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瑋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
從《世說新語》看王戎
劉麗瑋*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思想最為矛盾,性格變化也最大。他是竹林玄學的繼承者,同時又影響著元康玄學。本文將結合《世說新語》,討論三個時期王戎不同的性格特征,并論述其對魏晉玄學的影響。
世說新語;王戎;魏晉玄學;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包括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河內向秀、陳留阮咸、沛國劉伶和瑯琊王戎,是魏晉清流名士的象征。而身處之一的王戎,既無學術著作,品行又劣跡斑斑,但是他卻能躋身于“竹林七賢”,實在令人費解[1]。根據《世說新語》的記載,不同時期的王戎性格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原因需要我們深究。
王戎,字濬沖,瑯琊臨沂人。少年時代的王戎,聰明伶俐,崇尚玄學,同時又輕視金銀,深得阮籍的賞識。雖然二人年齡相差懸殊,但是卻成為忘年之交。此時的王戎,是“竹林玄學”的繼承者。
(一)聰明伶俐?!妒勒f新語·雅量》記載:“王戎七歲,常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Γ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2]。”名士傳曰:“戎由是幼有神理之稱也①?!?/p>
(二)膽識過人。《世說新語·雅量》記載:“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2]?!?/p>
(三)藐視金銀?!妒勒f新語·德行》記載:“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領州刺史。渾夢,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2]。”
(四)不守禮教?!妒勒f新語·德行》記載:“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牀,和哭泣備禮……不應憂嶠,而應憂戎[2]?!?/p>
(五)崇尚玄學。《晉書·王戎傳》:“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歲,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后出。謂渾曰:‘俊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3]?!?/p>
伴隨著高平陵事變,“竹林七賢”內部出現了分歧,以嵇康、呂安等為代表躲進山林,拒絕司馬氏集團。另一種是以阮籍、王戎等為代表,投向司馬氏集團。在魏末司馬氏政府中,王戎左右逢源。他既能與阮籍不守禮教,縱情酒色,又能得到司馬氏的追隨者,鐘會的青睞。《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2]。”而《世說新語·賞譽》篇記載:“王濬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鐘士季,須臾去,后客問鐘曰:‘向二童何如?’”鐘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2]?!比欢?,伴隨著司馬氏殘暴的殺害名士,王戎妥協了,從一個追求社會理想的清流轉變為唯利是圖、虛偽奉承的小人。
(一)視財如命。《世說新語·儉嗇》篇記載:“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2]?!薄妒勒f新語·儉嗇》:“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后更責之[2]。”
(二)唯利是圖?!妒勒f新語·紕漏》記載:“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武帝崩,選百二十挽郎,一時之秀彥,育長亦在其中。王安豐選女壻,從挽郎搜其勝者,且擇取四人,任猶在其中[2]?!?/p>
(三)向往竹林?!妒勒f新語·排調》記載:“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王笑曰‘卿輩意亦復可敗耶[2]?’”
伴隨著“竹林七賢”的瓦解,竹林玄學所倡導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顯然很難繼續再發展下去,這是一種極高的道德人格理想,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導致后來郭象等人對它的糾正。西晉太康以后,門閥子弟“放達”之風盛行,蔑視明教,使明教發生危機。郭象認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明教”,二者密不可分。他提出“內圣外王”的學說,認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顯然是為統治者服務。郭象《莊子注》曲解“道”的含義,不露痕跡的加上儒家的傳統色彩。而王戎,便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社會的黑暗殘暴,促使王戎性格快速轉變,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和玄學有關。無論是向往竹林之游還是品評人物,也都是以玄學為標準,這體現了他思想與行為的矛盾復雜性,這也是虛偽混亂社會的產物。
到了晚年時期,西晉政局動蕩,王戎性格又發生了變化,遠離官場,自由游樂是他的追求。
賈后荒淫亂政,諸王擁兵自重,官僚奢侈腐化,社會已處于總崩潰的邊緣。王戎看到政局無法逆轉,于是敷衍政務,尸位素餐[1]?!稌x書·王戎傳》記載:“戎以晉室方亂,慕蘧伯玉之為人,與時舒卷,無蹇諤之節,自經典選,未嘗進寒素,退虛名,但與時浮沈,戶調門選而已,尋拜司徒,雖位總鼎司,而委事僚宷,間乘小馬,從便門而出游[3]?!薄短接[》記載:“王戎雖為三司,率而私行,巡省田園,不從一人,以手巾插腰,戎故吏多大官,相逢,輒下道而避之②”。王戎這個時期開始返璞歸真,回歸田園,重溫竹林時代的平民生活。雖然時過境遷,但他對竹林的向往和懷念一直存在?!妒勒f新語·傷逝》記載:“王濬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2]。’”
后來發生“八王之亂”,王戎淪為政治道具,面對戰場的生死,王戎從容不迫,保持了名士風度。《晉書·王戎傳》記載:“在危難之間,親接鋒刃,談笑自若,未嘗有懼容[3]?!?/p>
[ 注 釋 ]
①《世說新語·雅量》注引《名士傳》:“戎由是幼有神理之稱也.
②《太平御覽》七百十六引《竹林七賢論》:“王戎雖為三司,率而私行,巡省田園,不從一人,以手巾插腰,戎故吏多大官,相逢,輒下道而避之.”
[1]王曉毅.王戎與魏晉玄學[J].東岳從論,2011(12).
[2]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中華書局,1987.
[3]房玄齡,等.晉書[M].中華書局,1974.
[4]衛紹生.竹林七賢與魏晉玄學[J].中州學刊,2014(10).
劉麗瑋,女,漢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I
A
1006-0049-(2017)10-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