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惜
【摘要】大綱指出:“學生的語文水平怎樣,作文是一個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見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尤其是中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于作文起步的一個特殊階段。而如今,我們的生活正被各式各樣的節日充盈著。每個節日都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如果把寫作與兒童喜歡的各類節日生活相整合,快樂、浪漫和豐盈的節日活動就能成為寫作的素材,讓節日體驗、情感、歷程化作絢麗多彩的文字。
【關鍵詞】語文教學;體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導節日活動,體驗生活舞臺
常言道:“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實踐。”社會是實踐體驗的大舞臺,也是作文教學的大課堂。開展異彩紛呈的節日體驗活動,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而且能使他們在感受濃郁的節日氣氛中學會觀察,敏于思考,發現問題,揭示本質,從而寫出能夠揭示生活真諦,把握時代脈搏的作文。
作為語文老師兼大隊輔導員,我充分抓住每個節日開展體驗活動,借助生活體驗指導學生寫作。比如利用母親節前夕,我布置孩子去完成一份社會實踐作業——幫媽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作為母親節的禮物。孩子們自主選擇幫媽媽做一件事,有的洗碗,有的掃地,有的做飯,有的洗衣服,還有的捶背、洗腳。又如端午節時,布置作業讓孩子回家跟媽媽學包粽子;元宵節,向媽媽學習搓湯圓,等等。這些實踐活動都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事,孩子們做起來感到又輕松又愉悅。
二、誘發觀察體驗,學會積累素材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作文訓練的前提、基礎和重要條件,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因此只有引導學生觀察,才能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內容才能有血有肉,真實感人。因此,我訓練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學會用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觀察,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
例如母親節前夕,我要求孩子邊幫媽媽做一件事邊思考:為什么選擇做這件事?做這件事時需要用上哪些動作?做的過程遇到什么困難?或者有什么發現?做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把做這件事時心里的想法一一記錄下來,完成課前老師分發的《記錄單》。有的孩子在記錄單上寫:在洗碗時手太滑把碗摔碎了,心里想:這可怎么辦呢?媽媽回來會罵我的。而有的同學擦桌子時這樣想:原來洗碗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這樣能讓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減緩習作坡度。既理清了做這件事的思路,也積累了習作的素材。又如寫六一體育活動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迎面接力時運動員、啦啦隊及老師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并完成活動記錄單。讓學生學會在觀察場面活動時,既要關注點和面的關系,又要留心不同角色的心理想法。
三、課前趣味導入,輕松習作課堂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前活動無疑會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習作教學前的精彩導入很重要,所以每次習作前我都要精心設計導入語,或設疑,或猜謎,或游戲,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幫媽媽做一件事》時,指導學生準確地使用動詞來描述幫媽媽做的這件事,是本節習作課堂的教學重點。
教學母親節《幫媽媽做的一件事》時,我和孩子們一起玩《看動作猜動詞》的小游戲。老師比動作,學生猜動詞。如拿、掃、蹲、倒這組動詞,學生猜完之后,老師再讓學生聯系自己做家務的體驗,說說這組動詞可以用在哪件家務事上。學生便能聯想到掃地這件事。這樣的導入既輕松又有趣,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準確使用動詞的重要性。又如端午節時,先和學生猜一猜端午節的謎語,等等,巧妙地將這些活動導入,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
四、課堂自由交流,梳理習作過程
古人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交流是思維碰撞,互相學習,質疑討論,總結經驗,找出解決方法的活動方式。生活作文都建立在學生體驗活動之后,因此來到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與同伴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把情感體驗化作言語實踐,再次降低孩子習作的坡度。
如教學六一節迎面接力比賽時,讓學生先與同伴交流:哪個運動員的神態最讓你難忘?誰的喊聲最大?當暫時落后的時候,你發現老師的表情了嗎?等等。
有效的交流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求,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與發展,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五、利用媒體資源,再現活動過程
再現生活場景,能使學生找回記憶中丟失的瞬間,喚起美好的回憶。多媒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幫助學生回憶當時的情景,也能無限制地重放鏡頭,使事物在學生的腦子里反復強化。
如在教學《幫媽媽做的一件事》時,課堂上,我把孩子們幫媽媽做的這件事的照片按類別加以整理,利用課堂幻燈片出示。孩子們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現在屏幕上,都興奮不已,再讓他們說說:同學們都做了什么事?之后,我又把具有代表性的做家務的視頻在課堂播放,視頻中的學生很興奮,然后我再從視頻中截取幾個動作畫面,讓該學生根據圖片具體介紹他是怎樣幫媽媽做這件事的。又如:教學端午包粽子時,我把孩子包粽子的圖片按順序展示出來,再讓學生運用準確的動詞加以描述。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也勾起了對自己做這件事的回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寫作。
生活就是鮮活的教材,生活就是讀不完的書。節日是豐富多彩的,吃喝玩樂閑的節日,是最富作文價值的生活素材。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抓住“節日”這一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單,開展多姿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就能讓學生體驗節日生活,享受習作快樂。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