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初中英語閱讀理解困難分析與教學策略
李 婷*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閱讀是英語學習者需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同時也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初中英語閱讀中,學習者存在著大量的閱讀困難,導致學生對英語閱讀缺乏興趣。本文在對初中生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初中英語;英語閱讀;閱讀困難;教學策略
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英語學習中,閱讀,作為語言能力的一種體現,是幫助學習者習得英語語言知識,了解語言文化的重要渠道。《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初中階段學生要達到五級課程目標,即初中生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英語成績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英語閱讀能力包括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決定閱讀速度的主要因素是讀者速讀技巧的熟練程度,以及視幅大小和視讀能力的強弱。決定理解程度的主要因素是讀者的語言能力,包括其語法熟悉程度、詞匯量大小和背景知識多少等(王春玲,2008)。盡管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外語教育,但是受傳統教學理念和現行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初中英語教與學呈現出“高投低效”的現狀。
(一)調查對象
廣大師生忽視了英語閱讀的重要性,導致初中外語學習者成績不佳,學習信心不足,從而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及主動性,在英語閱讀中遇到種種困難。為了更詳細地了解初中生在閱讀時遇到的困難,我參考了劉瓊及王耀軍的問卷,設計了這張調查問卷,旨在分析影響初中生閱讀理解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閱讀水平。此次調查選取了甘肅省蘭州市某初級中學九年級的兩個普通班,每班55人。因為九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接觸過較多的英語閱讀材料,所以,此次調查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二)調查內容
這次調查共發放了11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83份。問卷采用了不記名,課堂即時完成的方法,保證了本次調查的有效性。問卷共25題,調查內容:1)學生對英語及英語閱讀的態度;2)學生在英語閱讀中遇到的困難;3)影響中學生英語閱讀的因素探究。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及英語閱讀的重要性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認為英語重要卻不太喜歡用英語,不喜歡自主學習英語,認為英語閱讀重要,卻不愿意花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深知課外英語讀物對英語學習幫助很大,卻不愿意讀課外讀物。
2.詞匯量不足是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句子結構不懂和無詞匯障礙但是理解困難分別影響著學生的英語閱讀。由此說明,在英語閱讀中,初中生遇到得三大主要問題分別是詞匯量不足,句法結構模糊和語篇語意障礙。所以,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重視詞匯的學習與拓展,也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3.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詞匯問題主要是生詞較多,從而影響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細節。同時,學生學習生詞的方法不得當,比如對單詞詞性的不敏感,不會定期復習單詞,單純地記憶單詞的拼寫與漢語意思,導致詞匯成為了影響閱讀的主要問題。
4.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句法問題主要表現為遇到復合句時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很難理解句意。由此說明,對于長難句,初中生對構成該長句的句子成分劃分不夠清楚。即使學生已經學習了各種從句,句法概念和句法現象,但對長難句中出現的各類語法現象辨識度不高。由于不能正確劃分句子結構,學生很難理解這些長難句的邏輯關系,因此造成理解障礙。
5.搞不清上下文之間的語義聯系或邏輯關系是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的最為主要的語篇語意障礙。語篇注重獨立性和完整性。所以,就一篇文章而言,讀者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而不能將單個句子或段落作為一個單元來總結文章的主旨。
6.大多數學生閱讀不是興趣驅動,而是應老師的要求,被動地進行英語閱讀。在我國應試教育為背景的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學必然要服務于考試。所以,對于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主要以完成作業,取得高分為學習目標,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內部動機。也就是說,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大部分學生外部動機明顯強于內部動機。說明學生對英語閱讀缺乏興趣。而興趣是動機的一種體現方式,因為不感興趣導致學生進行英語閱讀的內在動機很難激發,因此會造成閱讀困難。
7.遇到較難的英語閱讀材料,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不愿挑戰,直接放棄。該結果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對其英語水平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說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影響其英語閱讀的能力與水平。自信心強的學生,性格開朗,外向,對任何具有挑戰性的事物都表現出勇于嘗試的態度。自信心弱的學生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發現自己沒有進步或進步不明顯,便會產生一定的語言焦慮感。語言焦慮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最終也會影響著其英語閱讀。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意味著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徐智鑫,張黎黎,2014)。自我效能感較低的人會把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理解為對個體的威脅,會因為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所以,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若在英語閱讀中遇到困難往往會采取知難而退的態度。
8.學生遇到生詞查字典,并不能巧妙地利用語境猜詞義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閱讀速度與效率;學生還沒有形成使用閱讀技巧的意識;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時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些不好的閱讀習慣不但影響著學生對文章整體性地理解,而且會減緩閱讀速度。
