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鑫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二戰后德國魯爾工業區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
楊 鑫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魯爾區的傳統產業出現了經濟衰退問題,為了實現魯爾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德國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來培育魯爾區的新興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借鑒魯爾工業區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推動山西省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和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
二戰后;魯爾區;新興產業;培育
(一)資源、能源型產業的衰落
1.產業結構的單一性
德國魯爾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又緊鄰法國的洛林鐵礦,所以從工業化時期開始魯爾地區的發展就形成了以煤鐵資源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同時,豐富的煤炭資源也推動原煤開采、焦炭生產、煤化加工、鋼鐵鍛造、機械制造、發電和化學工業的崛起。二戰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占到了德國煤炭開采總量的80%,鋼鐵產量占到了德國鋼鐵總量的60%,電力占全國的30%,使得德國魯爾區享有“歐洲工業引擎”的美譽。
在產業結構轉型之前魯爾區的煤炭采掘業、鋼鐵加工業和化工生產占了工業生產的絕對比重。這種產業結構對資源依賴性強,而且經濟結構又倚重于重工業。因此,在傳統工業部門生產中主要是以重型化工產業為主。同時,這一地區又具有壟斷組織集中化的特點,煤炭和鋼鐵行業主要是以大型企業為主。從魯爾區現代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看,魯爾區以煤鋼生產為主導的產業并沒有及時的更新或演進。因此,當魯爾區的煤鋼產業遭受到危機或衰退時并沒有形成新的主導產業,所以魯爾工業區必定會走向衰落,從而導致這一地區的經濟發生衰退,而且還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之中。
2.市場需求的轉變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德國魯爾區的經濟結構的弊端日益明顯。這一時期,隨著世界能源消耗結構的改變,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沖擊,魯爾區首先遭遇到了“煤炭銷售危機”。德國魯爾區煤炭產能的過剩和全球性的煤炭銷售的不景氣,使得魯爾地區的煤炭工業受到了巨大沖擊。同時,魯爾區也遭遇到了“鋼鐵銷售危機”。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相繼獨立的民族國家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其中能夠生產和出口鋼材的國家也越來越多,使得世界鋼鐵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爆發使魯爾地區的鋼鐵銷售結構也進一步惡化。這一時期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鋼鐵、汽車、造船業、建筑業的生產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此外,技術革命的推動使得以塑料和鋁合金材料為主的鋼鐵替代品越來越多被用于生產和消費領域,這就造成了鋼鐵消耗的急劇減少。這些因素導致了國際市場對德國魯爾區鋼材需求的大幅下降。同時,德國南部的以信息技術為重點的新興工業區的崛起也吸引了大量資本和人才,這也減少了對魯爾區傳統工業的資金和技術投資。
(二)社會制度不夠完善
1.人口減少和失業人數增加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煤鋼產能的萎縮,使得魯爾地區大量的煤礦和鋼鐵冶煉廠關閉。產業轉移和企業倒閉造成了煤炭和鋼鐵生產冶煉人員的高失業率。高失業率的結果導致了就業人數的下降和人口的大量外流。例如,從1964年到1980年間,魯爾地區工業就業人數從占西德總人數的10.8%下降到了8.3%,到了1991年,工業就業人數更是下降到了7.9%。其中采礦就業人數在1957年到1980年間,從47萬人下降到了14萬人。此外,鋼鐵行業就業人數也出現了大幅度下降趨勢。從1976年到1987年間,鋼鐵就業人數從14.7萬人下降到了8.2萬人,下降比例為42.7%。同時,人口和移民人數也在不斷下降。例如,從1961年到1987年間,魯爾地區人口總數從567.4萬人下降到了525.7萬人。同時,就業人口的下降導致了較高的失業率。例如,在1970年魯爾區的失業率僅為0.6%。到了20世紀80年代,全國范圍內的平均失業率為4.8%,而魯爾區的失業率為5.3%。到了1990年,魯爾區的失業率高達10.8%。較高的失業率導致了大量熟練工人和年輕人被迫遷移到了德國南部新興工業區和其他經濟發達地區中謀生。
2.環境破壞
