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連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 太谷 030801
淺談當代青年道德價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張萬連*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 太谷 030801
當代青年的道德認知總體水平普遍提高,但一部分青年的道德價值呈現自我意識強烈、責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迷茫以及價值追求庸俗的特征。這些變化既有青年自身發展的主觀原因,也有某些道德現象認識誤區影響的原因。
當代青年;道德價值觀;特征影響因素
(一)價值主體自我意識強烈
當代青年關注自我、注重個人,價值追求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第一當代青年往往理想化傾向嚴重,加上他們缺乏實際社會生活體驗,所以,對理論和實踐、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客觀差距的理解就存在偏差,這在客觀上就造成了青年自我認識的片面性、自我評價的主觀性和自我調節的不穩定性。進而造成了他們關于自己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存在著模糊狀況。第二是社會消極現象的負面影響。一些人不能辯證的看待甚至引進西方哲學思潮中的某些觀點,盲目地宜揚所謂的自我價值,其實質是脫離了社會背景的,所謂的自我選擇,其實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謂的自我實現,其實質是不擇手段的代價等等。這樣的結果就使得少數學生形成了自高自大、自我可以理想化發展、甚至自我就是衡量事物的標準等極端錯誤的思想傾向。
(二)價值主體責任意識淡薄
社會責任感是個體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心理感知,是社會個體從社會那里接受社會所要求的積極行為態度以后,內化于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個體對自身在人類社會和自我發展中所承擔的責任的一種意識。簡言之,就是個人對奉獻與索取以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觀點的看法的問題。有關調查報告顯示,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是當代青年所推崇的,這不同于以往那種“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的傳統奉獻美德,而“講求回報,要奉獻,也要索取”則成為大多數青年的道德信條。甚至在某些青年看來,無論是社會、還是集體、或者是他人都能且只能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他們只強調“自我”,社會責任感與奉獻意識早已被拋之腦后。
(三)價值主體理想信念迷茫
我們的年輕人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看似激情澎湃,實則焦躁不安;他們看似斗志昂揚,實則不堪一擊;他們看似人格獨立,實則搖擺不定。各種不良思想的干擾以及知識碎片化使得廣大青年一見到“所謂的啟蒙思想”就不能自拔,從來不管它是精華還是糟粕。啟蒙運動的目標原本是認識萬物的本質,可是現在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這是個啟蒙過度的時代”,正因為如此,就有了理性解放的荒謬結果——讓更多的人跟著輿論走,而非跟著既定的理想走,從而削弱了個體的獨立精神,進而造成了青年群體的精神極度空虛的現象,進而助長了青年最致命的傾向——此時此地的所見所聞就是一切,長此以往,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自然迷茫了。
(四)價值追求世俗化
當代一部分青年更多的將自己的意志集中在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生活娛樂的層面。“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了價值觀、社會結構與社會發展之間長期復雜的相互關系。”在經濟高度發展、政治、文化交流頻繁的今天,美容、購物、追星作為時代的產物,或者時代的反映,它的興起和繁榮越來越多的為青年所關注。越來越多的青年追求自由、放逐自我、張揚個性。部分青年卻過分沉湎于此,注重衣著打扮、追捧娛樂明星,長此以往必定影響他們的主流價值選擇,進而使得其價值追求世俗化。最后淡化其政治理想、削弱其公德意識,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優良愛國主義傳統被宣布過時,發奮圖強、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幾乎消解殆盡。
(一)青年自身的特征
第一、價值主體心理不夠成熟的客觀原因。青年所處的青年期決定了青年心智不穩、不成熟。青年期青年的身體繼續生長發育,各種身體器官趨于成熟,思維、情感、興趣、能力、性格等迅速發展,知識積累豐富,但實踐經驗缺乏,世界觀還未形成。簡言之,就是青年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的不穩定性,正因為如此青年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處于經常變化的狀態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青年的價值心理、價值標準、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呈現多變的趨向,“此刻認可的東西,不久之后也許就成了反對的東西,現已形成的東西,也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被拋棄,剛剛理解了一種價值觀,卻又跟隨潮流追尋另一種價值觀了。”這些飄忽不定的因素是青年價值觀的確立的必要條件,是青年通過反復探索確立最終價值觀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使青年最終形成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必經階段,是經過比較、實踐而形成的科學價值觀,大大降低了主觀隨意性。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則會形成相反的效果。因此,一部分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穩定。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的層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升華為理性認識,所以容易被事物的假象予以迷惑,被錯誤思想所誤導。
