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和源 馬艷慶 馬衛紅
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回漢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馮和源 馬艷慶 馬衛紅*
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了解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面臨高考時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找出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為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心理輔導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張家川縣在校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及生活狀況的調查。結果:學校教育和學生自身問題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少數民族地區回族高中生與漢族高中生存在差異;少數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較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較高;高中教育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與教育,在關注中學生升學率的同時,忽略中學生面臨升學考試時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網絡的負面影響、自身生活狀況等心理問題。結論:應對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讓他們理性處理青春期與升學考試出現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回族中學生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程度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少數民族地區面臨中、高考,又處在青春期,這種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的作用與叛逆的青春期相碰撞,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調研對象
調研對象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回漢族高中生,其中回族學生23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8.9%,漢族學生248占調查總人數的51.1%。
(二)調研方法
根據胡勝利總結的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26項原因[1]設計的自填選擇形式,結合當地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實地考察,采用發放問卷填寫的方式,當場收回。總發放500份,收回485份,回收率97%,有效率為100%。
(一)影響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見表1。

表1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被選情況
由表1可見,在學校教育方面,學生的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不和諧成為主要的影響問題,人際關系方面包括學生間交際與師生間交際,對該因素選擇比率進行比率差異性檢驗發現回族和漢族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漢族學生較回族學生同學關系更為緊張與不和諧,而相反回族同學與老師的溝通和關系更差于漢族同學。同學間關系緊張的數據與邱成平老師太原市高中生調查中的34.3%[2]差異較大,說明少數民族地區縣級區域與地市級區域的高中學校存在著明顯差異。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看出有接近31.0%的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少,與邱成平老師太原市高中生調查中的21.2%[2]也同樣存在差異。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家長在外打工,這部分學生便成為留守青少年,他們感覺父母親近感不足,其中回族高中生比例較漢族高。社會環境方面,畢業的就業問題也成為學生們的一種負擔,接近1/2的學生已經有了就業壓力。數據顯示漢族學生比回族學生更容易迷戀網絡,出現逃課幾率的比例也較回族多。學生自身問題方面情緒、學習方法、青春期、差生成為影響心理的主要問題。
(二)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情況
此次數據顯示出現心理問題時學生通過尋找誰的方式來了解怎么應對。找尋心理咨詢師的概率與找尋老師的同學比例分別為2.3%和1.8%。絕大多數同學則選擇自己解決或者尋找朋友所占比例為81.2%,其次選擇父母。此次調查關于學生是否曾參加過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輔導問題。回族學生中只有0.4%的同學經常參加,而漢族同學中經常參加的人數為0,從未參加過的人數接近了總人數的90%。
2.心理健康知識的獲取途徑
就心理健康知識的獲取方式問題上50.6%的回族同學和46.0%的漢族同學表示不曾獲取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其他通過網絡媒體、親戚朋友及書籍資料也均不為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
3.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此次調查數據顯示,73.6%的學生非常愿意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綜合能力培訓,回漢族學生所占比例相當,只有極少數學生不愿意參加。
此次調研與胡勝利[1]、邱成平[2]關于高中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數據相比較,學校教育和學生自身問題依然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但兩者存在差異。有數據顯示農村地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概率較城市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高[3]。此次調查的數據顯示,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偏遠地區與地市區所占比例相比較,差距較大。同學間、師生間關系出現問題較多,老師的授課水平比起城市也相對較差。尊重理解學生及其所在家庭、學校和地區的文化差異性,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4]。父母、老師過高的期望以及就業壓力使得學習壓力陡然上升。由于偏遠山區經濟不發達,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學生多為留守青少年[5],造成父母關心少,父母親近感不足。中學生開始接觸網絡,網絡游戲及網絡負面信息對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也隨之上升[6]。此次數據表明有部分學生已經有網癮形成,而絕大部分學生也認為網絡會影響學習。在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時代,我們更需要心理輔導來幫助這些同學走向操場、戶外,合理運用網絡。自身的情緒波動,學習方法的不恰當再加上一系列青春期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父母一味的責怪只會使學生們的心理出現更多更嚴重的問題。所以在中、高考這個特殊時期,學生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導,使他們能夠合理支配自己的時間、妥善處理人際關系、解決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學校方面應搭建知識平臺,幫助學生提升自我控制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鼓勵中學生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發展環境[7]。同時要求老師和家長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講解,注意勞逸結合,緩解學生壓力,從而轉化為學習動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最終學有所成。
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停留在心理學的最淺層面。這種狀況來自于:學校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層面的不重視;學校的教育層面缺少心理學基礎的老師;生活學習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和設備太過貧乏;家庭環境沒辦法支持高中生去做一些心理輔導;正確的網絡媒體利用率過低等。
國內研究表明,隨著年級增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下降,而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卻不斷上升[8]。此次調查數據超過70%的學生非常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與培訓,說明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生,需要有人去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需要有人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輔導與幫助,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避免來自生活、學習、家庭的不良因素影響。積極引導中學正確看待高考、緩解壓力、在青春期保持良好的交際能力。
[1]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學報,1994,26(2):153-160.
[2]邱成平,吳晨曦,唐立.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3).
[3]高成閣,亢萬虎,王友平,等.城市與農村中學生心理衛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雜志,1997,18(4):281-283.
[4]謝傳送,蔡翥,李曉駟.我國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6,28(3).
[5]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劉正奎.農村留守學生的社會支持和校園人際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11).
[6]鄭澤英,駱瑞環.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天津教科院學報,2006(3).
[7]劉麗萍,王宏.三峽庫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7).
[8]王振勇.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4):226-227.
[9]王玲,何海英,王梅,賈小飛,沈洋.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5).
[10]馬玉玲,柴壽文.抓住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健康教育,1995,11(6).
G
A
1006-0049-(2017)10-0230-02
*通訊作者:馬衛紅。 陳黎明 段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