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媛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
供給側改革對我高等教育發展的引領*
楊 媛**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我國高等教育自大學擴招以來,迅猛發展,導致了高等教育只注重“量”的擴招,沒有注重“質”的提高。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從高等院校的結構、教學質量、人才培養和創新機制來引領高等院校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高等教育;引領
2015年11月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這一理念。供給側改革的側重點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最終實現在質量和數量上經濟的增長。需求側改革強調的是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個要素,而供給側改革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綜合要素,注重投資結構、產權結構、投融資結構、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流通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優化,最終實現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
(一)高等教育“量”的擴張
我國高等教育自擴招起來,招生規模發展迅猛,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500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3559萬人,高等院校的數量也達到2800多所。高等教育的擴招導致了“量”的擴張和“質”的穩定這一問題凸顯,致使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淪落為大眾化的局面。高等院校的擴招意味著招生門檻的降低,學生的質量參差不齊,制約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高等院校在擴招時期,也積極提高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很多院校掀起了更名的熱潮,較多院校從“大專”到“學院”再到“大學”,從“專科院校”升為了“本科院校”。一名優秀的技能師發揮的效用不一定小于一名科學家發揮的效用,教育部長袁貴仁曾說過:“術業有專攻,愛因斯坦的活,愛迪生干不了,愛迪生的活,愛因斯坦干不了。”但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人才比例呈現本科生比重較大,擠占專科生的就業市場。同時,高等院校對于專科生的培養側重于理論化的教學,難以勝任高級技工的工作。現在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比較大,應試化的教育模式,導致了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現狀,引發了人們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的質疑和社會的不滿。
(三)側重點的偏離
科研能力和社會影響力對高等院校的影響,導致了高等院校的考核機制側重于教師的科研能力,例如論文的發表、課題的申請等。而高等院校“三大職能”之一的教學問題卻被忽視,導致了高等院校的教師注重于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視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優化。
(四)教育資源的兩極分化
高等院校的資源分布呈現東強低弱的局面,重點大學依靠中央行政撥款,擠占較多教學資源,而高等院校采取分級管理的體制,導致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與地方財政的緊密度進一步增加,這樣高等院校之間的辦學質量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需求側改革導致了高等教育外延式的發展模式,如何從外延式的發展轉換為內涵式的發展模式,如何從需求側改革轉化為供給側改革,需要從高等院校“量”的擴張轉化為“質”的提高,注重高校的效益和創新。
(一)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
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在東部地區,導致東強西弱的局面,過度集中在“985”、“211”等重點高校,導致整個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中央政府在撥款這款應該思考“分級管理”的體制是否制約了地方高校的發展,此外,西部地區的高校也應該注重自身實力的提升,高校內部結構的轉型。把專業與社會人才需求接軌,注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教師結構的改進,引進高層次人才、雙師型人才,這樣才能實現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和做”的統一。
(二)教學質量的提升
對高等院校的社會評價和影響力不應該僅僅取決于科研能力,形成了以論文多少論質量這種畸形的現狀。“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了“提高教育質量”,表明了國家對于教育質量的重視和改革的決心。對于高等院校教師的評職機制,從之前的科研能力的考評轉化為科研與教學并存,甚至是教學為主科研為輔的模式。激發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創新的改進。
(三)人才培養立足于社會需求
當今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對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空缺較大,因此對這類人才的需求較大,因此高等院校應該側重于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就是,高等教育應該貼近于學生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既能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出發,又能夠立足于社會的需求。改善原有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單一化、僵硬化的現狀,從學生的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學科分類和就業指導等多個領域出發,實現高等教育供給端真正意義的升級。例如,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以賽促學”的模式,通過參與形式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大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學徒制”和“企業高校一體化”的模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開展開放式互動式的大學創業教育,從專業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產學研究機制的建立,形成開放式、網絡化創新創業的教育平臺。教育的核心是“發現”,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加工,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應該發現其個性化的需求,對其保護和助其成長。在我國教育體系里,教育分層化、分級化思維模式較為明顯,例如,職業教育就被歸為專門的教育。這種思維定式局限了普通高等院校向應用型高等院校轉型的發展,不利于解決生產一線中技能型人才緊缺的困境。
(四)高等院校創新機制的完善
高等院校獲得大量撥款進行科研的創新,但是科研成果的轉化率較低。我國高等院校的發明專業申請量和授權量很多,在世界占據前列,但是轉化率卻處于較低水平。也就是,高等院校的側重于學術水平,而社會效果化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了資源的浪費。
目前,中國高等院校應該注重優質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高等院校在供給側改革的引領下,應該注重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視,以及注重學生跟社會需求的接軌。
[1]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1.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科研計劃項目《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改革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2016KYY006)階段性成果。
G
A
1006-0049-(2017)10-0054-01
**作者簡介:楊媛(1988-),女,漢族,重慶人,金融碩士,重慶財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