第二、價值主體“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的時代特征。當代青年生活在物質生活水平非常富足、衣食無憂的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讓現在的年輕人過分追求物質享受,過分強調所謂的“個性”,為了突顯“個性”,他們大肆追捧時尚、流行、美容甚至整容,長此以往就導致了青年精神需求的庸俗化與世俗化,不利于青年價值觀的科學提升。另一方面,由于青年沒有理性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當他們面對花樣繁多的美容時尚現象時,往往依據事物的現象來判斷與評價乃至做出自己的價值選擇,從而形成盲目推崇潮流,極大增加了使平庸化的東西被奉為新潮的可能性,恰恰相反,深刻而且崇高的東西則被丟棄,伴隨美容時尚而來的媚俗現象和部分青年過分追求夸張怪異的心理,為部分青年膚淺俗氣的精神需要提供了溫床。這就是部分青年的價值選擇表現出庸俗化的原因,有礙于青年價值選擇的自覺提升。
第三、“中國式”的主體培養方式。當代青年的家長努力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當代青年基本習慣于“拿來主義”的富足生活。這種現象一旦成為普遍之后,慢慢的他們就會去攀比,就會覺得不勞而獲是很正常的。就是這些使得一部分青年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遇事退縮,沒有擔當。
總之,當前青年價值觀呈現出的新特點,是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我們在了解了青年群體所奉行的價值觀的基礎上,發現它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做出定論,我們能做的就是以客觀態度看待青年價值取向的現狀,緊密聯系青年自身特征以及青年的實際生活環境,對癥下藥地開展教育和引導工作,使其盡快與社會的主導價值觀相一致,使其順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定的目標健康發展。要讓當代青年懂得,生活不只是為追求物質的無限滿足,它更多的是一種真正的精神享受,真正的人生需要獲得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對道德現象認識的誤區
第一、負面影響論。過分強調負面影響的人認為;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尖端科技的不斷突破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與道德相悖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給我們帶來經濟極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與道德相悖的產物,因而就出現了一部分不懷好意的敵對分子高調宣揚極少數以踐踏社會公德以攫取財富的事例。這對于深度轉型期的我們,舊的制約機制、監督機制、道德觀念遭到削弱,而新的一套機制和觀念又未確立、完善,這種對社會公眾產生的“示范效應”,使得社會道德價值規范遭到了嘲弄。不僅不利于當代青年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原則,而且對經濟的發展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第二、附帶效應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道德建設必須建立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道德是經濟建設的附屬物,道德的存在就是為了服務于經濟的。所以,只有經濟上去了,道德水準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而道德的進一步提升也是為了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確實能夠為道德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升,但道德水平只能依靠人為的建設來提高,它沒有自我提高的功能。此外,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么,社會實踐就是青年思想觀念變革的源泉和動力所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著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道德的終極起源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但是道德的歷史性告訴我們,道德一經產生發展,就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精神力量對社會產生影響和作用。因此,道德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參與了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的整個過程。這種忽視道德相對獨立性,強調經濟決定道德的說法,不能正視道德作用以及地位,是極不合理的。這對指導當代青年積極主動地探索和構建符合社會發展的道德價值原則有負面影響。
總之,當前青年價值觀呈現出的新特點是我們所屬的世界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產物。加之,社會對道德現象認識存在的一些誤區,不利于當代青年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原則。因此,我們需要緊密結合青年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現實狀況,因勢利導的開展教育和引導工作,同時,盡可能的加強對道德現象的正確認識,從而正確的引導青年使其價值觀盡快與社會的主導價值觀相一致,使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至于偏離軌道。
[1]謝昌逵.青年價值取向轉變的意義[J].社會學研究,1987(2).
[2]賴英騰,謝麗華.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調查與思考[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4(0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6:32.
張萬連(1990-),女,山西寧武人,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在讀。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