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琳君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鄂托克旗文物事業與和諧鄂托克
喬琳君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鄂托克旗擁有眾多典型而富有特色的文物遺址,如恐龍化石和足跡、桌子山巖畫、秦長城、漢代壁畫墓、阿爾寨石窟寺、蘇里格敖包等;鄂托克旗文物事業起步較早,取得了四個“第一”等成果,然而,現在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因此要加大文物遺址保護力度,克服文物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建設和諧鄂托克開辟一條無污染、低耗能的發展之路。
鄂托克旗;文物遺址;文物事業;和諧發展
典型的高原地貌,純正的草原景觀,使鄂托克旗成為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部一道靚麗的風景。大量的海生動物化石、豐富的恐龍和爬行動物化石,見證了從鄂爾多斯古陸變為古海、后又抬升為鄂爾多斯高原的足跡。形象生動的桌子山巖畫展現了古人的藝術風采,鳳凰山和米蘭壕壁畫重現了漢代的生活場景,阿爾寨石窟寺因其眾多的藏傳佛教和蒙古貴族祭祀壁畫,被譽為“草原敦煌”。鄂托克旗擁有如此眾多的自然和文化遺產,隨著鄂托克旗經濟的迅速發展,文物事業的發展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但文物保護經費的短缺,人才的缺乏,文物事業的發展仍然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本文從介紹鄂托克旗典型文物遺址和文物事業概況入手,試圖為鄂托克旗的文物事業大發展出謀劃策,從而為建設幸福、和諧的鄂托克提供一條可持續、低耗能的文物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據鄂爾多斯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顯示,鄂托克旗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92處,其中古遺址42處,古墓葬22處,古建筑4處,石窟寺及石刻17處,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7處。①特選取其中典型而又具有鄂托克旗地方特色的文物遺址作一簡要介紹:
(一)恐龍化石和足跡
鄂托克旗查布蘇木境內的恐龍足跡印痕化石保護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博物館古生物專家李榮等,確認了這些已經絕跡7000多萬年的、中生代地球霸主恐龍的足跡印痕,并以它的發現地進行了命名。此后,來自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古生物專家、學者,紛紛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由于足跡、尾跡印痕化石的形成具有苛刻的客觀條件限制,因此它在古生物研究領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查布也因此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恐龍足跡印痕化石的研究寶庫。
(二)桌子山巖畫
巖畫是遍布于全世界的一種古代文化藝術現象,是刻在或繪在巖石上的歷史畫卷,是人類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的藝術珍品,折射了遠古先民的生產和生活。中國是世界上巖畫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鄂托克旗的桌子山巖畫,是我國巖畫寶庫中一顆最為珍貴的藝術奇葩。
桌子山是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最高峰,蒙古名為“烏仁都西”,由于山峰頂部為平臺而得名,桌子山巖畫分布在以桌子山為中心的千里山區,巖畫主要分布地點有苦菜溝、蘇白音溝、烏仁都西、烏蘭布拉格、貓耳溝等。巖畫內容主要有騎馬、舞蹈、狩獵等生活場景,太陽、流水、風、雨等自然現象,人體、人面像、生殖崇拜、分娩等人類形象和繁衍情景,鳥類、猴、羊、馬、牛、鹿、狗、駝等動物形象。③這些巖畫生動地再現了鄂托克旗古老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場景,生動的畫面體現了古人高超的藝術想象,是全市、全區,乃至全國寶貴的文物和藝術寶庫。
(三)秦長城
鄂托克旗秦長城,全長約30公里,墻體均為石塊壘砌或石塊堆積長城,墻體底寬1-3米,高0.5-1.5米。分布于阿爾巴斯蘇木桌子山一帶,東起巴音溫都爾山山腳,蜿蜒西行到山頂,然后向西延伸至蘇白音溝溝谷,最后向西進入烏海。沿線分布有少量亭障、烽燧、石板墓等遺跡。西距黃河5公里。
(四)阿爾寨石窟寺
內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寺,不僅以西夏至明代精美而珍貴的壁畫和大量的回鶻蒙古文榜題聞名于世,更以與藏傳佛教和成吉思汗的眾多聯系和傳說而巍然屹立于鄂托克草原。如今的阿爾寨已經成為鄂托克旗一張響亮的名片。
(五)蘇里格敖包
在著名歌唱家騰格爾的故鄉——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蘇里格嘎查,有一座神奇的敖包——蘇里格敖包。蘇里格敖包為典型的石筑敖包,坐北朝南,位于一處高地的頂上。敖包主體為石筑半球體,半球體下壓方形石臺基;主體正前方為祿馬風旗香燭祭臺。
鄂托克旗文物事業起步較早,做出了很多“第一”。
(一)編寫、出版了伊克昭盟第一部《文物志》
1990年在鄂托克旗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的幫助下,鄂托克旗文物保護管理所組織編寫、出版了《鄂托克旗文物志》,填補了鄂爾多斯市文物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
(二)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鄉鎮博物館——查布恐龍博物館
查布恐龍博物館位于查布蘇木,創立于1999年,是以恐龍化石和恐龍足跡為主要展覽內容的專業博物館,2002年,由蘇木政府和相關部門投資,建成了近400平方米的新館。
