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對專利法修改中專利權行政執法問題的探討
趙亞麗*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我國專利法正在進行第四次修改,其中專利權行政執法是這一次修改中爭議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專利權行政執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僅僅是法律體系相協調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彌補司法保護的不足,當然,專利權行政執法也存在著執法范圍不當擴大、執法主體不適格以及專利權行政執法的非終局性會導致行政執法整體低效的問題,因此,應當從限制執法范圍、規范執法主體、堅持司法終局與依法行政三個方面來完善專利權行政執法,以實現法律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專利法修改;專利侵權;行政執法權
我國專利法自1985年4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以來經歷了三次大的修改,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四次修改。此次專利法修改則屬于自主創新,是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的新篇章,從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看,專利法第四次修改是全面性的修改,涉及實質性修改的條文共33條,其中專利權行政執法問題是此次專利法修改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本文對專利權行政執法存在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做簡要的分析。
(一)從法律條文分析專利權行政執法存在的必要性
修訂草案中第三條第一款新增規定賦予了專利行政部門的主動查處權,改變了以往專利行政部門對于專利侵權等行為監管的被動地位,這也和我國著作權法、商標法中規定的行政部門享有的主動查處權一致。第二款和第三款對專利行政執法主體進行了規定,即省級、社區的市級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縣級人民政府專利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專利工作,依法開展專利行政執法,提供專利公共服務。這一規定擴大了專利行政執法主體的范圍,有助于解決現在日漸增多的專利侵權糾紛案件,另一方面也和著作權法、商標權法中規定的行政執法主體相一致,符合知識產權系統內部的協調一致性。
草案中第六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專利行政部門對有證據證明是擾亂市場秩序的故意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或者假冒專利的產品,可以查封或扣押,就確認了專利行政部門的行政強制權。符合《行政強制法》第10條第1款的規定,這也規定了專利行政部門的調查取證權和行政強制權,由于專利侵權的證據難以取得,如果規定只能有法院才能有調查取證權則會形成法院調查取證難的局面,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增加專利行政執法部門的調查取證權和行政強制權有助于解決這個困頓的局面,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
(二)專利權行政保護能彌補司法保護的不足
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相比,不告不理,對專利權的保護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它不會主動參加到對專利權的保護當中來,它實現的只是對個案的保護,而專利權行政執法具有主動性,不僅僅只對個人起到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所依據的是國家公權力,依靠國家公權力來維護整個國家的專利管理秩序,和司法保護相比,它保護的范圍更廣也更有效。
我國目前的專利權保護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多元化的解決糾紛的途徑,而且,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這無疑增加了司法機關的壓力,專利權行政執法的加入為侵權糾紛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更加強有力的解紛途徑,能夠解決日漸增多的案件,減輕司法機關的負擔,若對專利權行政執法棄之不用很可惜。
(一)執法范圍不當擴大
專利權的本質其實是私權而非公權,TRIPS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開篇就寫到承認知識產權是私有權利,專利權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當然也是私有權利。此外,專利權作為一種私權,當然遵循的是意思自治原則,權利人對自己所擁有的專利權享有自由處分的權利,不受他人的干涉,即使是國家公權力也不能隨意干涉。專利權行政執法雖然是對專利權提供了一種行政方面的保護,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體現出了公權力向私權利方面的滲透,這體現出了行政權的擴大,這也不符合我國實現依法治國,保障私權,限制公權的基本理念。
(二)執法主體不適格
我國現行《專利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專利行政部門負責管理全國的專利工作,統一受理和審查專利申請,依法授予專利權。這表明國家專利行政部門享有的僅僅是審查、登記等權利,而草案中增加的專利行政處罰權、強制權也都由本該負責受理、審查、授予專利權的專利行政管理部門來實施,這是不恰當的。首先,作為專利行政管理機關,法律并沒有授予其行政執法權,它具有的僅僅是履行專利權的注冊的相關職責,專利行政管理機關行使專利行政執法權于法無據。其次,如果賦予專利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權,就會導致“自己是自己的法官”,很容易造成執法不當、執法不公,造成當事人利益的損害,進而危害到公共安全、社會安全,這在我國以維持社會穩定為大政方針的現實情況下是不相符合的。
