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森
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30200
?
鄧小平干部隊伍建設思想探析*
李 森**
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30200
我國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和根本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黨員領導干部隊伍。鄧小平干部隊伍建設思想是一個系統的科學體系,同時也是中共黨的建設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指出了建設重點,對干部隊伍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還就如何進行干部隊伍建設以及如何檢驗干部隊伍建設都做出了具體的闡釋。鄧小平干部隊伍建設思想對推動黨的各方面建設,尤其是干部隊伍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鄧小平;黨員;干部隊伍;黨的建設
鄧小平的干部隊伍建設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又是黨建理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指出了干部隊伍建設的重點,干部隊伍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還就如何進行干部隊伍建設以及如何檢驗干部隊伍建設都做出了具體的闡釋。這對我國干部隊伍建設和黨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黨的建設在新民主主義取得勝利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各項建設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干部隊伍建設。在鄧小平看來,干部隊伍的建設離不開干部隊伍能力的提高,而干部隊伍能力的提高又離不開干部主體和國家政權客體兩個因素。就干部主體來說,打造一支能領導、會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黨員領導干部是其關鍵和重點。
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是黨員領導干部隊伍的基礎,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正是我國干部隊伍中的核心和關鍵。鄧小平對干部隊伍能力和素質建設提出了總的要求,“把中國共產黨打造成一支能吃苦、能戰斗、能領導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以先鋒隊的角色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1]
(一)堅定理想信念意識不動搖
追求進步和發展離不開理想信念,團結人民、贏得勝利也離不開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正是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作動力、作保證,黨才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才能在艱難困苦中贏得勝利。這充分顯示出,鄧小平極為重視理想信念這個問題,“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1]鄧小平一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不動搖,并身體力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也是鄧小平對所有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一項要求,同時他也給全體黨員樹立了一個表率,“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我從沒放棄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堅持。”[1]改革開放后,理想信念在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中出現了動搖,這時鄧小平對他們提出了批評,要求所有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負責干部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并將這種理念貫穿于實踐當中,做到信念和行動的高度統一。對此,鄧小平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廣大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1]
(二)堅定憂患意識不動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具有憂患意識才是有前途、有希望的,才能取得更好、更長遠的發展。憂患意識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總結出來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政治經驗。將個人發展與黨和人民的發展密切連結在一起,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就是全體共產黨員的憂患意識。在鄧小平看來,國家的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銘記于心的責任,憂國憂民的意識永遠都不可丟棄。除此之外,鄧小平還特別指出:“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中國已經窮了幾千年,是該改變的時候了;憂黨就是要憂我黨之命運。”[1]黨員領導干部隊伍決定著中國干部隊伍建設的成敗,抓好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干部隊伍建設的步伐,必須始終以黨員領導干部為重點,并將黨員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針對這個問題,鄧小平曾鄭重強調,只有從干部隊伍,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內部尋找答案,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他還特別指出黨員領導干部隊伍絕不可忽視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而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面對仍舊動蕩不安的國際環境,面對發展的種種困難,黨員領導干部更應該增強憂患意識。
(三)堅定人民公仆的意識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一切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都要致力于實現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做好人民的公仆。鄧小平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人民,原因就在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從本質上講,資產階級政黨和工人階級政黨有著天壤之別。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當中,代表他們的利益,幫助他們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鄧小平向黨員領導干部隊伍強調,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干部隊伍,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堅定人民公仆的意識,做好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堅持群眾路線,以群眾為中心,提高群眾創新精神和能力;除此之外,他還強調要始終做到依靠群眾,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無論是黨的干部,還是國家干部,其一切工作都應該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人民群眾受不受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唯有如此,中國共產黨才不會讓人民失望,黨員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才能向更科學、更健康、更貼心的方向發展。
(四)堅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意識不動搖
國家發展與進步的關鍵在于自身的進步,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于經濟,經濟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社會進步狀況。鄧小平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反復強調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指出:“歸根到底,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還是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經濟建設是物質基礎,離開了經濟建設,全局都會崩潰。”[1]縱觀革命與建設的歷史,結合當前的實際,發展是第一要務,而中國共產黨干部隊伍建設正是在經濟發展提供的物質保障及建設平臺上,才得以不斷深入進行和科學發展,才有了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改善。