(三)申報成功鄂爾多斯市唯一一個特批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爾寨石窟寺
2003年,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協作下,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特批將阿爾寨石窟寺增補為國家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爾寨石窟寺的科學保護工作隨即全面啟動,成立了阿爾寨石窟研究院,加大了對石窟周邊地區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工作,也標志著鄂爾多斯大遺址保護工作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四)建成了內蒙古第一家野外地質恐龍遺跡博物館鄂托克旗野外地質遺跡博物館是2006年當地政府在查布蘇木恐龍遺跡保護區內,恐龍足跡最密集的8號地點就地保護建成的,內部采用鋼架支柱結構。共保存有獸腳類及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360多枚,并且保存有世界上最重的和跑的最快的恐龍足跡印痕。
現在,鄂托克旗管理和進行文物考古工作的機構主要是鄂托克旗文化局下屬的文物保護管理所(簡稱“文管所”),成立于1987年,現有工作人員9名,館藏文物1600件,其中珍貴文物60件。文管所在文物調查、保護、管理、宣傳、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在阿爾寨石窟寺的保護、宣傳、申報國家保護方面,成效顯著。2008年又成功舉辦了由120多位國內外學者參加的“中國蒙古學·阿爾寨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文管所先后出版了《鄂托克旗文物志》、《阿爾寨石窟研究》等著作。
鄂托克旗文物事業雖然創造了很多“第一”,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績,然而文物工作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文物經費短缺、文物工作人員缺乏、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鄂托克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基本建設項目對文物遺址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如何處理好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已經擺在了鄂托克旗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面前。
2011年,鄂托克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9.2億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達到51.1億元,增長5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05元,增長19.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998元,增長14.7%。綜合實力列全國縣域經濟第105位、西部百強第9位。經濟上的富裕和繁榮后,文化、文物事業的大繁榮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在國家積極倡導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特別是在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之后,保護文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每一級政府和每個公民的文化責任和文化自覺。筆者特別就鄂托克旗文物事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加大文物保護、文物研究經費的投入。
2.積極引進和培養一批文物工作人員和文物研究專業人員。
3.積極進行文物保護,對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制訂保護規劃和文化產業開發規劃。
4.積極協調建設主管單位和文物主管單位的接洽、溝通,在建設前先考慮文物保護問題,在建成后解決文物安全問題,使基本建設在文物保護的前提下有序進行。
現在,黨和國家都在倡導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文化生產力”,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今天,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超級產業”。僅靠資源來發展經濟已經難以為繼,而保護好我們的文物遺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是建設和諧鄂托克的一條無污染、低耗能的捷徑。
鄂托克旗的文物事業有著燦爛的昨天,期盼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后,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鄂托克旗的文物事業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 注 釋 ]
①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項目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報告,2011.10.
②高毅,王志浩,楊澤蒙.鄂爾多斯史海鉤沉.文物出版社,北京盛天行健印刷有限公司印刷,2008.9.
③梁振華.桌子山巖畫.文物出版社,河北新華印刷二廠制版印刷,1998.9.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