(三)專利權行政執法的非終局性會導致行政執法整體低效
我國《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時,認為侵權行為成立的,可以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當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這一規定體現的就是專利權行政執法的非終局性,而草案第六十條只是將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替換成了專利行政部門,并沒有改變行政執法的非終局性這一特點。行政執法的非終局性會導致許多案件最終會進入到司法程序,法院仍要承受不小的判案壓力。而且,案件只要進入了司法程序,行政執法所具有的高效、簡便、成本低的特點就都蕩然無存,訴訟周期再加上行政執法所用的時間就會很長,反而會降低行政執法的效率,造成司法資源和行政資源的雙重浪費。
(一)限制執法范圍
專利侵權糾紛可以分為一般的專利侵權糾紛和特別的專利侵權糾紛,特別的專利侵權糾紛就是指侵犯社會公共利益、擾亂市場秩序的專利侵權糾紛。對于一般的專利侵權糾紛,應該充分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尊重公民對他的私有權利在不損害公共利益、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自由處分的權利,而不應當是專利行政執法權的主動干涉。對于特別的專利侵權糾紛則可以規定專利行政執法權的干預,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侵犯了專利權人的利益,它還侵犯了更加重要的公共利益、社會利益,僅僅依靠權利人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來解決糾紛,并不能有效的制止侵權行為也不能有效的維護自身權益。
因此,專利權的介入應當堅持當事人的主動申請為主,嚴格限制行政機關依職權介入的原則,并且專利法中應當明確專利權的分類,規定只有當專利侵權行為侵犯到公共利益、社會利益時,專利行政部門才可以行使行政執法權,對于一般專利侵權糾紛則應規定行政執法權不能干涉,糾紛的解決要充分考慮到意思自治,比如加入協商制度,協商不成可以提起民事訴訟等解決途徑。
(二)規范執法主體
草案中第三條新增規定把專利權的執法主體擴大到了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專利行政部門,這個條款并不能很好的解決“自己是自己的法官”這一現象,因為各個地方的執法水平并不一樣,驟然的將行政執法權下放并不見得是好事,反而會導致更多的侵權糾紛。除此之外,專利行政部門它本身又是專利權的審查、登記等機關,它行使的主要是監管職責,它不是專利行政執法的適格主體,專利行政執法主體必須經由法律法規的專門授權,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都無權適用。
因此,專利權的行政執法主體應當是專門的執法機構,和專利權的行政管理機關分離,不能直接規定縣級以上本來行使管理職責的行政部門來充當專利權的行政執法主體。另外,應當組建專門的專利權行政執法機構,賦予其執法職權和職責,這樣可以使專利行政管理機關受到監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公正的發生,也給了專利權行政部門一次自我糾錯機會,有利于提高專利行政部門的公信力,從源頭上解決專利侵權糾紛。
(三)堅持司法終局與依法行政
我國專利法解決糾紛的途徑實行的是“雙軌制”,即既有行政保護又有司法保護,兩者是并行的,公民可以自由選擇,同時堅持司法終局的原則,把司法監督作為防止專利權行政執法權力濫用的最后一道防線。雖然加入司法保護會導致解決侵權糾紛的效率降低,但是,如果沒有司法終局,則會導致專利行政執法權的無限制的擴張。所以說,司法保護的加入與否實際上就是公正與效率的博弈問題,這需要我們來權衡。本人認為要以公正為先,不管是司法救濟還是行政救濟,它們兩者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糾紛,以實現公平公正,實現對權利人的保護,如果結果都是不公正的,有了效率又有何用,所以一定要以公正為前提,兼顧效率。
堅持司法終局為原則并不一定會導致解決糾紛效率的降低,它解紛時間長的問題主要是針對個案來說,對于解決專利侵權糾紛這個整體來說,它反而會提高整體的效率,因為它實現了對專利行政部門的有效監督,專利行政部門就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能有效減少濫用職權導致的不公正問題。最后,專利行政部門也應加強自身的監管,依法行政,行政權介入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法定的原則和程序,堅持當事人主動申請為原則,行政部門的介入要限定在特定的情形,防止行政權的濫用,造成對私權的損害,這也是從源頭上減少專利侵權糾紛的一種有效途徑。
[1]李永明,鄭淑云,洪俊杰.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限制[J].浙江大學學報,2013(5).
[2]李芬蓮.中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困境及出路[J].廣東社會科學,2014(3).
[3]陳越.我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模式新探[J].當代經濟,2015(16).
趙亞麗(1991-),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太原科技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生。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