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潮
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我國的隱私權建設研究
白志潮
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隱私權侵權現象日趨嚴重,一方面是因為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體系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因為公民對于隱私保護的意識不充分,因此要對我國的隱私權進行建設應該首先完善我國的隱私權保護法律,繼而培養公民的隱私保護觀念,結合我國國情對隱私權體系進行建設。本文通過分析造成我國隱私權法律缺位的原因,并著重討論我國隱私權保護的建設方向。
隱私權保護;建設研究;法律法規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也創造了大量的經濟價值,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人們的隱私暴露在了公眾之下,是最容易觸犯隱私權保護法律的因素。
在如今的社會人們的隱私越來越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種各樣新型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例如通過相貌識別技術、網絡技術、監控技術、通訊技術等都能夠或多或少儲存到他人的隱私,并且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讓侵犯他人隱私有了更加方便、多樣的方法,這些隱私在具有專業技術的人面前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根本不需要經過他人許可就可以很輕易的了解到一個人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就如同網絡上經常出現的“人肉搜索”一般,即使是普通人在沒有任何證明的情況下也可以購買針孔攝像頭、竊聽器等等。在公共場所中監控攝像頭的日趨增多,天網系統的布置、城市管理的智能化進一步的壓縮了人們的隱私空間。技術的發展、技術漏洞的出現讓人們的隱私得不到良好的保護。
(二)公民隱私權保護意識缺乏
不同國家的隱私保護文化各不相同,我國的隱私保護文化較低主要是來源于鄉土社會傳統,人們通過親戚關系、鄰里關系組成團結的整體,在這些整體中,人們互相認識、幫助從而尋求更多的發展,在團體之中人們缺少隱私保護的意識,就算是一件小事都會在圈內廣為傳播。之所以被稱之為鄉土社會傳統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在農村中最為盛行,生活在農村中的人們娛樂手段較少,主要以談論生活中的瑣事來娛樂,因此就形成了依靠風俗習慣與道德輿論來約束行為的生活方式,法律意識、隱私保護意識的低下讓人與人之間的隱私很難受到保護。我國改革開放至今依然有大量的人們生活在農村中,鄉里鄉親互相串門、交談已經是一種中國文化,這樣的文化被農村中的人們帶入城市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國整體公民的隱私保護意識,即使有人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利于隱私保護,但是當其受到周圍人的指點時,也選擇了沉默。因此當人們的隱私受到侵犯時第一時間想的并不是訴諸法律而是沉默不言甚至受到脅迫這樣的情況在我國時常發生,但是規矩并不是法律,這就導致了有些人在無意間侵犯了他人隱私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建立符合國情的隱私權法律
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隱私保護文化不一樣,因此要在我國國情的基礎上來建立與完善隱私權保護法律才是正確的方式。隱私權是人格的一種受到民法的保護,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就有提到保護隱私權的條例,但是并沒有精細化、完整化,只是將隱私權歸類在名譽權中,將隱私侵權與名譽侵權統一處理,法律依據并不明確。針對這樣含糊的概念,首先應該確立隱私權在法律中的地位,明確的標識出隱私權的概念以及保護范圍。因此在民法中確立隱私權相關法律法規是非常有必要的。
明晰侵權行為:①非法竊取他人情報、未經允許公布他人隱私、利用他人隱私;②干涉私人活動、監視私人活動,破壞他人日常生活;侵入私人領域。
咎責問題:過錯原則。侵權者在能夠或者應當預見其行為的基礎上,無論是主觀還是意外均應承擔侵權責任。如果隱私權人先行侵犯了對方的合法利益,使得對方在維護其基本權利的基礎上侵犯了隱私權人的隱私,根據自力救助的原則,對方可免除或減輕法律責任。
責任承擔:因為隱私利益同時具有精神利益與物質財產利益兩方面關系,所以侵犯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應當從兩個方面考慮。非營利為目的隱私侵犯與營利為目的隱私侵犯,非營利為目的隱私侵犯,隱私人受到精神利益方面的損害,那么侵權人應當承擔停止侵害、恢復聲譽、消除影響以及損害賠償;以營利為目的侵犯他人隱私,對隱私人造成了物質財產方面的損害除了要承擔以上責任外,還應當沒收非法所得或繳納罰款。
(二)提高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意識
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意識與國家文化息息相關,中國的鄉土社會傳統雖然有著漫長的歷史但是這樣的傳統確實對于隱私權保護是一個難題,如今人們的現代觀念逐漸提高,許多人也開始質疑這樣宣揚他人隱私的傳統是否觸犯了法律。根據我國的問卷調查研究表明,2015年我國在遭遇個人信息被傳播或者濫用的時候只有7%的人會選擇訴訟,當別人宣揚自己私生活的時候80%都覺得應當忍受。但是這相較于2010年的問卷調查中的4%與90%要進步了許多。這就表明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隨之提高,隱私保護的意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提高公民的隱私保護意識應當從宣傳入手,通過法治宣傳進入學校、社區,教育公民竊取、盜用、宣傳他人隱私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一方面通過道德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另一方面通過法律手段讓這樣的約束化為主動,使人們自主的去保護自身甚至是他人的隱私。
隱私權是公民權利的一部分,是人權的一種,其反映了現代以人為本的思想主義。我國的隱私權法律的構建還并不完善,因此在對隱私權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國外對于隱私權法律的保護制度,再綜合我國國情進行完善。隱私權不僅僅是人權也是一種現代社會價值觀的體現也是時代潮流的趨勢,我國由于現代化的進程起步較晚,對于隱私權相當的不注重,主要體現在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意識低下,因此在完善隱私權法律的同時,更好做好隱私保護的宣傳工作,讓人們自發的去保護隱私權,維護自身利益。如今社會有太多被他人侵犯隱私卻選擇默然忍受的人,這樣的行為不符合現代化的發展規律,也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時代思想,對社會、對國家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建設完善的隱私權保護體系是十分迫切的現實需求。
[1]張彬彬.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中的隱私權保護[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53-55.
[2]劉東芝.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4.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