首先,魯爾工業區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在魯爾工業區內,大大小小的煤鋼企業每年都要把未經過處理的污水大量排放到萊茵河中,這不僅導致了萊茵河水質的下降,而且也導致了水生生物的滅絕和傳染疾病的傳播蔓延。同時,魯爾地區的工礦企業每天排放出的工業廢氣、工業粉塵、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因此,這些有害氣體和污水的排放不僅對這一地區人們的身體狀況造成了損害,而且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其次,煤炭開采也導致了地面下沉和塌陷。在地表以下的煤炭開采使得地層被不斷掏空,地面下沉十分嚴重。地面的下沉與塌陷不僅造成了整個地區地表高度發生下降,而且也對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同時,地面垮塌和下沉對地表建筑和設備也帶了不同程度的損毀,而且地面下沉也會導致在煤炭挖掘過程中出現礦難事故。
(一)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
1.制定法律法規,實施法律保障
產業的轉型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法律效力來進行規劃和治理。從20世紀60年代起,聯邦、州、市共同參與了對魯爾工業區的改造。為了增強魯爾工業區的競爭活力,1966年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制定了第一個總體發展規劃,把大力改造煤鋼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合理布局工業產業以及建立現代化的交通網絡等內容形成了魯爾區的整治方案,并作為法律依據嚴令全區各級政府嚴格遵守執行。20世紀70年代,由于受到世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失業人數和社會矛盾不斷增加的影響,北威州政府提出了“魯爾行動計劃”,以保證魯爾區在經濟轉型中能夠適應新工業化的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聯邦政府于先后制定了《礦冶地區未來協議》、《煤礦改造法》、《環保基本法》和《聯邦區域整治法》等,以此來保證魯爾區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各項規劃政策能夠正常實施和加快魯爾區產業轉型的發展步伐。
2.加強財政補貼,予以資金保障
在魯爾工業區的改造和振興過程中,為了減少失業和維護地區穩定,德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和改造該地區的煤炭和鋼鐵企業。這些補貼主要集中在了稅收、投資、價格、環保和研發等領域。例如,德國聯邦政府和北威州政府在1983年為鋼鐵工業的改造提供了31.5億馬克的專項投資補貼。到1998年底,德國聯邦政府對經營煤炭生產銷售的魯爾集團提供了將近300億馬克的資金補貼。同時,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就業崗位,西德政府還提供了低息貸款和就業貸款等多種補助手段。除了西德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補貼外,歐盟為了保證區域內整體經濟狀況的均衡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通過優惠貸款等方式對魯爾區的改造提供資金援助。此外,歐盟還出資支持魯爾工業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并為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這些措施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魯爾工業園區傳統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換。
(二)創新驅動引領企業生產
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發展,魯爾區在注重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也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他們把自己的研發重心集中在了信息技術、環保、新能源、生物科技、醫藥等多個領域。到了20世紀90年代,魯爾地區已經擁有100多家生物技術公司,800多家新能源企業,軟件網絡公司也達到了11萬家。
魯爾區經濟的轉型和發展首先得益于這些大型企業有著自己的研發機構。例如,經營煤炭生產的魯爾公司建立煤礦研究中心成為了當時聯邦德國最大的煤炭研究機構,該機構擁有17個子研究中心,4個煤炭研究實驗室和計算機處理分析中心,科研人員則高達1100多人。其次,大型企業也加強了同高等院校的合作關系。例如,在魯爾區的波鴻大學、科隆大學、波恩大學和多特蒙德大學都成為了這些大型企業進行企業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發重鎮。這些大學建立的科研機構,大大加快了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步伐。第三,這些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適應市場需求的科研計劃,保證了產研和產學的緊密結合。
(三)新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優勢有效銜接——以工業遺跡旅游為個案
