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德 徐 穎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
江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與破解之策*
張正德**徐 穎*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江西省文化創意產業也突飛猛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但是,江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總體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意人才和集聚效應的問題也很明顯,因此,需要我省強化政府引導功能、立足本地文化、實施品牌化策略和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做大做強。
江西;文化創意產業;瓶頸;對策
(一)文化創意產業規模不大
雖然我省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0%,但占我省GDP的比重還是偏低。以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的2014年為例,我省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61.3億元,實現增加值580.1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7%,低于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標3.76%。同期,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794.3億元,占其GDP的比重達13.1%。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820億元,占其GDP的比重為12%左右。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一,我省文化資源豐富,但優勢不明顯。其次,我省缺乏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對文化創意產業資源的利用率不高,造成開發利用的層次不高、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足的現狀,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最優化的配置,總體發展基數較小。第三,所依托的經濟基礎相對其他產業來說比較薄弱。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與其居民收入成正相關關系,2015年江西省生產總值(GDP)達到16723.8億元,人均GDP為36819.05元,折合5911.48美元,低于當年全國人均GDP的5.2萬元,約合8016美元。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結構不合理
我省文化創意產業以傳統產業類型為主,缺少科技含量高的龍頭型新興文化創意企業。從產業主體的規模上看,江西省文化創意企業的規模普遍不大,平均效益低。70%以上的文化創意企業的經營規模小于市場平均份額,2013年,在江西省百強文化企業中,僅1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了五十億元。規模布局造成了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無法取得規模效益,前期高額的智力投入得不到迅速回收,造成了文化創意市場的競爭疲軟。
從文化產業的行業小類看,我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層次不高,文化制造業居主導地位。國際經驗表明,文化創意產品在內容創意、生產制作和營銷傳播的附加值分配依次為45%、15%、40%。2013年我省前100名文化企業中86%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產生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行業小類集中在鞭炮產品制造、焰火表演產品制造、工藝美術品的制造等傳統領域,這些傳統領域基本處于文化產業鏈的低端。我省的文化創意產業缺少以多媒體、文化藝術、影視制作、動漫、手游游戲設計及專業化設計服務為核心的大型文化創意企業。
(三)文化創意產業聚集效應缺乏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認為,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聚集發展會形成生產、貿易、人才、信息、決策等經濟活動中心,就像一個“磁極”產生較強的吸納和輻射作用。它不僅通過聚集人口、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加快了自身的發展,還能通過向外擴散帶動所在地區的其他部門和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在形成集聚區優勢主導產業的同時,還能引致相關支撐產業和配套產業的集聚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目前,我省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的發育尚不健全,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效應不突出。一是缺乏具有號召力和品牌效應的龍頭文化創意企業,二是文化創意產業內部的行業分布不均衡。比如2013年我省焰火表演、鞭炮產品制造、工藝美術品制造等傳統主營業務收入合計872億元,占全省文化產業總量的48.9%,占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大部分份額,而其他現代文化創意行業的業務收入則寥寥無幾。我省的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沒有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互動,相互之間沒有實現高度的滲透,沒能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展。
這與區域城市化發展程度有關。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與聚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宣傳費用和營銷成本,同時擴大了市場規模,為創意產業帶來規模收益,同時通過“積累循環效應”實現更進一步的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較高要求,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發達城市恰好可以滿足創意產業發展所需。江西省城市化發展程度相對滯后,2014年我國按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100萬以下人口的城市列為中小城市;100萬以上的城市列為大城市。2013年我省城區人口最多的南昌市擁有223.74萬人,其余城市城區人口數均不足100萬。2015年江西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1.62%,低于全國城鎮化率56.1%的水平。
(四)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匱乏
創造力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作用巨大,而創造力、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至關重要。2013年末,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0.94萬人,占當年全省就業人數2588.72萬人的1.97%。根據調查,倫敦、紐約和東京作為世界三大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其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12%、14%和15%。而我省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不僅在數量上不足,高端人才更是嚴重匱乏。一方面缺乏從事產品開發制作的創新型人才,這導致原創作品較少,另一方面缺乏擅長市場推廣的經營管理人才,這導致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建立、價值挖掘、衍生產業發展等方面很不理想。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這與我省高等教育整體水平落后于全國有一定關系。江西省開設文化創意產業學科和專業技能培訓的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偏少,我省現有大專院校雖然紛紛開設動漫、美術、廣告、影視、藝術等相關專業,但少有定向培養市場化運作的文化創意人才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有待完善,學校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未能與企業實現對接。缺乏同時具有理論高度和實踐經歷的教師隊伍,大量從業人才缺乏該行業所需的文化底蘊,創新上就更難有所突破。其次,單一的專業和職業教育很難培養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文化創意產業專業的知識的邊界難以清晰定義,充滿創新性的創意人才需要不同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這不是經過簡單的培訓和學習就可以得到的。再次,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不能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提供較好的發展平臺,因而難以留住人才,這更加劇了我省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的矛盾。
