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杰
河北科技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專題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賈明杰*
河北科技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國近現(xiàn)代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主干課之一,專題式教學能夠使《中國近現(xiàn)代綱要》課更具有針對性、實踐性與科學性。專題式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基于教學大綱以注重學術研究設置專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當然專題式教學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注重專題與高校所在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結合。
中國近現(xiàn)代綱要;專題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中國近現(xiàn)代綱要》(簡稱綱要)課是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高校大學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綱要”課的開設對堅定大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激勵大學生的奮斗熱情和歷史使命感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綱要”課程教學課時少、內容多的突出矛盾日趨凸顯,如何在有效課堂教學期間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綱要”教學改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專題式教學以打破傳統(tǒng)按照教材章節(jié)體系授課的方式,基于大綱的基本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提煉與整合,圍繞專題確定教學方式。雖然專題式教學在高校應用比較廣泛,但是其做法與思路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本文試圖對筆者近幾年來進行的“綱要”課專題式教學的思考、探索與實踐經驗加以闡析,以求教于方家和同行。
(一)專題式教學能夠更加針對性的開展“綱要”教學,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學目標。“綱要”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如果教師按照課本的順序開展教學,那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很難深入的了解我國的歷史發(fā)展史,也達不到思想政治學習的目的。而專題式教學則可以按照教學大綱教學的基本要求,遵循時代精神開展專題內容教學,以此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例如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因此高校可以開展“弘揚萬里長征精神”的專題教學,以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專題教學能夠使“綱要”課更加科學,符合教學規(guī)律。實踐證明“綱要”課內的知識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課存在疊加,如何處理多課程之間的疊加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手段,專題式教學則是按照某一專題開展教學,有效的規(guī)避了多科學內容疊加的問題,突出了核心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專題式教學能夠更好的發(fā)揮“綱要”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綱要”雖然是對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但是其更側重對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培養(yǎng),“綱要”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國家最新的政策、研究成果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因此專題式教學模式有效的改變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的鏈接,體現(xiàn)了“綱要”的時代性與思政性,并更好地發(fā)揮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綱要”課開展專題式教學的動因
在“綱要”課教學中實施專題式教學的動因主要是源于高校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面臨的兩大突出問題:一是“綱要”教學內容缺少新鮮感。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主要分為初中和高中兩部分,我國高校大學生都經過6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學習中國歷史,因此當大學生接觸到“綱要”課時其普遍反應已經學習過了,因此會產生一種厭煩的心態(tài),進而導致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存在反感情緒,這種情緒直接影響學生的求知欲。另外“綱要”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如果內容缺乏新鮮感,尤其是缺乏與時代的融合則難以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有為青年;二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影響“綱要”課教學目的。不可否認經過多年的教改,專題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其在實踐教學中依然沒有突破灌輸式教學范疇,仍然以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方式支配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例如“綱要”課教學仍然是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因此解決“綱要”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科學合理的運用專題式教學模式,以此實現(xiàn)“綱要”的教學。
(二)“綱要”課專題設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實踐證明專題式教學對提高教學實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因此在“綱要”課教學中實施專題式教學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如何設置專題是專題式教學的核心,因此結合多年的實踐研究,專題式教學應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1.專題設置必須要以教材內容與教學目的為根本。專題式教學就是按照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對教學教材內容的提煉與整合,雖然可以進行適當?shù)恼{整,但是此種調整必須要僅僅圍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主題和主線,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xiàn)過大或者過窄的內容調整。“綱要”課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四個選擇”。當然專題設置也要體現(xiàn)出課程的教學重點。中國近現(xiàn)代史資料浩繁,內容復雜,因此需要教師抓住重點,通過專題講座突出教學重點,澄清疑點和突破難點,提高理論認識,運用歷史資料為思想理論教育服務。
2.專題設置必須要注意課程教學的整體性。大學生在接觸“綱要”課之前已經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其在規(guī)律性、本質性認識上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在專題設置時強化課程教學的整體性:一是專題并不能脫離課程的連貫性,其必須要保持與課本的完整性。例如教師在選擇某一專題時必須要緊隨課本的知識,不能脫離課程主線;二是專題屬于相對獨立的體系,因此在專題設計上要打破時空界限,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合理安排教學。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專題時需要注意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性。
3.專題設置必須以提高教學實效性為目標。提高教學實效性是教學改革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在專題設置時必須要清楚不能為了實施專題教學而進行專題設置,而是應該僅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綱要”課進行專題設置。目前當代大學生基于外界復雜的價值影響,很多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出現(xiàn)了動搖,因此高校可以開展“萬里長征”專題教學,以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志。
“綱要”課時間跨度比較長,教學時數(shù)僅有三十幾個課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是高校開展“綱要”課教學改革的主要瓶頸。結合其他院校的專題式教學改革做法,融合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實施“綱要”課專題式教學的具體對策如下:
(一)科學合理地設置專題
依據(jù)“兩個了解”和掌握“三個必然”的要求,高校要根據(jù)教材設置專題,專題的設置必須要符合當代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必須與當前社會經濟發(fā)展相融合。我校將“綱要”課設置為11個專題:武則天與慈禧太后、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永遠的孫中山、孫殿英大盜清東陵、《建黨偉業(yè)》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戰(zhàn)爭、從《潛伏》看信仰的力量、朝鮮戰(zhàn)爭和偵破炮擊天安門、劉少奇與文化大革命、鄧小平與改革開放。當然在具體的專題教學中需要及時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專題,例如基于當前我國南海問題的日趨緊張關系,高校要切實發(fā)揮大學生關心時事政治的特點,開展愛國主義專題教學,組織與南海主權相關的歷史資料,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的歷史發(fā)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將社會實踐融入到專題教學中
實踐教學與實踐鍛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形式與內容,“綱要”專題式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主要取決于“綱要”學科屬于知識性、理論性以及實踐性的特點,《綱要》課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和依據(jù)。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豐富課堂實踐教學形式,通過“讀書工程”、“辯論”以及觀看歷史影像資料等方式獲知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高校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高校在考核評價中應采取多種方式,全方位的進行評價。實踐活動的考核評價是否客觀、全面,取決于考核評價的標準。學生實踐活動效果的優(yōu)劣需要依靠考評標準判斷。
(三)合理地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模式
專題教學不僅僅是設置專題的教學,設置專題及講解專題只是其中的重要步驟。在專題教學當中應當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模式。尤其是互聯(lián)網+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要求在專題教學中要更多的融入多媒體教學,以此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四)借助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專題教學
高校在推動專題式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利用當?shù)氐募t色資源優(yōu)勢,以研究當?shù)貧v史文化作為切入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我校地處河北保定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史,保定陸軍學校、直隸總督府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可以充分借助當?shù)丶t色資源開展專題性的教學。例如結合保定陸軍學院可以講解國民黨發(fā)展史,以此讓學生形象的了解國民黨的發(fā)展歷程。
[1]閻治才.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專題教學內容體系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9).
[2]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賴繼年.“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專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教育研究,2015(09).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題名稱:《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專題化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16GJJG342)。
K
A
**作者簡介:賈明杰(1975-),男,山東梁山人,河北科技學院,主要從事高校歷史教學與研究。 黃 艷 吳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