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喆
遼寧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論《詩經·周頌》的政治文化功能
于 喆*
遼寧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頌,是《詩經》里的一部分,是貴族在宗廟中祭祀鬼神和贊美祖先、統治者功德的樂曲,共40篇,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其中《周頌》共計31篇,又被稱為“廟堂文化”。《周頌》是周王室的宗廟祭祀詩,除了單獨歌頌祖先功德外,還有一部分是在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收或秋冬之際感謝神的樂歌。《周頌》雖然是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文化,但是其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它的和諧理念、團結和凝聚宗族的理念,這些理念對于鞏固政權、加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周頌》有著重要的政治功能。另外,《周頌》中還有許多詩篇對祭祀時的音樂、舞蹈等作了描寫,因而其具有審美功用,更重要的是它還是周朝的“教科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所以說《周頌》有著很重要的文化功能。
政治;文化;審美;和諧
(一)歌頌有德的祖先
周人對祖先的崇拜在《周頌》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周朝有德的祖先包括后稷、文王、武王等。后稷和文王是周族領袖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們一個發明了農耕,這種生活方式成為周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一個為周滅殷打下了基礎;一個是始祖,一個是周人發展史上最偉大事業的奠基人。《周頌》中就有許多歌頌這兩位祖先的詩。
(二)春祈秋祭
周朝初期,統治者認為農業生產的作用大,所以在農民開始種地時,要舉行重大的祈谷、藉田典禮,來祈禱上天保佑糧食豐收。通常這時候天子會領著大夫、諸侯、大官到農田里進行犁地。秋天收獲糧食后,還要在地里舉行報祭禮,來感謝上天的賞賜。《周頌》中的《豐年》等作品,就是春天夏天祈求豐收、秋冬回報上天的樂歌。
(三)嗣王祈求江山世代延續
《訪落》、《小毖》都是天子希望長治久安,保佑天下的詩。《訪落》中寫到“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我即為之初,年齡尚小,所以國家大事都和叔叔一起商量著辦,治國的路線政策也仿照著父王的來制定。先王治國經驗豐富,而我閱歷不多,所以內心很恐慌,即使有群臣來相助,我還是擔心做事欠妥當。我幼年登位經驗少,國家又多災難。只能聽從先王的教訓,治理國家。父王就保佑天下太平吧。
(一)鞏固周朝統治者的權威
頌就是用來歌頌祖先的,《周頌》中有很多詩歌贊美祖先,尤其是祭祀詩歌。祭祀表明人類覺得有神靈存在,通過祭祀人類能和上天取得聯系,然后渴求上天保佑人民,使人們獲得萬福。周朝人們認為,天子聽命于上天,所以天子能命令人民去做任何事情,從而也就達到了鞏固周朝統治者權威的作用。
(二)宣揚孝道加強團結
《周頌·載見》詩中寫到:“載見辟王,曰求厥章。龍旗陽陽,和鈴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天子率領著諸侯大夫舉行祭祀,諸侯大夫穿著祭服,連諸侯們的馬匹所佩戴的東西也很漂亮,諸侯大夫們排著隊祭祀先王,祈求獲得萬福安康。以上這首詩從諸侯大夫的態度來強調周人對祭祀的重視,并且尊敬祖先,同時也宣揚了孝。《周頌》在宣揚孝道的時候,也起到了凝聚宗族,加強團結的作用。
(三)告誡天下反對分裂
在《周頌·思文》中,有例子:“怡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詩中直接用上天來警告諸侯大夫,不能劃分自己的地盤。如果他們聽上天的命令,而且也聽從天子的統治,上天就會保佑諸侯;如果諸侯不聽天命,也不服從周王,上天就會滅掉諸侯。由此得知,周天子想利用上帝信仰的思想來掌握人民的思想,讓他們聽命于天子。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周頌》的政治功用之一就是“告誡天下,反對分裂”,從而達到江山永固的目的。
(一)周朝的“教科書”
周王朝具有詩歌教育的傳統,而教材就是《周頌》。《周頌》是周民族的史詩,是宗廟祭祀詩,又是周朝貴族對子孫進行歷史教育的教材。通過學習《周頌》,周朝的子孫不僅可以了解周朝的典章制度還可以學到周朝的歷史文化。所以說《周頌》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例如《噫嘻》詩中寫到“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等,這首詩描繪的是周成王進行大規模耕作的情形。在祭祀活動中,周朝貴族的子孫聽著對祖先的頌歌,想象著祖先的功業,同時又是在接受禮儀文化的教育。所以說《周頌》作為當時的“教科書”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二)《周頌》的審美功能
《周頌》中有許多詩歌描寫藝術美,比如,有許多嚴肅的祭祀場面,如《周頌·雍》詩中寫到:“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等,諸侯們的車鈴悅耳和諧,許多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祭祀的諸侯大夫們表情嚴肅認真,把宰殺好的公牛獻上,開始舉行祭祀儀式。所有的樂器彈唱出美妙的音樂,跳舞的人們聚集在一起,聲勢恢弘,場面非常壯觀。使人享受視覺和聽覺的盛宴,人們由此產生審美情趣。總之,《周頌》從歌唱,演奏,舞蹈等方面分別體現出了它所具有的審美功能。
[1]張文波.試論《周頌》與先秦詩樂舞一體[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1):1-5.
[2]祝秀權.論《詩經·周頌》的時代特征[J].文藝評論,2011(02):3-5.
[3]楊雋.“金奏”樂象與“祗庸”樂德——兼論《周頌》的禮學文化內涵[J].文藝評論,2011(02):1-3.
于喆(1991-),女,山東德州人,遼寧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