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慶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圍城》中諷刺性夸張的認知語義分析
馬生慶*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錢鐘書先生憑借其獨特的語言風格與思想深度成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圍城》是錢鐘書先生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其學貫中西、融會貫通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鮮明的是這部作品中夸張、幽默、犀利的諷刺藝術,使得整部作品顯得生動又不失深刻。本文主要對《圍城》這部作品中的諷刺性夸張進行認知語義分析。
諷刺性夸張;認知語義;《圍城》
《圍城》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諷刺文學作品之一,作品中幽默風趣的語言、新奇的比喻和對生活、婚姻的深刻分析為其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和歡迎,也使《圍城》這部作品成為了經久不衰的文學名著之一。錢鐘書先生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有著敏銳洞察力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這部作品中,他從不同的視角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審視,尤其是對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留學生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刻的挖掘,這也使得《圍城》這部作品成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諷刺小說。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圍城》的諷刺性夸張進行全方面的分析。
《圍城》中的主人公是中國傳統家庭走出的知識分子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傳統知識分子的特點,包括儒家文化的浸染以及社會大環境下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正是方鴻漸身上的這些傳統禮教觀念的影響,當方鴻漸與蘇文紈分手后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自責,在對蘇文紈說出實情時也顯得猶猶豫豫、畏畏縮縮。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種違反傳統道德觀念的行為。方鴻漸曾經在西方國家留過學,受到了一些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因此他身上也有不同于一般中國知識分子的叛逆,他不愿意像其他迂腐的學者那樣裝模作樣、道貌岸然。在那些真正的傳統知識分子面前,方鴻漸又顯得另類與格格不入,他強烈的自尊心和執拗的個性使他不愿意向這些讓他看不起的人低頭。在面對那些不理解、不認同他的人時,他甚至經常表現得膚淺可笑。對方鴻漸來說,他周圍的世界就是他的圍城,他不斷努力著試圖從這圍城中逃離出來。錢鐘書先生主要通過描寫方鴻漸的家庭生活來突出圍城的主體。最后成為方鴻漸妻子的孫柔嘉看似羞怯緘默,實則精明而工于心計,有著專橫的意志和多疑敏感的個性,是中國文化的典型產物。錢鐘書先生在描寫方鴻漸的生活時也體現出了他自身對于中國社會傳統陋習的憂慮和批判。他用細膩的文字展現出了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中國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面前的矛盾、掙扎、彷徨、迷茫,同時也揭露了一些知識分子的虛偽、自私。對于方鴻漸、趙辛楣、董斜川等人,作者雖然揭示了他們性格中的缺陷,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仍然屬于善良的人。而對于韓學愈、李梅婷、汪處厚、陸子蕭、高松年等人則極盡了諷刺和挖苦,深刻的揭示了他們自私、冷漠、虛偽。《圍城》這部作品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錢鐘書先生憑借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對這些人的個性、內心等都進行了準確的描寫,并在描寫這些人物的過程中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腐敗,社會的封建落后,官場的黑暗以及喪失了理想與精神歸宿的人彷徨茫然的生活狀態。
情節是一部小說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圍城》這部作品中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是通過一些簡單的細節卻能揭露最真實的人性。在情節的發展上,《圍城》這部小說與《儒林外史》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情節自然發展的過程中突出諷刺的特點。《圍城》反映的主要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現狀,相當于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可以說,《儒林外史》和《圍城》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諷刺小說的集大成者,但兩者在諷刺藝術手法的應用上還是有所差異的。《儒林外史》是直接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制度進行諷刺和批判,而《圍城》則是在對人物的描寫中凸顯出真實的人性和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困難的處境。《儒林外史》采用的是客觀描述社會現實的手法,而《圍城》則是通過說明性的敘事進行諷刺。《圍城》最大的亮點在于對人物性格形象恰到好處的描寫,在展現這些人物形象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起到了良好的戲劇效果。小說中有一個情節是寫方鴻漸乘船回國,當船行使到西貢時,小說中寫道“:這是法國船一路走來第一個可夸傲的本國殖民地。船上的法國人像狗望見了家,氣勢頓長,舉動和聲音也高亢好些。”當方鴻漸出發去三閭大學時,作者又寫道:“瞧那法國巡捕,就是去年跟自己同船來上海的,在船上講過幾次話。鴻漸想同船那批法國警察,都是鄉下人初進門,沒一個不寒窘可憐。曾幾何時,適才看見的一個已經著色放大了。本來蒼白的臉色現在紅得像生牛肉,兩眼里新織滿紅絲,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氣,可驚的是添了一團兇橫的獸相。”這些描寫都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又顯得生動有趣。
