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銳
(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城市聲樂文化的傳播方式及其價值*
陳 銳
(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城市聲樂文化在我國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時期的禮樂文明。它的功能不僅能夠有效的帶動城市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更能夠起到教化人之內心,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的功效。所以,城市聲樂代表了城市整體的人文精神風貌,是考察一個城市文化繁榮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于此同時,如果不進行合理的規范與引導,城市聲樂文化也會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生態,使城市整體形象遭到破壞。本文將從社會學與音樂學雙重角度出發,闡述城市聲樂文化興起的原因,分析其合理的傳播方式,并闡述城市聲樂文化傳播所給予的重要價值。
城市聲樂文化;傳播;人才;價值
隨著2017年《歌手》的播出,趙雷的《成都》便在一夜之間傳遍了大江南北。與其說歌曲《成都》成就了趙雷,倒不如說是“成都”成就了他的一切。正是成都市豐厚的音樂文化底蘊,才讓我們感受到了在歌曲中那“九月的細雨”與“玉林路盡頭的音樂酒館”。而之后每每提到民謠之時,我們便第一個想起了成都。而這也讓我們漸漸意識到了城市聲樂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聲樂文化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教化屬性與審美屬性能夠引導城市居民走向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如古典音樂之都維也納,古典音樂便是城市最魅力的一道風景線。人們整日受到音樂的熏陶,培養了人們良好的欣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從而從整體上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素質文化程度。再如素有“戲曲之鄉”之稱的河南,在河南的每個城市中都有良好的戲曲文化氛圍,據統計,在“戲曲文化進校園”的推動下,河南戲曲的欣賞群體已經逐漸想年青一代過渡。這種良性的城市聲樂文化除了有助于人們了解我國戲曲文化,提升音樂素養以外,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具有著重要意義。
說起城市聲樂文化中的“聲樂”一詞,很容易被人誤解為演唱形式的“聲樂”,其實并非如此,城市聲樂文化又被稱作“城市音樂文化”,是一個城市“聲”與“樂”文化的總和。《晉書·樂記》有言:“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可見在我國的古代人們便意識到了音樂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認為音樂可以培養人們的性格與行為。所以,聲樂文化的傳播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習俗,共同的信仰以及群體活動都產生著重要影響。在城市的文化生態體系中,聲樂文化作為特殊的存在,具有著社會學與音樂學雙重性質。其主要形式來源于城市中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活動。由于每個城市的地域以及歷史背景不同,也決定了每個城市特有的聲樂文化,這也是城市聲樂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而又鑒于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城市中聲樂文化也呈現出了不同形態,而筆者也將其形態總結為一下三種:
所謂俗文化層次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城市聲樂文化,這類文化層次包含很多大眾性的音樂活動,如茶余飯后的廣場舞活動,年輕人喜愛的KTV娛樂會所以及酒吧街文化等,這類文化階層往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參與者也非常廣泛。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來緩解一天工作所帶來的壓力,也可以在活動中結交朋友、增進感情,而這也是城市聲樂文化群眾性的體現。雖然這類層次的聲樂文化有著諸多益處,但我們不可否認文化所能帶給社會的雙面性,如果沒有對俗文化層次進行合理的規范,那么它門檻低、參與性強的優點也將會為社會的安定帶來不少的麻煩。如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廣場舞擾民事件,再如KTV、酒吧等娛樂場所設黃問題。所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不能因為俗文化帶給我們麻煩而去將其否定,而關鍵在于如何進行管控與規范。
雅文化層次雖然同為組織各類音樂活動,但卻與俗文化層次形成了鮮明的對邊,在組織活動時,雅文化層次往往有著明確的時間與地點以及較長的準備時間,如河南民族樂團所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便是在河南地區的各個高校舉辦高水準的民族交響音樂會,由此可見其接受群體也多為專業的音樂人士和音樂的愛好者,而活動的目的也是為了給予觀眾更高水平的視聽享受,從而起到提高音樂素養與欣賞水平的目的。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雅文化層次的城市聲樂文化也受到了各個城市的青睞,可以看出,這類聲樂文化也必將成為未來城市聲樂文化發展的主流形式。
這類文化層次往往代表了政府或者國家對城市聲樂文化發展的意見,如國慶節、建軍節時各個城市所舉辦的唱紅歌活動,這類活動往往有著明確的審美導向性,體現了國家、政府對城市聲樂文化的積極推動作用以及管理作用,使文化的發展方向沿著明確的軌道進行良性的發展。
作為城市音樂文化發展的引導者,地區政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并且,政府在其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而這是因為政府往往掌握這最新的文化發展動態。對于城市中各個層次的音樂文化活動,政府都必須進行合理的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更加優質的聲樂文化展現給城市居民。然而,筆者所提到的合理的篩選并不是完全的弘揚雅文化而摒棄俗文化,雖然俗文化負面影響頗多,但只要合理的加以控制,遏制不良勢頭的發展,俗文化參與性,大眾性的優點便能展現出來,使更多的居民參與其中。并且,雅俗文化是互相辯證的關系,雅過多而俗,俗過多則雅。政府機構應把握好“度”的原則,加強有關部門的運作效率,深入基層進行調研,以社區為中心了解市民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形式,并積極的進行策劃,使策劃出來的活動不再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只有符合民意,雅俗兼備的活動才能使居民的聲樂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并且,官方舉辦的聲樂文化活動需明確想要表達的立場,使每一個活動都要舉辦地賦有意義。這樣,城市的聲樂文化才能在政府的保駕護航下健康的前行。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在文化傳播方面,人才也是不容小覷的力量。