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青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司法裁判中的法理與民意
盧艷青*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社會機制越來越完善,我國部分法院為了保證其作出的司法裁判能夠回應民意,在司法過程中出現了直接用政治化手段解決本應該由司法手段解決的糾紛和問題,法律則是保證司法裁判中法制框架中保證能夠回應民意的重要手段,這一方面和根據行政意志、常理來回應民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關,此外還與價值判斷、詞語技術方法有密切的聯系。法官需要依據法理來疏導、說服和鑒別民意,通過這種方式來形成體現民意的裁判規范等多種方式,達到柔化剛性法律的目的,促使司法發揮社會調節器的作用。
司法裁判;法理;民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化解出現的社會矛盾遏制社會不和諧因素的產生,我國的司法部門提出了“司法為民”“和諧司法”“司法民主”等多項政治性司法政策,提高司法的能動性。本文對司法裁判中的法理和民意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給有關部門一定的啟發,防止出現不講法律、法理以回應民意的現象。
根據調查,我國有很多法院為了使其做出的司法裁判能夠回應民意,在進司法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不講法律、不講法理的情況。例如,本應該由司法手段解決的糾紛卻直接用政治手段解決,在大型調節活動中出現不講法理的現象,導致司法活動不公,調節和決判在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依法解決法理糾紛的方法,但是有部分法院為了保證能夠回應民意,不按照法理開展活動,而且在對法官進行整治考核時將調節率作為考核指標,并且將案件的當事人是否上訪作為法官判決是否有誤的標準,在司法裁判中應用政治化手段會迫使法官考慮自身存在的職業風險,這種情況下法官會過于追求調解率,最終會導致法官做出的司法裁決不是以法律和法理作為依據的,直接影響了司法裁決的公正性。
經過調查法案我國的司法裁判互動中存在不依據法律來尋找使用的法律規范現象,這就直接導致了司法誤判的現象發生,這些都是由于法院對司法回應民意的作用認識不夠清晰,這樣一來會增加我國司法裁判活動發生脫離法制軌道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闡述法理在司法回應民意中發揮正確作用,保證司法裁判在法律框架體系中發揮重大的法制作用。
通常情況下司法領域當中的民意都是來源于一般社會公眾的利益需求,是一般社會公眾根據日常概念和生活常理來進行司法裁判,并且所具有的觀點和看法是通過輿論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輿論都是民意,也有部分輿論是謠言,民意和公意在本質上也有不同,公意的內容具有規范性特點并且司法裁判具有一定的依據,還具備一定的反復適用性特點,民意則以情緒化、群體極化、娛樂化、碎片化為特點,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民意具有一定的非規范性,民意的主體不是全體民眾,而是全體民眾當中的部分人群,此外,民意還具有多樣性特點,包含了代表各方當事人利益的民意,也包含了站在其他立場上的民意,這其中也存在主導下民意,雖然在很多情況下非理性民意會給司法裁判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還是有部分民意是理性正當的。例如,在公共場合下法律專家所表達的意見和主張便具有專業理性,因此,可以將民意分為正當民意和不正當民意,司法裁判不應該將民意全部排斥在外,而是應該采用科學、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吸收、采納正當民意。
司法行為的正確性不是由它是否得到公眾的認可所決定的,法官行為的正確性的保證條件辨識與法理保持高度一致,這也是根據法理來保證司法裁判的合法性、正確性的依據,法理是法律的根本競速和普遍原理,能夠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并且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這也是法律的基礎和必備素養,法官以法理為依據能夠識別、疏導、吸收正確的民意,還能夠找到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來體現正當的民意司法裁判規范。
在進行司法裁判時,法官需要以法理為依據吸收正當民意,對法官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在進行結果考量時,通常不會將成文的判決指示完全從法律、司法裁判實例中獲取,這就需要法理來輔助法官進行司法裁判活動,能夠提高法官司法裁判體現民意的特點。
在進行裁判說理時,所進行的法律論證應該根據法理來進行,保證當事人和社會公眾能夠對體現民意的司法裁判具有一定認可度,能夠幫助法官克服任意和專斷的行為。一旦當所裁決的案件在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也就是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法官必須根據法律來做出相關司法裁判以履行自己不能拒絕裁判的義務,同時在進行司法裁判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對法理的分析和應用。
綜上所述,司法裁判回應民意必不可少地需要依據法理來開展,在進行審判程序、法律適用以及裁判說理活動時,法官依據法理能夠鑒別、吸取民意,并且積極在自己的司法裁判活動中尋找能夠體現民意的方法和形式,從而達到柔化剛性法律,充分發揮司法調解社會的作用,司法在回應民意時,應該以法理為依據進行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避免出現不鑒別法理就盲目使用的現象,而且更不能用政治手段來替代法理和法律,要在司法裁判中堅持以法理為依據,走正當、合理的法律程序,用法理來回應民意的法制需求,為民權的實現提供法律依據,促進司法裁判向著更加公正、健康的方向發展。
[1]陳燦.論法治一體建設語境下法理與民意的互動[J].現代交際,2014,06:18-20.
[2]于曉青.法官的法理認同及裁判說理[J].法學,2012,08:76-86.
[3]孔祥俊.從司法的屬性看審判與民意的關系[J].法律適用,2010,12:2-9.
[4]滕威.司法裁判中非正式法源之適用——以民意為主要研究對象[J].法制現代化研究,2009:449-460.
[5]涂云新,秦前紅.司法與民意關系的現實困境及法理破解[J].探索與爭鳴,2013,07:44-50.
盧艷青(1992-),女,漢族,江蘇睢縣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理學。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