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璋
1.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高級職業中學,山西 臨縣 033200;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淺析現代國際關系及國際格局的發展歷程
陳 璋1,2*
1.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高級職業中學,山西 臨縣 033200;2.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彼時的新興國家就已經開始通過國際會議、結盟等方式,參與國際體系的建構,而并非通過霸權戰爭,取得霸權之后,再主導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國際體系。通過分析各個時期國際體系的歷史現實發現,新興國家參與國際體系建構的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從早期的軍事擴張,到現在的參與過建構治理制度。
新興國家;國際體系
隨著上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的瓦解,美國一支獨大;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騰飛;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日本尋求政治大國地位。國際體系在兩極格局之后,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新興國際行為體,在快速增長的經濟實力的支撐下,其參與國際體系建構的意圖明顯,且信心滿滿,這對原有的國際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
現代國際關系是伴隨民族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自其產生到20世紀初,國際關系一直以歐洲為中心。1648年,歐洲經過30年戰爭后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17世紀后半期歐洲的戰爭、外交與合約締結表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國際結構。實際上,它自形成之日起就從來沒穩定過。從這一角度講,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體系。
19世紀初,拿破侖用戰爭機器暴打歐洲,歐洲原有的封建統治階級非常恐慌,他們聯合起來對抗拿破侖,拿破侖因此失敗。在制裁法國這一基本準則之上,取得戰爭勝利的歐洲封建統治者們,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國際會議,恢復了歐洲封建君主的專制統治,以及戰爭之前原有的統治秩序。封建統治者聯盟的目的,不僅是防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也是為了鎮壓歐洲乃至世界革命,進而維護封建體系和統治利益。它代表四大國的意志,也可以說是代表了落后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意志,它按照大國的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恢復歐洲舊的統治秩序,限制了法國的發展,阻止了歷史的前進。在維也納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來解決相互間的爭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歐洲各國之間戰爭的頻繁程度,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國際關系的發展。維也納會議以后,歐洲國家政治上走向反動,專制統治加強,各種矛盾日趨尖銳。1830年8月,比利時獨立,再次改動了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版圖。維也納體系確定的歐洲版圖陸續被改動,維也納體系受到嚴重動搖。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由資產階級領導的1848年革命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列強的國家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勝國希望能夠重新劃分勢力范圍,改變各國在東亞、中東、歐洲和太平洋的統治秩序。從1919年開始到1920年,協約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會,簽訂《凡爾賽和約》,確立了西方列強在歐洲、非洲、西亞統治的新秩序,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各國之間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終于在歐洲、非洲和西亞建立了戰后統治秩序。從1921年開始到1922年,各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新一輪和會,簽訂諸多條約,確立了戰后資本主義列強在東亞、太平洋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同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了戰后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非但沒能消除各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矛盾,而且還為日后更大的爭端埋下了伏筆。特別是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抬頭,他們正是利用人們的復仇心理,取得了統治地位,進而對外擴張。在戰勝國中,有些對勢力范圍的劃分結果不滿也造成了各國之間的矛盾深化。這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西方列強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劃分,在亞洲、非洲的殖民統治秩序,從誕生伊始就引起了各國的不滿,20世紀20年代這個新秩序逐漸瓦解,而后數年又被新世界性經濟危機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爆發,標志著該體系徹底解體。
經過二戰摧殘的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二戰后期,隨著戰爭形勢的轉變和勝利的臨近,從1944年秋起,盟國舉行了一系列國際會議,具體討論戰后世界的秩序問題,形成一系列影響二戰后世界秩序的文件,特別是以《雅爾塔協定》為主的國際政治格局,即雅爾塔體系。20世紀60年代,由于赫魯曉夫、勃烈日涅夫等人推行霸權政策,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解體;20世紀70年代,歐洲共同體迅速強大、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伴隨各自實力增強,要求在政治上獨立自主、不甘愿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資本主義陣營隨之分裂。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趨勢演變。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一極轟然倒塌,標志著雅爾塔體系完全瓦解。
從上述國際體系的形成到解體,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的國際體系的建立往往是體系主導國家通過軍事擴張,戰爭等形式,取得“霸權”地位,然后主導建構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國際政治體系。但是,隨著兩極格局的解體,世界形勢呈現多級化發展趨勢,各個力量之間的實力差距不斷縮小,且趨于平衡,爆發大規模戰爭,或者像美蘇爭霸時期的軍備競賽,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對于戰后的新興國家,諸如中國、印度等,對國際話語權的訴求,不斷加強,對參與建構新的國際體系,有著強烈的愿望。
新興國家力量的快速增長,使得它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國際權力分配的狀態,新興國家是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沖擊的來源,但改變或已經改變的國際權力分配的狀態,可能不誘使新興國家采取激進的方式向霸權地位發起挑戰。新興國家與原有國際體系主導力量在各個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之后,新興國家所面臨的是改變原有國際體系的戰略選擇。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體系更替可能是通過戰爭手段,但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之后,使用軍事擴張手段參與國際體系建構可能會適得其反,相反,致力于建構國際治理制度,更有可能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國。建立一些新的國際治理制度,不是體系主導國的專利,新興大國地位可能也有很廣闊的前景,增加了在新的治理制度建立過程中討價還價的籌碼。最后,選擇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削弱體系主導國的位置,更能為新興國家創造取得體系主導地位的機會。因此,國際體系中的新興國家,與原有體系的主導國家之間的權利競爭,只在主導治理制度建構中實現。國際體系主導地位的更替,最終要看能否主宰建構全球治理制度。
陳璋(1990-),男,漢族,山西呂梁人,工作單位: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高級職業中學,讀研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學科教學(歷史)專業。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