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輝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
城鎮化背景下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
劉潤輝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也相應提高。城鎮化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鎮型轉化的過程。2013年,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李克強總理提出了“新型的城鎮化”,即“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為了響應中央的號召,山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城鎮化發展,如逐漸放開大同、長治、晉城、陽泉等地市的落戶限制;要求流入地政府保障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等從而提高城鎮化率。
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
首先提出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的是劉易斯,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即城市現代工業和農村傳統農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現代工業高速發展,可以吸收部分農村中剩余勞動力,從而減小城鄉差距。拉尼斯-費景漢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模型將經濟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勞動力供給彈性無窮大,此階段農業勞動邊際生產率接近于零,傳統農業部門存在著大量的隱蔽性失業;第二階段農業勞動邊際產品大于零,但小于工資水平,經濟中存在著隱蔽性失業,此時在經濟的發展中,必須把農業勞動邊際產品大于零,但小于工資水平的隱蔽性失業人口轉化至工業部門。第三階段,經濟已經商品化,此時的農業邊際生產率大于農業部門的平均工資水平,農業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工業部門中。舒爾茨的農民學習理論認為傳統農業實現現代化,關鍵在于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教育農民使用新的技術。
城鎮化的核心是通過經濟發展,實現職業的非農化、居住空間的城鎮化、人口數量的城鎮化以及社會角色的市民化。城鎮化高速發展,打破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之間的固有隔閡,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工作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流動到城市里或遷移到城市中,可以提高農村人口的薪資水平以及生活環境,加快城鄉人口之間的融合,縮小城鄉差距。所以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流動到了城市,首先可以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許多基層崗位供大于求,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好可以填補這個空缺,從而推動二、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于他們自身來說,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薪資水平和生活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一)城鎮化率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較慢

由上圖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城鎮化率從2010年到2015年雖然在逐年上升,但總體來說,仍然低于全國水平。所以山西的城鎮化發展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穩定性差
大部分轉移的剩余農村勞動力學歷水平低,只能從事一些底層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服務員和快遞員等。首先,這些行業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工作極其不穩定,對于農村勞動力來說沒有保障;其次雖然城市中的工資水平相比在農村有所提高,但是相應的消費水平也在提高,加上工作環境的“臟、亂、差”,與他們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就是戶籍限制,戶籍限制使他們承受了一定的壓力,“上學難、住房難、就醫難”似乎成為了他們的常態,即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利,比如規定城市中的各個中小學必須接受一定比例的農民工的子女,逐漸放開戶籍的限制等,但由于長期以來的觀念限制,農民工仍會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歧視,所以他們會選擇從城市回到農村。
(三)山西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滯后
長久以來,山西依靠“一煤獨大”推動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煤價的暴跌,山西經濟增長一直處于全國的末尾。隨著“去產能化”的展開,大量從事煤炭和鋼鐵的人員失業。而我省第三產業的發展又比較滯后,吸納的失業人員也是有限的,更不用說去額外的吸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了。
(一)組織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政府應該不定期的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首先可以鼓勵各個村鎮主動與當地的成人學校合作,在了解農村勞動力的培訓需求基礎上,結合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給農村勞動力提供豐富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其次提倡各用人單位在接受農民工時應提供相應的崗前培訓、崗位培訓等,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各鄉鎮政府應該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組織勞動力定向的培養,使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在教育方面,要保證農村勞動力隨遷子女接受9年義務教育,除了要求每一所中小學要接受一定比例農村務工人員的子女外,還要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公平公正,不得歧視農村務工人員子女,對農村務工人員子女和城市學生要求統一管理,統一編班,統一教學;在就醫方面,要徹底解決農村勞動力看病難的問題,要求各用人單位必須為農村勞動力辦理醫療保險;在住房問題上,政府可以投入一定資金,針對農村勞動力建立一些環境舒適的廉租房,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在落戶方面,逐步放開落戶限制,不斷降低落戶條件,落戶的要求不能太高,應使大量農村勞動力都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農村勞動力的顧慮,推動城鎮化水平的發展。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首先應通過一系列稅收政策、財政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小微企業是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主力軍,不僅可以拉動我省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其次,創造良好的投資氛圍,積極地引進外資企業。外資企業的引進不僅可以帶來大量的先進技術、人才和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本土小微企業的發展,而且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大量工作機會,帶動山西經濟的發展;最后是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等產業,使其成為山西的支柱產業,帶動山西經濟的發展,同時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的就業問題。
F
A
1006-0049-(2017)10-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