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月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
進城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建立與發展*
袁 月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為了解進城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的變化情況,本文運用個案調查方法,通過對部分農民工抽樣調查,選取了典型案例分析研究進城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逐步分析了進城農民工社會支持網的建立,初期主要依靠血緣和地緣關系,然而進城農民工在現行城鄉二元制度下必須再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網,后期逐漸為以業緣關系為主發展并完善。
進城農民工;邊緣化;城鄉二元;社會支持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群體。進城農民工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具備的是農村戶籍而不是城市戶籍的勞動者,同時他們也渴望融入城市,定居在城市。然而,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愿望并不能很順利實現,他們正在被農村和城市兩個世界邊緣化。一方面他們不想回鄉務農,另一方面又缺乏融入城市的能力,日益成為“邊緣人”。這種被邊緣化的現象除了戶籍制度障礙、文化背景差異等原因之外,農民工城市社會支持網絡建構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經濟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但必須維持基本生活需求,解決吃飯、住宿等問題,再慢慢融入城市生活,提高經濟收入。對于基本生活需要還未得到滿足的農民工,還要面對沒有物質條件基礎的陌生環境,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農民工所遵守的那些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也與城市社會不適應,他們原來的那些社會聯系也由于進城打工而被無可奈何地強制性地割斷。
首先他們必須解決的是就業問題。那么,進城農民工究竟是通過哪種渠道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工作的呢?
個案1:王某,男,38歲,高中文化,七八年前跟著親戚到外地開店經商,原先在本地的一家工廠里做車間主任,雖然工資挺高的,但是不想吃死工資,來外地開店經商,一方面是希望闖一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通過親戚的幫忙,經營一家店鋪,幾年下來也積累了不少人氣。
個案2:張某,女,41歲,初中文化,下面是她的自述“我二十幾歲和丈夫村里的人結伴來到無錫,在一家服裝廠做縫紉,一直和老鄉們一起租房住,希望多賺一些錢,可以在城市中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幾十年過去了,由剛開始的人生地不熟到現在逐漸適應了這邊的生活,還會說一點當地的方言,雖然城市很繁華,但是消費也高。
個案3:吳某,女,21歲,中專畢業,下面是她的自述,“很后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出來打工,家里情況不好……我只有努力賺錢,本來我也在家里找了份工作,但是工資太低了,工資高的人家要文憑,只好讓親戚朋友介紹工作,在外面打工很辛苦,工作不穩定,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情很多,有適合的工作都去做,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員,商場導購員等等。”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進城農民工通過聯系親戚、老鄉,建立起了到城市以后的最初的社會支持網絡,血緣和地緣關系是農民工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農民工在就業方面的信息獲取渠道較為單一,因為他們面臨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他們要想立足下來,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能夠給自己提供支持和幫助的血緣和地緣關系,也可以說是原來就存在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把人們按照差序格局和關系的距離粘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農民工在城市社會中生存、競爭、整合以及進一步發展的基礎。[1]
進城初期,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與其說是新建,不如說是移植和重建。關系并不是從無到有,而是農民工將關系從原來的熟悉的環境轉變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增加了原來關系的交往頻度。[2]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起初依靠的只有在農村時的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地緣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他們來到城市之后仍然依靠著這些關系,但是也限制了他們融入城市,與城市人接觸困難,同時現行戶籍制度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使他們擺脫不了農民的身份,他們進入城市后,也沒有享受到與市民的同等居住條件、生存狀態與社會權利。這使得相當數量的農民工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于是被推向了城市的邊緣,成為被忽略和被歧視的弱勢人群。因此,對農民工自身而言,在現有制度安排無法改變情況下,尋求社會支持是其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個案4.侯某,女,50歲,小學文化,2001年去外地,現在一家服裝廠的食堂里當小主管。“我來這里是家鄉那邊的人介紹的,當時家庭條件有點困難,我想這也不是辦法,要不出去工作?由于沒文化,什么也不懂,只能托關系找人弄我進食堂,剛拿工資時200元都很多,當時年輕,又充滿干勁,幾乎將食堂工作都包攬了……現在已經成為這個食堂專門負責買菜的小主管了,去年已經在城市里買了一套房子……沒文化的我能做到這個程度我已經很滿足了。”
從調查中發現,農民工進城首先依賴的是原有的社會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并以自己為中心來建立他們之間的交往與互動的社會網絡。農民工在剛進城時,在社會支持網建立中的選擇呈現出很明顯的差序格局[3]。在有熟人的情況下,他們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時會首先考慮熟人,而熟人的選擇順序則是依據其與自身的關系的遠近以及對方擁有社會資本的情況。所以親戚、老鄉成了農民工進城后最為重要的個人社會支持網成員。
大多數農民工通過自己在農村已有的社會關系來到城市,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比在農村更多的物質資源。雖然原有的社會網包含著一定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尤其是物質資源并不能滿足農民工的需求,也不能維持其在城市中的生活并略有節余,那么農民工進行再建構社會網的動力就會很足,他的社會行動的主要動力就是獲取有價值的資源,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當農民工不存在生存上的危機,初步建立起來了自己的社會支持網后,為了使自己在城市中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會主動地沖破最初的社會關系網絡,尋求與異質群體的交往,尋找異質群體內的社會關系,以使自己能逐漸地融入到城市社會中去。
下面是我選取的一些典型個案調查:
個案5.胡某,男,36歲,高中畢業,1998年進入無錫打拼,現在無錫某企業當員工,“在現在這個廠里我也呆了將近十年了,混到了現在的小小車間主任,廠里的員工我大多認識,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平時會約在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天”。
個案6.胡某,男,27歲,大專畢業,“來到二姨的城市打工,起初通過二姨介紹了一個工作,后來在工作中認識了現在的老婆,就出來跟著老婆的二哥跑車,雖然比在工廠有風險,但是賺得也多,想在城市買套房,和老婆定居在這座城市。”
個案7.李某,男,38歲,高中畢業,“和朋友一起來到城市,相互有個照應,我們三個人剛開始找不到工作,就在建筑工地搬磚推土,很辛苦,但是為了能掙到錢,不得不硬著頭皮干。后來琢磨著這樣賺不了多少錢,就想著做包工頭,在拉活接活的過程中認識了不少領導。包工必須找點關系,這些關系就是指管事的領導,基本都是通過喝酒、送禮等慢慢建立起來的。關系是慢慢處的,一般一開始是一種認識關系,由于經常接觸,有了感情,成為朋友,以后他們一有什么好活兒,都會想到我。”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原有的社會支持網對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研究也表明,原先的社會支持網的一系列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又限制了農民工的進一步發展,正是由于這種局限性,再加上農民工自身追求和發展的動力,使得農民工不斷地突破原有的社會關系為主的社會支持網,拓展和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逐步建立以業緣關系為主的社會支持網。調查同時表明:農民工社會網的拓展和建立有效地擴大了社會網的規模、提高了社會網的異質性,農民工在城市中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給農民工提供了更多的資源獲取渠道和機會。
[1]李培林,主編.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107.
[2]惠志娟.進城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研究[D].安徽大學,2007.
[3]王晴鋒,郎曉波.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支持模式及其比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6(02):31-38.
*宿遷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6XSJ024)。
D
A
1006-0049-(2017)10-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