(五)堅定開拓創新的意識不動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創新始終占據重要地位。人類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活動得以實現的。縱觀鄧小平干部隊伍建設思想,開拓創新的思維和意識處處可見。鄧小平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打破思想僵化,解放思想,樹立創新意識,努力開拓進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一個積極的創新意識領域。在鄧小平看來,干部隊伍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敢于推陳出新,敢于創新思想、創新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還強調,“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險精神,沒有一股氣,就走不出一條新路,走不出一條好路。”[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是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
(六)堅定民主法制意識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通過依法治國治理國家。始終堅持依法治國,不斷提高我國干部隊伍的民主法治意識,強化黨的紀律,保持干部隊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穩步前進是我國干部隊伍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封建王朝長期的統治,帝制思想的深厚根基,導致新中國成立后個人崇拜不斷糾纏著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政治。對此,鄧小平個別強調:“把黨的安危系在一個人身上,是很危險的,要靠法制,搞法制才靠的住。”[1]雖然我們現在的法律還很不完備,許多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法律還尚未出臺,但為了維護民主,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法制一點都不能松懈。他還強調:“全黨同志和全體干部都要按照憲法、法律、法令辦事,做遵紀守法的模范。”[2]只有黨員領導干部隊伍真正樹立民主與法制意識,并將這種精神付諸實踐,在現代化建設中切實遵守,切實執行,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切實得到保障。
(七)堅定全局意識不動搖
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發展時期,鄧小平始終做到放眼全局,把握大局,他的一生也是顧全大局的典范。鄧小平始終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整體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長遠利益高于暫時利益,總之,小局要服從大局。”[2]沒有大局意識,就無法系統全面的看待發展的問題,甚至會導致本末倒置,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樹立大局觀,堅定全局意識是干部隊伍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國干部隊伍建設本身具有高要求,重任務的特點,這也是其能夠大力推動黨的各項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素養和能力的原因所在。鄧小平明確指出要以黨的各方面建設為基礎,增強干部隊伍建設與黨的各方面建設的有機聯系,實現相互之間的統一和協調,不斷推動干部隊伍建設積極健康發展。
(一)要以制度建設為根基
黨和國家的性質由制度來決定。鄧小平對此曾說:“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而制度好則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我們在歷史上所犯的各種錯誤,雖然與一些領導人的個人思想和個人作風有關,但是工作機制、組織制度方面的問題則更重要,更能說明問題。”[2]所以,鄧小平干部隊伍建設路線得以正確地貫徹執行的一個根本方法就是加強制度建設。其中,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在黨員隊伍制度建設中的一個重點。所以,必須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和國家所有政治活動的基礎,唯有如此,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才能得到有效的約束。
(二)要以組織建設為保證
我們黨從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歷程中總結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必須從組織上鞏固黨,才能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執行。鄧小平特別指出:“只有正確地組織路線才能保證政治路線的正確,要保證馬克思主義者掌握黨和國家的政治權利。選好接班人是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根本與核心,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選好接班人是一個戰略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2]“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一個好的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重中之重。”[1]因此,要想真正打造一支年輕、專業、革命的干部隊伍,就一定要做好組織建設的工作,特別是要解決好領導班子的問題。
(三)要以思想建設為基點
黨的建設涉及到多個方面,而從思想上建黨則具有意識引領的特殊作用。從思想上建黨,重視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建設情況一直是鄧小平關注的重要課題。對此,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要認真、準確地學習和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要完整、無誤地認識毛澤東思想,要堅持指導思想,并在工作中靈活運用指導思想。”[2]同時,他還強調,“教育好干部隊伍是思想建設的重點;注重引導,有針對性地、細致深入地引導是思想建設的方法。”[2]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密不可分、相互支持,鄧小平在二者處于同等地位的問題上也做出了明確的表示。
(四)要以作風建設為關鍵
黨的作風能夠反映出黨的性質、路線、宗旨、方針和政策,而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點之一就在于黨的作風問題。鄧小平為此明確指出:“端正黨的作風,解決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關系到黨的執政根基。”[2]尤其是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更要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促進國家和社會風氣的進步。所以,必須抓好黨風建設,確保黨員領導干部以身作則,保障干部隊伍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干部隊伍建設以及干部隊伍能力建設都必須把提高干部隊伍的執政實踐水平作為根本目標。在鄧小平整個思想理論體系中,“三個有利于”貫穿始終,尤其是在鄧小平干部隊伍建設思想中,“三個有利于”是檢驗中國干部隊伍能力和素質的標準,是檢驗干部隊伍建設是否科學、是否有效的標準,是檢驗干部隊伍是否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標準。它突出了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突顯了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明確了全體黨員領導干部的人生價值—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總之,要僅僅圍繞改革和發展這一主題,盡一切努力做好干部隊伍建設工作,并用“三個有利于”標準來評判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從根本上提高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把握局勢、領導發展、應對問題和總攬全局的能力。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南寧學院2016校級教改項目,項目名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主體性實踐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6XJJG35)。
A849.1;D
A
1006-0049-(2017)10-0020-02
**作者簡介:李森(1989-),男,漢族,南寧學院思政部,專職教師,助教,研究方向:中共黨史與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