(一)強化政府引導功能,推進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
研究表明創意產業空間的集聚在公共設施、創意靈感和工作機會等各個層面創造優勢條件,所以發達國家都通過建設“文化創業集聚區”,集聚文化創意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和各行業企業的產業資源,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江西各地區開發了為數不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但政府應該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改變“圈地集聚”的角色,發揮好引導作用,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總體發展的引導。制定可行的文化創意產業總體規劃,加大財政扶持政策,引導政府采購向創意產品傾斜,加大對中小創意企業的市場扶持。通過貸款貼息等利益補償機制降低創意產業創新的風險。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周邊住宅、公共交通等配套輔助設施,營造產業環境。通過交通通信、傳媒網絡為文化創意企業信息交流、資源整合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公共服務等“軟件”的支持力度。發揮市場手段推動資源配置,改善政府治理,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為文化產業主體——創意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產業聚集。
(二)立足本地文化,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
借鑒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地區的經驗,可知他們都是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思維,通過借助高科技手段,最終實現了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本地文化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經過歲月的沉淀而形成,在人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記。同時,本地文化體現了一個地區獨特的傳承性文化密碼,可以喚起來自同一地域的群體歸屬感,并增強大家對文化創意產品的認同。本地文化是創意產業的基石,創意產業要立足本地特色,從當下的價值觀念和流行趨勢出發,去除本土文化的保守要素,同時依托現代科技手段,對本土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解讀,產生出勃勃生機的新文化形式,在共同的地域空間實現融合延傳。
我省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文學方面有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戲曲方面有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曾占據我國哲學主導地位。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是一條便利之路,既節約了社會資源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在保護陶瓷文化遺產的同時,將景德鎮打造成陶瓷文化圣地。依托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優勢,打造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展覽、交流、旅游等的產業聚集區,同時進行陶瓷時尚消費、陶瓷文化娛樂、陶瓷產業資訊等配套產業的戰略布局。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的價值。依托紅色文化發展綠色旅游,改變傳統的觀光旅游形式,將弘揚革命傳統、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功能與娛樂性、體驗性相結合,增加項目的參與性。借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教育,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手段推動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大力開發生態文化創意產業。
(三)構造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建立文化創意企業的資金保障機制
由于我省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進程不長,文化產業融資渠道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我省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因此,我省應當建立起對文化創意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鼓勵擔保企業開發新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以便支持文化創意企業,通過擴大知識產權抵押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融資方式的適用范圍,促進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引導商業銀行以銀團貸款等方式為創意企業提供信貸方面的融資。支持有條件、有前景的文化創意企業在資本市場里上市融資,完善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制度,為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提供債券融資。積極引進外資、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對于萌芽期或初創期的中小文化企業,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的方式在其早期給予支持。除此之外,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符合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的偏好。針對文化創意企業的特點,還可以加快發展信托、租賃、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業務。
(四)實施品牌化戰略,做強江西文化創意品牌
任何一個企業和區域要想發展壯大,最終都需要品牌建設。對于創意企業來說,品牌是稀缺的無形資產,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以迪斯尼為例,依托強大的品牌優勢,企業不做渠道的產品銷售而只進行品牌授權,創造了成功的商業典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品牌也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提升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品牌效應。例如羅馬帝國大道的雕塑,洛杉磯好萊塢的電影,通過品牌效應提升了創意產業區的國際影響,促使了一批創意企業入駐,更吸引了一批創意人才,最終擴大了市場占有份額。江西省文化創意產業如果想得到長足的發展,那么需要整合各種文化資源,需要發展和壯大已有的骨干文化企業,建造大型文化創意企業航母。借助品牌傳播、商業運作等手段宣傳文化品牌,將我省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文化產業優勢,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創意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1]田蕾.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趨勢及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3,11:55-60.
[2]曹玉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品牌體系構建路徑的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4,14:383-384.
[3]劉艷.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特征[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4,05:57-60.
[4]楊惠蘭.風險投資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問題研究[J].知識經濟,2015,23:52.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西省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保障體系研究——基于政府治理創新視角》(GL1528)成果之一。
G
A
1006-0049-(2017)10-0026-02
**作者簡介:張正德(1982-),男,漢族,湖北鄂州人,本科,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企業管理;徐穎(1992-),女,漢族,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財會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