由于生產結構的變化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在工業化初期興建的大量工礦企業和建筑物被大量廢棄。如果要徹底清除這些廢棄的設施建筑必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這些工業遺存又有著潛在的巨大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因此,聯邦政府結合魯爾工業區的工業遺存資源,并借鑒歐美等國的一些先進經驗,開始了對工業遺跡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工業遺跡旅游產業。對工業遺跡的開發主要是通過利用魯爾區廢舊的礦井、倉庫、鋼鐵廠房、車間等廠礦建筑,并將其改造成博物館、公園、休閑購物娛樂區、展覽中心等等。例如,哈廷根的“亨利”鋼鐵廠被改造成了博物館;杜伊斯堡北的煤渣山被改建成了風景公園;哈姆市的一座廢棄的煤礦改造成了國際建筑展覽公園;杜伊斯堡鋼鐵廠被改造成了一個景觀公園;奧博豪森市的鋼鐵廠被改造成了中心購物區等等。此外,工業遺跡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推動了旅游服務產業的發展。其中,從事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在不斷上升。例如,在2003年,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數已經超過了5萬人,其營業額已經高達66億歐元。因此,對工業遺跡的開發利用不僅改善了地區的環境質量和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創意的工業遺跡旅游帶動了地區文化產業的繁榮,并提高了魯爾區的整體形象。
(一)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趨于合理
在經濟轉型之前魯爾區長期以來是作為一個資源型為主的城市而存在。這一時期,魯爾區產業結構單一,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規劃雜亂無章,交通設施落后。二戰后,為了使城市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更加合理,魯爾區對魯爾煤田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并通過加強企業間的聯系合作也優化了對鋼鐵企業的管理。此外,魯爾區也制定多項政策,吸引外來投資,鼓勵和支持新興產業落戶魯爾區。同時,魯爾區在改造傳統大工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高興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并全面規劃城市布局,改善和拓展了交通設施,使一個功能結構單一的鋼鐵城市發展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城市。
(二)基礎交通設施更加完善
二戰后,魯爾區還進一步加大了對陸上交通設施的投資。為此魯爾區大力發展陸上交通建設,擴建其交通網絡。目前,魯爾區的鐵路里程已達到985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里程有603千米,國家公路有715千米,聯邦公路有2005千米,區域公路有1341公里。鐵路和公路的建設不僅進一步提高了貨運的速度,縮短產品運輸時間,而且還緩解了中心地區的交通壓力,同時也加強了核心區域同邊緣地區的聯系。除了一般的水路交通運輸外,魯爾區還興建了長達8500公里的管道運輸設備和多條快速鐵路,并加強了多特蒙德的威肯德機場的航運能力。同時,還開通了與倫敦、柏林的空中航線,進一步加強了魯爾區與外界的聯系。因此,這種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的形成,不僅為魯爾區的強勁發展提供了交通保障,而且也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迅捷的信息資源。
(三)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首先,除了通過國家立法限制環境污染外,魯爾區也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研發和改進生產技術和設備,淘汰落后產能以及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其次,為了治理水污染,魯爾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幾家大型污水處理廠,并對生產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同時,魯爾區也加強了河道的清污工作。第三、對受到破壞的土地進行植被覆蓋,種草植樹,恢復原貌。經過20多年的綜合治理,魯爾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并最終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
聯邦德國政府在經過將近50年的治理改革后,魯爾工業區的經濟結構轉變取得了很大成果,其中煤炭開采和鋼鐵生產的主導地位已經被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取代。德國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平穩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再次使魯爾區煥發新春。到目前為止,德國魯爾區的產業部門更加多樣化,產業結構也更加合理。
[1]漢斯·約阿希姆·巴爾土斯等.《德國史》第2卷.東柏林科學出版社,1965.
[2]哥倫比亞大學.《1750年-1970年歐洲歷史統計年鑒》,1978.
[3]威廉·德格著,馮為民譯.《西德魯爾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4]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
*2016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二戰后德國魯爾工業區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及啟示》(晉教研函[2016]4)的研究成果。
F416.72;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