9.很多學生都認為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非常有必要。語言知識的缺乏是造成理解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英語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習得的過程,更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提高英語閱讀質量,不僅需要精通英語語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和體驗語言文化。由于學生對閱讀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識,文化理念,宗教信仰,自然環境等方面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導致學生產生理解偏差或不知所云。因此造成了學生的閱讀障礙。
(一)擴大詞匯量
初中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詞匯量不足。而任何語言習得,詞匯一直是基礎單位,所以,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師應該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首先要教授科學的詞匯記憶方法,而不是死記硬背,每一個單詞都是由發音、詞形、詞義、詞性等要素構成,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詞的發音、詞形選擇聯想記憶法,或者教師系統講解構詞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生詞的方法,傳授如何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詞義的技巧。宗鳳昌(2012)認為:教師在英語詞匯教授過程中,應當盡量創設有利于學生對單詞進行理解的情景,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操練、使用并加強對所學詞匯的記憶,從而使學生將新學習的詞匯融入自己的語言系統和認知體系之中。作為英語學習者,除了需要定期復習所學詞匯,還要注意新詞的積累來擴大詞匯量。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學會忽略對理解文章不會造成影響的生詞、難詞,以此提高閱讀速度。
(二)夯實語法基礎
為了進一步解決初中生在英語閱讀中遇到的句法問題,教師的英語教學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改善。首先,教師應系統、集中開展句法結構與語法點的專題講座,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句子類型與句子結構,以及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強調句等,并進行大量的訓練。例如,在做閱讀時,因為簡單句是句子的最小單位,所以教師應先指導學生從簡單句開始,練習劃分句子成分,之后再訓練學生對并列句和復合句進行劃分,幫助學生提高對主從句的辨識度,使學生具備將長難句分解為簡單句來理解的能力。其次,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識別指代的訓練強度以及對于時態的敏感度。通過強化來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三)宏觀把握篇章結構層次
句子構成段落,段落構成篇章,所以為了能夠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學生需要精準地分析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文章的具體內容體現在段落之間,而每個段落通常有一個主題句來表達本段內容的中心思想,因此,抓住每段的主題句是理解閱讀的關鍵。只有從整體把握全篇的結構層次,抓住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確全面地理解文章。
(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了解認知需要是有效學習過程的第一要素。個體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思維就會處于喚醒狀態,此時,學習者對于即將出現的刺激就有一個加工的準備傾向。所以,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閱讀內驅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可能地考慮到學生的動機需求,閱讀材料的選取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誘導學生閱讀。同時,教師應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正確的外語閱讀教學模式,而不僅限于語法翻譯法。
(五)改善閱讀習慣,傳授正確的閱讀技巧
要提高閱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一方面要求學生改進自己不良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并能做到學以致用。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大意,培養學生利用上下文語境猜詞辨義的能力,還可以利用構詞法的相關知識進行詞義猜測。同時,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也可以提高閱讀速度。閱讀策略不僅包含了閱讀中的一些技巧,如預測(predicting)、推測文章內容(inferring),猜測語篇中的詞義(guessing),略讀(skimning)、跳讀(scanning)等,還包含閱讀者為了達到預期的閱讀目的所采取的有選擇性和控制性的行為(Paris,Lipson & Witson,1983)。略讀和尋讀是初中生在閱讀理解中頻繁使用的技巧。略讀指的是在閱讀中跳過細節和不重要的描述與例子,以較快的速度抓住文章梗概的閱讀方法。尋讀,指的是讀者確定要尋找的特定信息,然后從相應的閱讀材料中快速查找(陳添益,2011)。掌握好這兩項技巧,學生便可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對應的閱讀技巧。而在實際應用中,學生要求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使閱讀技能內化。
(六)豐富背景圖式
面對初中生英語背景圖式的欠缺,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要將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銜接起來,使學生不是脫離語言背景孤立地學習語言知識。安德森(Anderson,1983)概括了圖式在閱讀理解中的功能:可為吸收和同化課文提供理想的框架:可提供記憶線索和檢索規則,以便更有效的理解和回憶課文;可促進學習者對課文的概括和編輯,為在長時記憶中有效的儲存而概括出內容要點和主題。在進行外語閱讀教學中,可采用圖式法閱讀教學模式,在學生閱讀開始前先補充文本內容所涉及到背景知識,使學生帶著好奇心進行文本閱讀。老師在外語教學時,要適當引入除教材以外的不同類型,體裁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擴充知識面;另一方面,學生要通過自主閱讀激發內部動機,主動擴充課外閱讀量,獲取零散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豐富背景圖式。
[1]Anderson,J.R.1983.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Paris,S.G.,Lipson,M.Y.& Witson,K.K.1983.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8:193-316.
[3]陳添益.高中英語閱讀理解障礙中的非語言因素[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34-235.
[4]徐智鑫,張黎黎.二語動機:理論綜述與案例分析[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
[5]王春玲.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行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6]宗鳳昌.課文詞匯處理過程中的例句優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8,28:55-58.
李婷(1992-),女,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英語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10-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