具有專業知識基礎的音樂人才往往掌握這最先進的知識與技巧,他們所策劃的活動也是獨具一格的。當地政府與文化部門也應該了解只有創新才是文化發展的唯一途徑。但據調查發現,很多城市的文化傳播機構都出現了人才匱乏的情況,這樣不僅無法策劃專業水平高的雅文化活動,而且政府也無法掌控文化發展的趨勢,任憑民間自行發展也會出現很多不良文化的出現。所以,當地政府應與人才部門進行合作,急需人才之時不妨以邀請專業人士或以兼職的招聘形式應對突發狀況,在此之上也需要對專職人才進行招聘與培養,這樣才能有效彌補專業人才不足的情況。當然,與人才源頭部門進行合作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人才問題有效的方法,如市內各個高校的音樂院系,這些音樂院系的大學生都具有這專業的音樂知識,并且對音樂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并且他們也急需一個展現在我的平臺。只要政府部分加以培訓,使更多的大學生認識到聲樂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打消個別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思維。這樣便會有很多大學生加入到聲樂文化傳播的事業中來,他們在進入社會基層進行實踐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實踐經驗,從而成為城市聲樂文化事業傳播的重要力量。
根據上文描述可知,基層社區是市民居住和活動的集中場所,同時也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往往在城市居民下班之余,人們多會選擇社區進行適當的鍛煉與活動,而這里往往是文化活動的集中地區,所以,在舉辦文化活動之時,舉辦部門也應該考慮到以基層社區為中心的城市聲樂文化發展模式,這樣人們不僅可以在下班休閑之余參加到豐富的文化活動,并且還能在走出社區之時,將這些文化活動所傳播的思想宣傳、擴散出來,從而使文化傳播達到以點帶面,以社區帶動全城的積極效應。在以基層為中心的發展傳播模式中,各地政府以及文化部門應該注意在各個基層網點設立聲樂文化傳播的基層部門,基層部門扎根于基層,了解管理區域的環境情況與人員構成,這樣便可以合理的利用資源進行活動的組織。與此同時,社區基層部門在組織活動時也應該及時與上層溝通,了解本城市聲樂文化發展的最新動態,從而舉辦和策劃更為有意義的音樂活動。
城市聲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城市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首先,聲樂文化形式多樣,不僅有門檻低,參與廣的群眾活動,也有專業性強,投資力度大的消費娛樂活動,無論那種形式,聲樂文化都帶給了人們精神上的享受與放松,并且,音樂具有教化人心靈之作用,優秀的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起到調節心態,娛樂大眾的效果,并且可以提高參與者的音樂素養與整體素質,使社區以至整個城市的居民生活環境更加安定,更加和諧,其次,隨著城市聲樂文化啊的不斷深入發展,很多城市已經開始嘗試聲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新模式,使聲樂文化形成產業與品牌,這種包裝過的聲樂文化也將以新穎的形式展現在城市居民面前。值得提到的是,將文化產業化并不是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發展模式,而是一項以民生為主的發展模式,只有有經濟支撐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發展與傳播,如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節目,便是通過向各個公司拉贊助的形式來傳播豫劇文化。這也是為了城市聲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所以,不論城市聲樂文化以何種形式展現,都能夠對城市的健康發展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屹立于城市之中,很多人整日忙于工作往往忽視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并且互聯網以及移動設備的發達也阻斷了鄰里之間的溝通與互動。而城市聲樂文化在其中卻起到了良好的潤滑劑作用,通過各類的互動音樂活動把社區的人員集中起來,人們通過活動互相認識與交流,從而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如奧爾夫音樂理念,便是通過各類的互動性質的音樂游戲來引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我們知道,和諧會社具有著誠信有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基本特征。而城市聲樂文化便是構建這些基本特征的最好手段,聲樂文化不同與其他文化,它并沒有國界的限制,往往更能夠走進人的內心,為人們傳遞人間的正能量。并且,不同風格的聲樂文化活動還能夠針對不同的人群,如廣場舞音樂文化解決了中老年人群的鍛煉與生活;流行音樂文化幫助了年輕人緩解了工作中的壓力;兒童音樂文化帶給了孩子們充滿回憶的同年。所以,城市聲樂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也著積極的意義,為營造更和諧的社會創造了其他文化不可比擬的優越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十三五”規劃的落實,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及時的跟進,而城市聲樂文化作為文化產業中的特殊存在,它的多層次、滲透性強、傳播快等優勢也推動了城市聲樂文化的地位變得更為重要。雖然,城市聲樂文化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有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人才匱乏,俗文化監管力度不夠等,但筆者在此卻持樂觀的態度,雖然這些問題難難以解決,但城市聲樂文化已經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對城市的健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對構建和諧社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想必帶這些問題逐一解決之時,城市聲樂文化也將會變得更為繁榮。
綜上所述,筆者從城市聲樂文化概念、層次及傳播方式必要的闡述與分析,并對個別案例進行了舉例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對城市聲樂文化的傳播的價值進行了的總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理解。可能在分析之中難免有著錯誤與疏漏的存在,在此筆者也希望各位學者及專家給予批評指正,為城市聲樂文化的更好發展貢獻綿薄之力量。■
[1] 管建華.后現代經濟學視野下城市的音樂生產[J].音樂藝術,2013,03.
[2] 劉思思.城市音樂文化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05.
[3] 席寧.鄭州市聲樂文化的生態傳播和發展思考[J].音樂研究,2016,09.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學研究指導項目《聲樂文化對城市人文精神塑造的價值研究》研究成果(2016SJD760118)
陳銳,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