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悅
蘭州理工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淺議污染環境罪
張書悅*
蘭州理工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2012年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將原刑法第338條規定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本文首先從個罪與類罪、危險犯這兩方面討論污染環境罪的爭議點,最后從國外對污染環境罪相關立法經驗談對我國的啟示。
污染環境罪;爭議;經驗
作為一個新罪名的污染環境罪可以說自出生就伴隨著爭議聲,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闡述此罪名的主要爭議點。
(一)個罪與類罪之爭
從刑法立法中可知污染環境罪目前是個罪,但是筆者認為本罪宜屬類罪。因為第一刑法第六章第六節除了338條的規定外,還對一些具體污染環境的罪名作出了規定。目前的污染環境罪是一個兜底罪名,如果一個犯罪行為不構成刑法第339條至345條規定的具體犯罪時,就按照兜底罪名定罪。第二,污染環境罪中,環境的范圍不局限于339條-345條所指的范圍,比如對大氣、水體、土地的污染都沒有相應的具體罪名。第三,多元化的背景會使具體到某個犯罪時其行為模式不僅僅表現為排放、傾倒、處置,可能會出現其他的危害行為方式。比如說水污染程度不同承擔的刑事責任理應有所區別,盡管司法解釋有相關規定,但是如果可以有一個獨立的罪名,使立法更加詳細具體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并且這種具體的立法也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及意義。因此,筆者認為本罪應為類罪,主要起兜底作用,應該細化個罪。
(二)結果犯、行為犯、危險犯之爭
從刑法第338條的規定我們可以明確此罪為結果犯。但是對此,有很多學者認為污染環境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必須具有防范風險的意識。也就是說將污染環境罪定為結果犯從觀念上講并不能引起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我國環境法強調預防為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這樣的規定與環境法的一些基本原則相矛盾,因此出現了主張“行為犯”、“危險犯”的觀點。主張“行為犯”的觀點認為只要出現了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處置廢物等行為就觸犯本罪,結果的程度只是一個量刑標準。主張“危險犯”的觀點認為只要排放、傾倒、處置廢物的行為達到了產生危害結果的危險狀態,不要求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筆者認為后兩種觀點都將犯罪的既遂標準提前,這樣就會降低行為人的入罪門檻,這種風險意識的刑法觀理論上有利于環境犯罪的降低。
雖然,各個國家由于國情等各方面的差異導致了立法上的差別化,但是,只要是結合我國國情并能為我國所利用的經驗,我認為都應該借鑒過來,這樣才能推進我國環境刑事法律的進步。
(一)立法專業化
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環境刑事立法都趨于專業化。比如德國在其刑法典中設專章規定環境污染犯罪,英美等國采用附屬環境刑法,日本、巴西等國的單行環境刑法。形式上這些立法模式反應出各國對于污染環境問題的重視。實質上這種立法模式的背后是立法技術的專業化、成熟化的反應。反觀我國,環境污染犯罪僅在刑法第六章第六節有規定,并且將污染環境罪作為個罪對待,不利于解決日益復雜的環境問題。因此,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將污染環境罪作為刑法單獨的一章,然后分別針對污染各項環境要素(水體、大氣、土壤等)的危害行為進行法律規制。在立法過程中,盡量應該讓具有環境保護專業背景知識的人以及公眾參與其中,而且在具體的研討之前也應該進行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不能簡單地“拿來主義”。
(二)理論創新化
關于環境刑法的立法中心思想,目前存在“人類環境說”、“生態環境說”、“折中說”三種。基于“人類環境說”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理念,該理論認為自然環境本身并非刑法的保護對象,如果一個危害行為僅僅對環境造成了破壞而對公民的人身財產權益沒有造成直接的損失時,是不構成污染環境罪的。但是這一理念確實忽略了生態的價值,不利于可持續清潔發展。基于“生態環境說”產生了生態中心主義理念,該理論認為應該將生態環境作為單獨的法益,即侵害生態環境是環境刑法的必要條件。這一理念同樣存在缺陷,過于強調容易限制人類社會經濟的進步,導致經濟止步不前。綜上可知,采取“折中說“能使優缺點互補。德國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后,最終采用了折中的理念。結合我國國情現實地來看,“人類中心主義”占據了明顯的絕對地位,這種理念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而“折中說”既把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上了理論的新高度,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利于代內代際正義的實現,又不忽視國家要求進步發展的歷史使命,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環境刑事法律理念應該與世界最新的理念接軌,采取“折中主義”較為合理。
(三)危險說的強化
當今世界,諸多國家將污染環境犯罪定立為危險犯,比如日本、德國、美國。而我國的污染環境罪是結果犯。筆者認為危險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其與環境法預防為主的理念相一致,僅懲罰實害犯達不到環境刑事立法的真正目的。其次,危險犯便于司法實踐,由于環境破壞的結果具有持續性、不確定性,損害結果的發生可能與危害行為存在時間差,這樣因果關系的證明也存在難度。不利于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再次,有利于代際公平,有學者曾經認為“應在結果發生之前,對使自然和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處于危險狀態的環境犯罪行為予以處罰,即對危險犯的處罰,才是對人類和環境的最好的保護”因此,筆者建議逐漸將污染環境罪由結果犯過渡為危險犯。
[1]馮軍.國外環境污染犯罪治理的經驗分析[J].河北法學,2014,3,32(3):34.
[2]許良.中德環境污染犯罪比較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5:11.
[3]朱琳琳.污染環境罪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2,3:41.
張書悅(1993-),女,漢族,山西運城人,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法。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