一篇文章的節奏也對文章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閱讀《圍城》這一小說時讀者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就是小說的情節看似平淡,但是在這種平淡的敘述中讀者的心情卻會隨著小說主人公一起跌宕起伏。這得益于作者對小說節奏恰到好處的把控。錢鐘書先生在創造《圍城》時引用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和典故,除了一般的文學作品外,還涉及到了宗教、哲學、醫學、生物等各個領域的內容和專業知識。更值得一提的是《圍城》中許多新奇又貼切的比喻,這些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多種類型,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一些深奧的道理就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被展現出來了。例如,《圍城》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比喻:“一個人的缺點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它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給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是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標識。”這句話不僅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了缺點的特點,同時還具有諷刺的特點。再如,方鴻漸從寧波到金花的過程中充滿了波折,但是在錢鐘書先生的筆下,這段經歷卻顯得妙趣橫生。他將方鴻漸乘坐的車比喻成了官僚的官架子和別扭的女孩,這種比喻手法十分的新穎又很貼切。像這樣突破常規又符合形象的比喻在《圍城》中比比皆是,這體現了錢鐘書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觀察力。比喻就貴在創新,一個再好的比喻用了很多次以后也會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為此,創作者需要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和素材,不斷的發掘和創造新的比喻。在這方面錢鐘書先生不愧是一位大師,他能夠將生活中的形象信手拈來,通過自己的改造就能形成一個生動的比喻。例如,小說中將方鴻漸兩個弟媳懷孕的身體比作“兩個吃飽蒼蠅的大蜘蛛”。這個比喻十分的生動鮮明,而且還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
諷刺是一門深奧的藝術,要想達到良好的諷刺效果必須有一定的思想情感作為媒介來進行表現,在小說的諷刺藝術中,這種媒介通常是語言。幽默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深刻的思想則是一部高質量的小說必不可少的要素。對于一部幽默諷刺小說來說,幽默風趣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是決定其質量的主要因素。錢鐘書先生作為一位文學巨匠,在這兩方面的把握上都做到了爐火純青。幾乎每一個閱讀過《圍城》的讀者都會被小說中幽默風趣、妙趣橫生的語言吸引和折服。
像《圍城》這一類看似情節平淡、語言輕松幽默的文章其實恰恰對作者的文學功底要求是最高的。錢鐘書先生憑借其淵博的知識、諷刺的才華為這部小說賦予了俏皮生動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小說的第一章中寫道,當時正在讀大學的方鴻漸羨慕學校里戀愛的男女,于是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要求推掉在他家里務農的未婚妻。在信中,他措辭凄涼,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父親的諒解和同情。但是他的父親卻以同樣的口吻暗指方鴻漸有懷春之情。在給方鴻漸的回信中,父親用懷春來反駁了方鴻漸的話。這里的“懷春”這個詞可以說是十分貼切和巧妙的,它將方鴻漸當時的心情一針見血的指了出來。方鴻漸在當時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而方鴻漸的父親則是一個狡猾而懦弱的書生,他給方鴻漸的回信就可以明顯的看出這種特點。
錢鐘書先生本人就是一位博學而睿智的學者,正是由于他自身在文學上的高度使他能夠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當時社會的怪象,冷靜而又深刻的剖析當時的社會現狀。《圍城》整部作品都是圍繞著上個世紀知識分子的生活展開的,在這種對日常生活的描寫中,其實作者真正
想表達的是文化諷刺。錢鐘書先生對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對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也有深刻的洞察,他將自己的這種體驗與文學創造結合在了一起,將方鴻漸的經歷、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知識分子一直以來就被看做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反映者,傳統文化也主要是通過知識分子來進行傳承。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學而優則仕”則是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出路和理想。過往的知識分子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有著明顯的差異的。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真正描寫知識分子這一特殊群體生活狀態的并不多,直到晚清時期譴責小說的出現,知識分子才進入了文學界關注的視野。上文提到過的《儒林外史》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更多的是描寫封建社會中文化在宦海的沉浮,而《圍城》則是表現了當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遇。
《圍城》里描寫的是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并通過這種描寫展現他們尷尬窘迫的生活狀態以及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平庸無為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通常都接受過西方國家的教育,與他們的上一代知識分子相比,在性格上更加開朗,有著較強的個人主義,方鴻漸就是這些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靠著丈人的資助到歐洲留學,在國外晃蕩了幾年后卻沒有什么成就,甚至連畢業證都沒拿到。回國之后也四處碰壁、一事無成。在戀愛時,他優柔寡斷;工作時又自視清高;成家后糾結煩惱,體現出了知識分子典型的軟弱無能。方鴻漸的好朋友趙辛楣則是青年知識分子的另一類代表。他喜歡談論政治,卻沒有真正參與政治的野心,他和方鴻漸一樣言語多過行動,但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還是心地善良的人,并未泯滅良知和人性。作者對他們的描述也是帶有善意的批判。而第二類知識分子則在性格和思想上有較大的缺陷。他們精于算計,以自我為中心。小說中這類知識分子的代表有董斜川、曹元朗、蘇文紈等。這些人雖然自私自利,但是還不至于貪婪,現代文化的教育使得他們還存在一絲良知,作者在對他們進行批判時也是適可而止。
最后一類知識分子則可以說是社會的渣滓了。在小說中,這類人的代表是三閭大學的教授們。他們不學無術,把學校當成勾心斗角的官場,相互排擠、打壓。有買了假文憑還心安理得高高掛起的韓學愈;有憑借關系當上系主任的汪處厚;有小人得志的李梅婷;還有背后高密陷害的陸子蕭。他們代表著知識分子中的丑惡嘴臉。作者對這一類人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和諷刺。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至少在某個方面有著突出的特點,彰顯出作者自身的個性和品格。《圍城》這部小說就很好的展現了錢鐘書先生淵博的學識和睿智的幽默。《圍城》在幽默諷刺的創作基調上對上個世紀知識分子的心理和生活狀態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又立體豐富,又進一步增加了小說的諷刺性。小說語言的犀利精準給讀者帶來了暢快淋漓的閱讀體驗,因此這部作品才經久不衰,獲得極高的評價和口碑。
[1]熊佳紅.諷刺手法在《圍城》中的運用[J].文學藝術研究,2013(05):12-13.
[2]代曉東.試論《圍城》的冷幽默[J].宜賓學院學報,2015(10):10-11.
[3]葉寧.談《圍城》的諷刺藝術[J].時代文學窯理論學術版,2013(11):84-86.
馬生慶(1992-),女,回族,青海人,渤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本科在讀。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