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袁昌英改編劇《孔雀東南飛》"/>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金玉嬌
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4
“母親”形象的開創性意義
——論袁昌英改編劇《孔雀東南飛》
金玉嬌*
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4
縱觀五四前的文學書寫,“母親”形象始終是人物畫廊中一個被遮蔽的形象,一直處于父權統治的幫兇與奴隸的身份評價中,并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而袁昌英在五四關注于“青年”的浪潮中,卻發掘了“母親”形象,在同時期覺醒女性作家筆下傳統的“賢母”與“惡母”形象的兩極對立中,從心理分析角度揭示了“母親”的悲劇根源,將“母親”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獨立而完整的“自然人”的形象塑造起來,對于其后塑造“母親”形象的作品具有開創性意義。
“母親”形象;心理分析;悲劇根源;開創意義
在五四的激昂的時代環境中,袁昌英在敘述青年的大潮中發掘出母親形象,給予了母親形象以完滿而獨立的性格,成為現代文學中“母親”形象塑造的源頭。
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曾說:“五四時代是一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全主義的時代,”在五四時期“青年人”以其本身所天然具有的特性,必然成為那個時代的主人公。“青春期的騷動不安使得‘青年’是天生的啟蒙主義者、天生的理想主義者和天生的社會主義者。”[1]1927年,魯迅甚至帶點激動地宣導自己的想法,認為中國只有青年才是真實的,是可以與衰敗腐朽的制度有所區別的進步力量。
由于“青年”的這種特殊的歷史使命,因此書寫青年的進步、青年與封建制度的徹底決裂就成為當時的主要潮流,而對于與腐敗、陳舊的文化相關聯的“老年”或與滿腹牢騷的絮語和精明練達的冷漠相關“中年”的書寫則被視為很局限。在這種“青年”精神的激勵下,大批青年打破父權的藩籬、離家出走的作品問世。作品中青年們那種打破牢籠,大步向前,準備摧毀舊的秩序,建立一個新的“理想國”精神,不僅感動著它的創造者,更感動甚至鼓動著整個國家的青年的奮起“救國”。但是有陽光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陰影,在全民被“熱血”青年所激動時,大家關注的都是“青年”是如何被“父權”束縛,如何被捆綁在悲劇的命運中,但是又有誰“真正關心”過那陽光下的“陰影”——那被封建禁錮與異化的最厲害的群體——“母親”。
隨著五四浪潮的“拍打”,中國第一批“覺醒”的青年女性站起來了,她們被時代的“青年精神”鼓舞著,也書寫著自身深切體驗到的整個激昂的時代。她們雖以她們的慧眼關注到陽光下的“陰影”,但她們對于母親的感情卻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中。“在‘五四’女性筆下,母親一般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母親作為女性是父權統治下的弱者,與自己處于同一盟壘中;另一方面,母親又往往充當父權統治的執行人、父親身份的替身。”[2]從她們的身份出發,她們作為“青年”應該反抗父權幫兇的“母親”,但是這樣的“母親”在她們看來是被迫的,因不覺悟而致,從蘇雪林的《棘心》,馮玩君的《慈母》、《隔絕》、《隔絕之后》,凌叔華的《一件喜事》、《八月節》、《楊媽》,石評梅的《棄婦》等小說中,我們都能看到一位深受父權制壓迫或痛苦或麻木或無奈或無助的苦難母親形象;同樣也是從身份出發,她們應該同情、救助被摧殘的“母親”,這樣的“母親”雖被摧殘,但對于孩子卻是一位“慈母”,如陳衡哲《一只扣針的故事》,蘇雪林《棘心》,馮沅君《誤點》、《寫于母親走后》,冰心《超人》、《煩悶》、《寂寞》、《悟》、《第一次宴會》、《寄小讀者》、《繁星》、《春水》,石評梅《母親》等小說、散文和詩集,都歌頌了母愛的博大無私,母親對兒女、對童心的庇護。在這兩種所謂的“母親”形象中,并不存在母親地位的“真正獨立”,“母親”的形象都是寄生的、相對而出現的,因此,可以說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真正為“人”的“母親”形象。
五四對“人”的挖掘與認識,第一次使人脫離了群體,不再以“群”“集體”的方式出現,而是以一個“活生生”“獨立立”的“人”的形象出現。對于“人”的內心的探索,在袁昌英1929年的劇作《孔雀東南飛》中就已見端倪,與很多五四女作家筆下的“寄生”的母親相比,袁昌英在其劇作《孔雀東南飛》中所塑造的悲劇主角“焦母”可謂是一個完滿的“母親”形象。
袁昌英改編、創作的觸發點是她從焦母“年齡還輕”、“性格劇烈而不幸又是寡婦”中看到了焦母命運中的悲劇因素,并且和她對自己的母親的不幸和內心隱痛的體驗相契合,因此希望能夠通過對于這個群體的深入內心的剖析來使這個群體真正的“獨立”存在,并完滿起來。袁昌英在對焦母的塑造時進行了心理實驗,著重描寫了這個守寡了幾十年的“女人”的心理。第一次使讀者意識到“焦母”身份的復雜:社會身份——“寡婦”、生物身份——“女人”,道德身份——母親。焦母將對于丈夫的愛,完全投注在兒子身上了,兒子成了丈夫的“影子”,在不知不覺中焦母已將兒子作為自己的“情人”來呵護與“愛”,因此焦母對兒媳劉蘭芝的厭惡、排斥、挑剔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那是一種對于“愛人”的占有欲望,一種戀子的隱秘情結。袁昌英借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將人剖析到無意識(潛意識)處,找到所有悲劇的最深根源,那就是性壓抑。這是封建父權為守寡婦女設置的無形束縛,在無意識中使無數的寡婦受到壓抑,進而做出變態的行徑,摧殘了下一代的幸福,造成了禍及幾代的悲劇。因此當我們在一味的痛惜焦劉愛情悲劇而斥責焦母時,也應當更加深入的剖析一下焦母行為的深層原因。袁昌英所塑造的“焦母”形象具有了超拔同時代作品的獨特意義,為后來“母親”形象畫廊的完滿表現打開了思路,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1]周志強.消費主義時代的“青年”亞文化[J].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陶東風,鄒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2.
[2]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38.
金玉嬌(1989-),女,遼寧海城人,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I
A