心態。“大海”作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之一,承載著歷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播放張雨生歌曲《大海》,動聽悅耳的歌曲旋律,加強了新課的主題氛圍,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新課學習興趣,繼而引入新課《觀滄海》(曹操,七年級上冊)的教學。
(二)借樂伴奏,情景教學
從教學出發,引入和創設與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引導、鼓勵學生根據詩詞內容,在相關的歌曲音樂中進行大膽想象,幫助學生迅速而又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在講解《木蘭詩》時,選擇相關的《十面埋伏》為詩歌朗讀配樂,實施情景教學,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刀光劍影、萬軍廝殺的激烈戰斗場面,從而使得學生對于詩中所描繪的場面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三)配樂朗讀,把握情感
歌曲音樂能使學生把握作品所描繪的千情百態,用配樂朗誦的方式營造氛圍,讓學生由課堂的觀眾角色向課本詩詞的主人公角色轉變,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和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送別,是古典詩詞最為常見的主題之一。在教學李白的詩作《渡荊門送別》《送友人》時,向學生播放歌曲《送別》,讓學生在悠揚婉轉的歌聲中感受游子的寂寞傷感和無限惆悵。隨著緩慢的旋律,學生的情緒也會隨之沉重起來,配合著講解,讓學生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領會。
(四)以樂解詩,突破重點
疏通古典詩詞的字詞、體會其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考查詩歌的意境是對古典詩詞的直接賞析,而體悟詩歌所蘊含的哲理則是古典詩詞教學的重點所在,即把握在此情此景下或對人生的思索,或對人世的洞察,或對歷史的感悟。《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道出了南唐后主李煜對富貴榮辱和離鄉去國的感慨;而《水調歌 頭·明月幾時有》更是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現了詞人蘇軾豁達坦誠的心境。這時候根據相關的音樂曲調來進行教學,必須讓學生徹底“悟理”,更要讓學生進得去、出得來,獲取哲思啟示和審美享受。
(五)以詩解樂,寓教于樂
音樂對于人來說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審美教育作用。音樂的審美教育是意境美妙、想象豐富和自由自在的,審美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感受去自由地領略這種境界。在講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時,配上一曲《農家樂》,快樂愉悅的詩歌氛圍和輕松悠揚的樂曲旋律相映成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
將相關歌曲音樂引入初中古詩詞語文教學相對比較新穎,具有理論的價值性和操作的可行性。作為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掌握好“度”,才能避免負面效應,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甄別相關歌曲中消極、不健康的因素,并自覺加以抵制。此外,還要注意古典詩詞和歌曲音樂在課堂中的主次之別。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賀誠.“引導—發現”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研究,1999(8).
[3]張少康.中國歷代文論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王敏.談古詩詞與歌曲音樂的相融教學[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作者簡介:陳碧珍,女,1973年生,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人,德化縣第八中學教師,中學一級語文,專科,研究方向:語文課外閱讀、家庭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運用等。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