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風 張 悅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
論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公民意識培養*
鄭 風 張 悅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必須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步伐,對建設法治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等問題作出了一系列新論斷,將依法治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公民意識做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一個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培養公民意識能更好的保障和促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是法治發展的驅動力。本文從公民意識培養的時代價值、公民意識現狀及原因、強化公民意識之路徑三個方面論述了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公民意識培養問題。
法治;法治建設;培養;公民意識
我國是“后發型法治”國家,縱觀我國百余年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路途坎坷,困難重重。只重視制度建設,不重視公民建設,是法治建設過程緩慢的重要結癥所在。“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沒有合格的公民作為基礎,民主法治是很難真正實現的。公民建設,離不開公民意識培養問題,在推進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要認清公民意識的重要地位,重視公民意識培養問題。
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國家主人地位、應享權利和應履行義務的自覺意識,具體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公民意識發生、發展于憲政時代,它既是作為憲法關系主體之一的公民對國家憲政運行的主觀評價,也是依據于一定社會物質基礎的客觀感受。界定公民意識,最為根本的應當是將公民意識放置于“國家—憲法—公民”的理論框架之中。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也是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由此可見,公民意識對于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公民意識涉及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責任意識、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國家意識等各個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責任意識與法治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帶動了民主和法治的發展,促進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公民意識初步形成。從江澤民的“三大建設”到胡錦濤的“四位一體”,在到習近平的“五位一體”,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快,人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等得以普遍提高,此外,公民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我國公民意識繼承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呈現出強烈的國家意識、濃厚的集體主義意識、濃烈的責任意識等。由此可見,公民意識發展有了新的趨勢,公民意識顯著增強。目前,我國公民意識雖有提高,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公民意識現狀欠佳,具體表現為公民意識發展不平衡、公民主體意識模糊、公民權利意識淡薄、公民責任意識缺失、公民參與意識不強、公民民主與法治意識薄弱等。
究其原因,既有歷史方面的也有現實方面的。其一,中國社會歷來是崇尚人情和倫理道德的約束機制的,一般缺乏法治意識。人們即使使用法律,也是確屬萬不得已,認為這會有傷情面,不利于事后的人際關系和正常生活。這種消極用法的形式,可以說是現代法治意識淡薄的典型表現。其二,市場經濟是公民意識萌發和發展基礎性要素,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公民的主體意識有所覺醒,伴隨著出現了一些問題,隨著人的獨立和個性的解放,公民對權利的訴求也一同增長,過分強調自我,出現了趨功心理,享樂主義,拜金意識,貪污腐敗等,公德意識淡薄,主體意識模糊。其三,當今中國社會民主政治發展仍舊受到傳統儒法倫理道德的臣民文化的影響,即受權力至上、圣人掌權、清官依附、人格依賴、被動參與等非主動性和非功利化的倫理政治觀影響。我國公民對權利義務的漠視、公民道德感的缺失、對官員腐敗的縱容、對權威體制的屈服等問題都反映出我國公民意識尚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的深刻影響。其四,建國初期受當時特殊情況的影響,我國沒有高度重視公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也沒有條件大力建設公民意識,此外,我國公民研究起步相比西方國家要晚,早期的教育體制缺乏系統性,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水平低下,致使公民意識先天發育不足,后天發育不良。
公民意識的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標準之一,培養和提高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的一致追求。如何在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強化公民意識,是一個現實問題。
優化公民意識培養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是公民意識培養的重要場所,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建立良好的環境,為公民意識的培養創造條件。家庭教育是公民意識的培養源頭。人們常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社會中最基本的組織單位。一般而言,家庭是人們最初成長的地方,也是公民意識培養的第一基地,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是人生啟蒙的開始。構建一個現代的家庭制度就是構建一個公民意識培養制度。首先要摒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家長思想,意識到子女是獨立意義上的人,尊重子女人格獨立和主體性觀念。父母還應當具有家庭民主法治觀念。家庭事務決策和處理雖然無需像公共事務一樣投票表決,但讓孩子對家庭事務發表意見和建議是現代家庭的應有之義。其次,要建設彼此尊重、洋溢著親情、充滿著關愛的家庭,反對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可以想象,在充滿言語辱罵、身體暴力甚至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子女很難得到公民意識的啟蒙。學校教育是公民意識的培養基礎。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法治建設的力度,學校作為一種有組織而系統的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組織更應該順應法治建設趨勢,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把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人才作為學校基本職責之一,對學生實行法制教育,傳播有關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知識,明確其權利義務和責任。傳播法律知識,加大法律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工作,使學生認識法律,了解法律,在生活中內化為個體的價值觀念,為法治建設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還要傳播法治建設思想,開展法治建設相關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切身體會法治建設的價值。社會是公民意識的培養搖籃。人們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因而,培養公民意識最好的場合也是在社會之中。首先,以公共行為構建公民意識,可以使公民充分自我發展。只有在行動中,人們才能真正學會行動的規則。公民參與網絡的廣泛建立,是塑造公民意識的最為可靠、最為有效的方式。其次,人們在社會中可以通過自由結社和其他各類非正式的社會交往建立起對他人的普遍信任和互惠機制,從而為公民意識之形成奠定基礎。再次,在廣泛的公民參與網絡中,公民意識得以生發,合格公民得以生長,而伴隨著政治社會化,公民文化得以傳承,從而促進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又會反作用于公民,提高公民素質,提升公民意識,如此,良性循環。
完善公民意識培養機制。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法治實現公民意識的培養。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一時期我國公民意識的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由此可見,公民意識的培養是與社會物質文明相輔相成的,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公民意識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有助于健全民主法治,有助于提高公民意識。具體而言,首先要完善基層自治制度,為公民參與創造條件,在基層自治的實踐中提升公民意識。其次,要完善選舉制度,在選舉活動中鍛造公民意識。俗話說,學會游泳最好的辦法就是下水去游泳,如果只是站在岸邊看別人游,將永遠只是看客。同樣道理,培養公民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公民參與包括選舉在內的各種政治活動。選舉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利益表達機制,在公民參與選舉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選民的公民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從此意義而言,選舉制度也可以說是一種公民意識的培養制度。因此,在完善選舉制度的同時,也完善了公民意識的培養制度。
綜上所述,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基礎部分和文化養分,也是法治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識的提高必將極大的促進法治國家的建設,促進現代化國家建設。對于當代中國而言,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識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一個科學和龐大的系統工程,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對此主題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分析,愿為公民建設事業略盡綿力。
[1]伍華軍,周葉中.我國公民意識及其培植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2]張莎莎.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養問題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2011.
*齊齊哈爾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編號:YJSCX2016-003X)。
D
A
1006-0049-(2017)10-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